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水業先行者之鄭興燦先生

鄭興燦,男,1963年5月生。1983年獲廈門大學微生物學學士學位,1998年獲天津大學環境工程碩士學位,2001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工程博士學位,曾赴英國、德國、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家學習考察。主持完成了一大批科技攻關、試驗研究、工程設計、技術政策、科技合作和工程項目技術審查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建設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建設部優秀設計二等獎2項。編寫及合作編寫學術著作5部、譯著1部,發表學術論著50多篇。現任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現任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兼任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2002年起代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擔任國際水環境聯合會(WEF)中國理事代表,2010年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2006年環保部和住建部聘任為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總體組專家,2006~2011年國家科技部聘任為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專家組專家,曾任第4屆全國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城鎮給水排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河海大學兼職博導,同濟大學兼職教授,清華大學課程教授。
先后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天津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等榮譽稱號。 2012年度繼續充分利用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等國家大型設計單位的工程設計能力與成果快速工程化途徑、國家城市給水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專業研究機構的工程研發與技術集成能力、城市污水處理設備企業創新發展聯盟等產業化聯合體的技術設備研制與生產能力、著名高等院校的工程基礎研究與試驗測試能力,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設計建設為依托,重大科技項目(課題)組織實施為支撐,實現不同專業層面的融會貫通、創新發展和全過程綜合集成,從而在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設計、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組織實施、解決水行業重大技術需求、工藝技術集成與工程示范、關鍵技術開發與設備產品研制、行業管理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業績,在城鎮污水控源減排、污水再生利用、污泥減量與資源化利用、水環境質量改善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為我國水行業的科技進步、工程水平提升和成果轉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主要工程及科研項目:無錫市蘆村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項目(20萬m3/d),項目總負責人,2011年獲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一等獎(2012年授獎,第1完成人);天津市津南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遠期110萬m3/d,近期實施55萬m3/d),工程設計方案審核、審定人,項目2012年4月開工建設,預計2013年5月竣工;太湖流域污水處理一級A提標技術及工程示范項目,項目技術負責人,2011年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2年授獎,第2完成人);城市市政管網系統預警減災安全運行技術綜合集成與工程示范項目,項目第二負責人,2012年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3年授獎,第2完成人);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管理信息系統(基于互連網絡的平臺系統),項目技術負責人,2011年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2年授獎,第4完成人);國家水專項城市主題“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環境整治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項目,項目總負責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城市污水處理關鍵設備研制”(5個課題) 項目責任專家/總負責人;國家水專項城市主題“污水處理系統運行特性與設計技術研究”課題總負責人;國家水專項的組織實施與管理,總體組專家、城市主題組副組長,負責城市主題及所屬項目(課題)的組織實施與技術管理。代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參加每年一次的國際水環境聯合會理事代表大會、國際水環境聯合會學術交流大會及設備展覽會(WEFTEC 2012)。
在住建部主辦的年度水務發展大會上,主持城市主題的課題成果匯報和學術交流活動。參加江蘇省住建廳等機構組織的污水處理廠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班授課活動,培養一線運行管理技術人才。在河海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做不定期專題學術講座。擔任兼職導師,培養工程技術方向碩士生、博士生。
/從事的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情況/
II-1 主要工程技術成果
