


調水為民、治水興邦。南水北調,這一世紀工程,跨越半個世紀規劃論證,歷時10余年全面建設,一代代人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2014年12月12日,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汩汩南水,自武當山下的丹江口水庫,出陶岔、過埡口、飛渡槽、入暗涵,穿行千里、奔流北上,抵達渤海之濱,開辟了新的城市供水生命線。
水是城市發展的命脈,是人民幸福的源泉。歷經3600多個日夜的精心管護,超100億立方米的南水源源不斷地保障著天津城市用水需求,惠及群眾1300多萬人。
一泓清水,為天津這座資源型缺水城市帶來了什么?
通水10年,天津構建起引江、引灤雙水源保障,農村飲水提質增效,引江供水已覆蓋我市除薊州區外的15個行政區;
通水10年,天津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水系連通繪出水清、水滿、水流動的秀美景觀,全市每年向重點河道濕地實施生態補水超10億立方米;
通水10年,天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節水型社會建設邁上新水平,綠色發展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清冽甘甜的南水,沁潤民心,滋養大地,重塑格局,關乎未來。
調水解渴 一條供水生命線
地處海河流域尾閭的天津,卻是一座嚴重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本地水資源占有量僅100立方米左右,約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20。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之前,天津城市供水主要依靠引灤入津工程體系保障。然而,作為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城市,僅有一條供水生命線,無法徹底“解渴”。當時,盡管百姓喝上了灤河水,但農業和生態環境用水仍要靠天吃飯,城市供水依賴性、單一性、脆弱性問題突出。
2014年12月,南來的江水流進津城千家萬戶,成為天津又一條城市供水生命線。“遠水”不僅解了“近渴”,更極大優化了天津的供水格局。
位于寶坻區的爾王莊水庫是引江、引灤雙水源保障的重要樞紐,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市內配套工程。在這里,“一橫一縱”交錯的引江供水體系與引灤供水體系互聯互通。
“雙水源立體覆蓋、交叉互補。2023年6月,寶坻引江供水工程通過驗收,標志著我市除薊州區外,均實現了雙水源保障,引江水成為我市城市供水的主水源。”天津水務集團引灤爾王莊分公司水管中心主任趙玉芹說。
如今,以引江、引灤“一橫一縱”輸水干線為骨架,于橋、爾王莊、北大港、王慶坨、北塘5座水庫互聯互通、互為補充、統籌運用的供水新格局日益清晰。
水源保障充足,天津從“有水喝”向“喝好水”轉變。全市積極整合水質監測、水源調配、生產供給、應急保障等資源,建立了從上游達標供給到下游穩定生產的供水保障鏈。引江原水水質常規監測24項指標始終保持在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下游城市供水水質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自來水出廠水、管網水濁度較通水前均有下降,群眾飲用水口感顯著提升。
“過去喝水放茶葉,為了遮苦咸味兒。現在的水喝起來,真的嘗出了甜!”武清區南蔡村鎮聶官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順明對水質變化感受深刻。2019年11月,聶官屯村用上引江水,武清區成為全市率先實現引江供水全域覆蓋的涉農區。
調水,以民生為本。近年來,天津提速實施農村飲水提質增效工程,通過建設集中供水廠,延伸自來水管網等,用引江、引灤優質外調水替代農村地下水源,解決部分農村供水氟超標、限時供水等問題,累計提升2817個村、286.8萬人飲水質量。
生態蝶變 碧水滋養萬物
冬日,成群的海鷗在海河棲息覓食,游人駐足觀鳥拍照,構成一幅人水和諧共生的和美畫卷。
天津河網水系密布,河湖濕地眾多,水環境是重要的生態載體。在南水的助力下,天津從水源調配、水系連通、生態修復入手,加速水源置換,還水于河湖,復蘇生態。
2016年,天津實現對海河、子牙河、北運河等中心城區重點河道常態化補水,并帶動相關二級河道實施水體置換。對七里海、大黃堡、團泊、北大港四大濕地實施常態化補水;利用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工程向我市補水,自2019年起已累計補水1.34億立方米,有效彌補南部地區農業灌溉和生態用水缺口。
天津以構建全市大水網為目標,著力解決水體循環不暢、生態水量分布不均等突出問題,持續推動全市水系連通建設,孕育了北運河郊野公園、桃花堤、南運河“天子津渡”遺址公園、御河景觀等大運河主題文化公園,讓古老運河煥發新時代風貌。
通水以來,全市每年向重點河道濕地實施生態補水超10億立方米,一條條河流實現了從“干涸”到“流動”的華麗轉身。2023年,全市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60%,劣Ⅴ類水體全部消除,12條入海河流水質總體達到Ⅳ類以上,人居環境從“局部美”邁向“全域美”。
綠色發展 先節水后調水
“千里調水,來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用好每一滴水。”近日,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放日活動中,參觀了天津干線外環河出口閘的市民紛紛發出感慨。
調水不易,且用且珍惜。這是天津人凝聚在心中的節水共識,也是飲水思源,感念“同飲一江水”的濃濃情誼。
先節水、后調水,天津以水資源剛性約束激發節水產業發展動力,在深化計劃用水管理、推廣先進節水技術、深化節水型系列創建等方面成果卓著。
南水流動,繪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天津堅持水資源優化配置與工業結構調整同步實施,淘汰、壓縮、改造高耗水行業,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
截至2023年底,全市深層地下水開采量降至0.44億立方米,深層地下水水位埋深較通水前回升了8.71米,地面沉降嚴重區首次實現“清零”。
今年5月,隨著全國首個節水產業聯盟落地天津,我市節水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未來將以節水科技創新中心和節水產業園為載體,集聚一批節水龍頭企業,孵化一批核心技術,并與天開高教科創園“牽手”推動節水領域科技成果轉化。
大禹節水集團等龍頭企業,膜天膜、創業環保、北疆電廠、玖龍紙業等節水領域領先企業扎根天津發展,共同推進綠色制造,形成從水源到工藝再到產品的全產業鏈節水模式。
目前,全市已建成節水型企業(單位)1963個、節水型居民小區1802個,16個區全部完成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全部市管機關及50%以上的市屬事業單位已建成節水型公共機構。
南水來之不易,為了充分發揮引江水效益,天津將繼續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和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助力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讓清冽甘甜的南水持續造福津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