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AI智能焚燒系統上線
新京報2024-12-20 17:50
記者12月20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近年來,北京市走穩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路線,實現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雙下降。近期,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AI智能焚燒系統上線,可確保垃圾焚燒發電過程中垃圾的高效燃燒,減少污染物生成。
北京減少化石能源消費,2023年與2019年相比降碳600余萬噸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減污”是指減少污染物排放,“降碳”是指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是指在實施環境污染防治或降碳措施的過程中,實現碳污的共同減排;“增效”是指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據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處處長梁文玥介紹,近年來,北京市走穩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路線,實現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雙下降。在能源領域,通過加快發展光伏、地熱等本地可再生能源,大幅提升外調綠電規模,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消費,2023年與2019年相比降碳600余萬噸,相當于200余萬輛家用燃油小客車行駛一年的排放量,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3萬余噸。
在交通領域,一手抓老舊車淘汰、一手抓新能源車(機械)推廣,新能源及國五以上機動車占比超過70%,汽柴油消費量由2019年的660萬噸降至2023年的530萬噸,實現降碳300余萬噸、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分別減排2萬和1萬噸左右。
朝陽區巡游出租車純電動占比超90%
今年1月,朝陽區、大興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分別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試點和園區試點,開啟了為期三年的建設周期。
據朝陽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蘇虎介紹,朝陽區具有第三產業占比高、建筑分布密集、道路交通網絡密布、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等鮮明的城市特點,區內有5家熱電廠和10家大型再生水廠,承擔著全市近三分之一的集中供熱量和近三分之二的污水處理量,減污降碳前景廣闊。在交通領域,目前朝陽區輕型環衛車純電動比例為77.85%,巡游出租車純電動占比超90%,投放近百輛新能源客車。
“大興區打造氫能示范應用新高地”。大興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大隊隊長李哲說,大興區加快加氫站布局建設,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加氫站(日加氫量達4.8噸)。大力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2024年新增推廣626輛,累計推廣1530輛,涵蓋冷鏈物流、建材運輸、通勤客運、市政環衛等場景,年減排污染物約290余噸,降碳約6100余噸。同時打造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協同減排模式,探索“減跑道起飛”“截彎取直”等管理模式創新。目前日均截彎取直航班達44.6架次,日均節約地面滑行時間131分鐘,每年可減少燃油消耗1100余噸,減少碳排放3600余噸。
據北京市經開區生態環境建設局副局長趙犖犖介紹,經開區深入探索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新路徑、新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從綠色供應商管理、綠色生產、綠色回收等關鍵環節,帶動全產業鏈實現減污降碳。電商行業攜手上下游伙伴,實施“青流計劃”,從物流領域推動供應鏈端到端的綠色化,已有超過30萬企業、億萬消費者參與其中;區內汽車制造企業通過建設綠色供應鏈,帶動全球400余家供應商實現綠色升級,僅紙箱包裝物已累計減少使用10萬噸。
培育減污降碳“試驗田”
北京市還著眼超大城市生產生活運行保障需求,拓展城市、園區試點至行業、企業示范,培育了N個減污降碳“試驗田”。
污水處理領域,綜合應用厭氧氨氧化、沼氣熱電聯產、分布式光伏發電、水源熱泵等技術,生產高品質再生水的同時有效降碳、降本,污水處理廠也是能源工廠。固體廢物處理領域,減污降碳成為“無廢城市”建設催化劑,也是垃圾“變廢為寶”金鑰匙。
供熱領域,集成減污降碳工具箱,氫能驅動空氣源熱泵、煙氣全熱回收、余熱深度回收等示范亮點頻出,綠色供熱體系不斷推進。城市更新領域,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華麗變身豐臺區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改造升級原有基礎設施,構建“水源熱泵+地源熱泵+冰蓄冷+能源塔熱泵”的冷熱源供能系統,顯著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
十余年來,北京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60%以上,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分別下降50%、40%、80%以上。與之同步,在GDP增長了110%的同時,萬元GDP能耗下降近50%,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超50%,實現了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案例
“垃圾處理廠”變身為“城市資源站”
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位于朝陽區金盞鄉,承擔著北京市朝陽區及周邊區域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功能,園區內處理的廢棄物具有規模大、種類多、來源廣的特點,包括餐廚垃圾、廚余垃圾、生活其他垃圾、建筑垃圾、廢舊物資回收等。
園區可同時開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廚余資源化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處理能力超過8000噸/天。
城市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多種固體廢棄物都能夠在園區內轉化為城市發展需要的資源、能源和再生產品。餐廚/廚余垃圾轉化為沼氣和再生油脂,其他垃圾轉化為電力,建筑垃圾轉化為再生磚和骨料,廢舊物資經分選成為再生資源材料,以資源利用推動“末端減排”。園區將“垃圾處理廠”變身為“城市資源站”,粗油脂供給能力5000噸/年,生產用水再生比例達到100%,資源轉化率超過85%。
園區率先實現AI智能+垃圾焚燒,AI智能焚燒系統近期已成功上線。據北京朝陽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張艷會介紹,該系統可以實現對料、風、水等多個對象的智能協同控制,確保垃圾焚燒發電過程中垃圾的高效燃燒,減少污染物生成,降低運維成本。“可以有效實現垃圾發電主蒸汽穩定性提升20%以上,自動投運率達到98%以上,提高1%鍋爐蒸發量,降低80%操作強度,達到降本增效、過程降碳雙重效果。”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