在科技發展與工程實踐活動中,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精神,將微生物學和環境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融會貫通于給水排水工程領域的科研開發和工程實踐,產生新思路,開發新工藝、新技術。先后主持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攻關任務6項、試驗研究12項、咨詢研究與流域污水規劃15項、國際科技合作3項;主持及參加工程設計9項、工程設計與科研項目技術審查80多項;編寫學術專著2部,參編7部,譯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1998年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9年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 發展我國城市污水除磷脫氮工藝技術及工程應用體系
預計到我國水體氮磷污染及水質富營養化問題的日益尖銳,從1986年就開始主持城市污水除磷脫氮技術難題的攻關,先后主持完成污水生物除磷脫氮工藝試驗研究、中試與生產性研究、反應動力學與機理研究、新工藝開發和技術集成研究,結合試驗研究和工程實踐,構建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污水除磷脫氮工藝及工程應用技術體系,出版學術專著《污水除磷脫氮技術》,成果已經應用于大批城市污水處理廠工程的建設和運行,產生非常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中,初期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獲1991年度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后續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的改良A/A/O新工藝和回流污泥反硝化生物除磷新工藝(倒置A/A/O),針對我國城市污水碳/氮比普遍偏低的實際情況,處理效果好、工藝調節靈活、費用節省,已經得到較廣泛的成功應用。
2. 發展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創新工藝與設計計算方法
以最新理論和研究成果為基礎,建立城市污水處理工藝試驗與水質特性測試新方法,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工藝計算新方法,解決一系列新型處理工藝的設計計算和工藝方案優化選擇難題,為工程設計建設提供合理可靠的決策依據、工藝流程和設計參數。同時結合工程設計,組織試驗研究,提出切合實際的工藝方案,例如:(1)開發化學-生物聯合絮凝強化一級處理新工藝,處理效果好、藥耗低、費用省、運行靈活、適應水質水量明顯波動,在上海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170萬m3/d)中得到應用;(2)針對青島李村河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特別高、處理難度大的特點,主持工藝試驗并提出工藝實施方案,集成改良A/A/O、回流污泥反硝化生物除磷、VIP等工藝運行模式,獲2000年國家優秀設計銅獎、建設部優秀設計二等獎;(3)針對青島海泊河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高、變化幅度大的特點,主持試驗研究,確定經濟高效的工藝流程及設計參數,獲1995年建設部優秀設計二等獎。
3. 主持完成"活性污泥高速吸附/生物氧化技術"研究
主持完成"八五"國家科技攻關"活性污泥高速吸附/生物氧化技術"研究。在攻關過程中,緊密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市場需求和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該技術進行深入細致的開發研究、改進和提高。根據試驗結果,提出初沉污泥活化形成生物絮凝作用的機理及影響因素;提交成套工藝技術、性能測試數據和示范工程;研究成果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機理和特性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經在20余座大中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中應用;獲1997年度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度國家科技攻關優秀示范工程獎、個人突出貢獻獎。
4. 主持完成"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集成與決策支持系統建設"研究
主持完成"九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96-909-01-01),從急待解決的城市污水處理技術決策問題入手,以20世紀80~90年代國內外研發成果為基礎,通過試驗研究與工程開發、技術集成與技術經濟政策研究,著重解決工程化過程的技術難點以及運行管理控制方面的技術難點,構建實用性強、符合國情的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集成與技術決策支持體系。在城市污水處理技術集成化研究、新工藝開發、數學模型及計算機模擬研究、基礎數據、產業發展策略與政策建議等方面取得10多項重要成果。在理論和機理方面有突破,在技術方面有創新,研究成果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到政府決策部門和設計建設單位的廣泛采納和大規模推廣應用。獲國家計委、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頒發的"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先進個人稱號,獲2003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標準和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研究
主持完成"十五"國家科技攻計劃重大項目2001BA610A-05課題。以構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及綜合指導體系為核心目標,在國內首次從政策、標準和技術示范等三個層面同步展開綜合性集成研究,按期圓滿完成了課題任務書規定的任務,達到了規定的考核目標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包括:16項有關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標準、準則和技術示范研究的成果報告,6種城市再生處理成套工藝技術及工程實施方案,總生產能力14.1萬m3/d的18條再生水生產線與中試線(示范工程),生產的再生水應用于市政雜用、景觀水體、工業冷卻、工藝用水等用水。課題于2003年12月26日通過建設部主持的專家驗收,獲2003年度全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獎。
6. 國際合作項目技術咨詢服務
河北省污水治理項目,亞行貸款項目準備技術援助ADB TA No. 3488-PRC,亞行咨詢專家組副組長/污水處理系統專家;
天津市污水處理與水資源保護項目,亞行貸款項目準備技術援助ADB TA No. 3216-PRC,亞行咨詢專家組環境專家;
中國21世紀城市水管理,聯合國技術援助項目UNDP CPR/302,水價與水管理咨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