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聯合重慶智庫暨長江國家戰略研究院、大運河智庫發展研究中心,在京發布2024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大亮點。這些“亮點”將推動2025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持續向好、走深走實。
一、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成績斐然
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紀念日,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在這前后紛紛報道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沿線城市10年來推進以“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為軸心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態勢。六省兩市協調推進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系統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重點基礎工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2月和9月,中央先后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接著,六省兩市按照中央規劃和方案精神,陸續印發各自省(市)的規劃和方案并付諸實施。
二、京杭大運河第3次全線通水
3月20日,南水北調東線北延工程、岳城水庫、潘莊引黃、引灤工程、官廳水庫、再生水及雨洪水6個水源的水全部進入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里河段有水有流,京杭大運河連續三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期間,水利部會同京津冀魯四省市,切實做好水量聯合調度、水源置換和地下水回補、河道清理整治、水污染防治、動態跟蹤監測評估、管水護水等工作,統籌調度長江水、黃河水、永定河水、灤河水、漳河水、當地雨水、再生水,有序啟閉各關鍵閘門。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加強省界、各出入市斷面監測,做好水量、水質和含沙量等重點數據監測。沿線各市嚴格執行調度指令,加強巡查力量和輸水安全管控,保障補水工作順利開展。2024年全線貫通時間較2023年提前半個月,補水時長增加近兩個月,并維持全線有水狀態超過100天。
三、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寫入六省兩市《政府工作報告》
1月至2月,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和河南等大運河沿線六省兩市先后舉行“兩會”,各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寫入“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或“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相關舉措。至此,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級輻射區、40個地市級拓展區和150個縣(區、市)級核心區均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列為政府工作的重要安排。
四、大運河主題旅游推廣活動走進香港
6月13日,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亞洲旅游交流中心共同主辦的2024大運河主題旅游推廣活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本次活動旨在借助香港國際旅游平臺,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大運河,吸引境外游客前往大運河沿線城市觀光旅游,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旅游合作。在活動現場,來自北京、浙江、安徽以及蘇州等大運河沿線省市代表推介了文旅資源,展示了大運河沿線地區豐富的歷史文脈、自然景觀和人文風光。此前,“你好!中國”——2024大運河主題旅游海外推廣季活動在江蘇無錫啟動,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邀請境外友人共賞千年運河之美,藉此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
五、京津冀三地人大協同監督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9月18日至20日,京津冀三地人大在天津開展《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實施情況執法檢查。此次協同監督檢查是京津冀人大協同監督機制建立以來的首個項目,協同監督的主要內容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河道水系治理、生態環境修護、文旅融合發展等。檢查組一行先后來到三岔河口、意式風情區、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古文化街區、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石家大院、楊柳青民俗文化館、武清區御碑亭、武清區博物館、天民田園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地開展實地檢查。近年來,天津市圍繞重要文物和遺址遺跡保護修繕、水資源保障、生態保護修復等領域,謀劃并實施了5大類70個重點工程。
六、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十年精彩蝶變運河流向未來”
由北京市政府新聞辦、浙江省政府新聞辦、杭州市政府、中國新聞社等機構聯合主辦,以“十年精彩蝶變 運河流向未來”為主題的中國大運河申遺10周年暨2024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6月17日在杭州舉行。10年來,北京市將大運河文化帶作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充分發揮省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在保護中賡續歷史文脈,在傳承中推動融合發展,在交流中凝聚文明共識,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共建共享進入新階段。杭州市創新大運河保護范式模式、共同守護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創新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利用、共同繪就人民運河的美好圖景,創新“大運河故事”的敘事傳播,攜手打造大型活態遺產保護利用的“運河樣板”。期間,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發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總報告》,為更好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思想策源和行動方案。
七、五省攜手共護京杭大運河水上交通安全
8月,江蘇、浙江、山東、安徽、河南五省七家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執法部門負責人聚首蘇北航務管理處,商定京杭大運河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執法聯勤聯動工作機制。京杭大運河是國家水運主通道,擔負著大宗物資中轉集散及北煤南運戰略任務。對工作機制涉及船舶航行安全、污染防治、非法營運和航道保護等直接關系公共安全和生態環境的領域,五省將加強信息共享、交流合作、聯勤聯動和執法互助,為實現京杭大運河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執法“一條河、一條心、一盤棋”的水上交通治理新格局,進一步凝聚各方合力,共同打造京杭大運河“共治共管共享”新格局。
八、河南打造隋唐大運河文化地標
12月,集大運河文化遺產和歷史景觀保護展示、考古科研和遺產監測為一體的河南省文化地標——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完成全新定位。該館位于洛陽瀍河入洛河處的西北角,距隋唐洛陽城宮城中軸線約3千米,采用“運河源、隋唐韻、河洛技”的理念,將總體內容劃分為四大部分,即“形勝天下,運河中心”“千年運河,萬物通濟”“東都盛世,國運繁華”“古今輝映,源遠流長”,以隋唐大運河的歷史、文物、考古遺跡等為基礎,采用大型沙盤(平置)與多媒體(豎置)組合展示的方式,營造大環境、大場景,通過深度挖掘隋唐大運河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屬性,充分展示隋唐大運河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豐富文化內涵、作用、價值和意義。
九、大運河百里畫廊洪澤湖旅游公路全線貫通
4月,江蘇省淮安市大運河百里畫廊洪澤湖旅游公路全線貫通。環洪澤湖旅游公路是該市把大運河建成“致富河、幸福河”的重點工程。環洪澤湖旅游公路全長165公里,總投資約12.7億元,2022年1月正式開工建設。項目全長170.87 公里(淮陰段 12.27 公里、洪澤段 46.4 公里、盱眙段112.2 公里)。沿線三個縣區和市相關部門賡即開展環湖公路周邊路網規劃、空間綜合利用、農旅融合發展等實操工作,致力打造親水臨水大道、生態旅游大道、防汛生命通道、鄉村振興大道,持續放大經濟、社會、生態效應,進一步彰顯第四大淡水湖的獨特資源稟賦和魅力。
十、丹青長卷和紀錄片再現大運河歷史滄桑
1月,由北京畫院八位藝術家聯袂創作的《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出。這幅丹青長卷畫面從白浮泉、甕山泊起,經萬壽寺、積水潭、萬寧橋,匯入三海,過天安門(故宮建筑群)向東到慶豐閘、八里橋、燃燈塔,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綠心公園和環球影城等地,最后經過青龍灣等水利樞紐到達天津,注入大海。這幅長卷高0.5米、長27.4米,寓意著從白浮泉源頭到天津入海口共274公里的距離。
6月,6集紀錄片《清·運——講述北運河的故事》在天津衛視頻道播出,該紀錄片分為《導流濟運》《碼頭風云》等6集,將運河水、運河景、運河人、運河事、運河情、運河味融為一體,展現導流濟運碑、筐兒港水利樞紐工程的新老故事,以及悠悠運河號子的樸素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