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科研小視界中給大家介紹了評價學者學術影響力最常用的指標h指數,了解了h指數的含義、作用及局限性。為了解決h指數的缺點和局限性,國內外許多學者和機構嘗試提出了眾多的h指數變體,其中g指數是在h指數之外最常見、運用最多的一個指數。這一期就給大家介紹下g指數的含義和特點。
1、g指數的定義
g指數(g-index)由2006年比利時哈塞爾特大學教授、Journal of Informetrics 主編Leo Egghe 提出,亦是用于評價學者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該指標通過引入論文的被引數量,有效解決了h指數對高被引論文不敏感的問題。
g指數的計算方法為:將發表的論文按被引次數由高向低排序,將序號平方,被引次數按序號層層累加,當序號平方等于累計被引次數時,該序號則為g指數。如序號平方不是恰好等于而是小于對應的累計被引次數,則最接近累計被引次數的序號即為g指數。簡而言之,g 指數是引頻累積數量大于等于序號平方的最大序號。
H指數的衍生指數
G指數是H指數的衍生指數,主要用于彌補H指數不能很好地反映高被引論文的缺陷。G指數的定義是:將論文按被引次數從高到低排序后,累積被引次數至少達到G^2次的最大論文序號為G,即第(G+1)序次論文的累積引文數將小于(G+1)^2。12
G指數的計算方法
G指數的計算方法是將發表的論文按被引次數排序,序號平方后與被引次數層層累加。當序號平方等于累計被引次數時,該序號即為G指數。如果序號平方不是恰好等于而是小于對應的累計被引次數,則最接近累計被引次數的序號即為G指數。
G指數的應用場景
G指數主要用于評價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其值越大,說明學者的學術影響力越大、學術成就越高。G指數也可以擴展到機構評價和期刊評價中。在中國知網學者庫、百度學術等平臺都可以找到學者的G指數,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平臺由于收錄范圍不同,同一個學者的G指數值可能會有所不同。
G指數與其他指標的區別
與H指數相比,G指數考慮了學術論文的累積貢獻和被引次數,打破了文獻總數的限制,對文獻產出少但被引頻次高的學者和機構更為公正。H指數只關注被引頻次與H之間的關系,忽略了高被引論文對作者學術水平評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