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基本實現“產廢緩增長、資源不浪費、設施有托底、監管全方位、保障無缺位”,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松江模式”——這是《松江區“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標。
素有“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滬上之巔”美譽的松江區位于黃浦江上游,文化興盛、經濟富庶,是《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里確定的五大新城之一。新城如何打造“無廢城市”新業態?松江區突出地域特色,開展了一系列亮點紛呈的“無廢”實踐。如今,“無廢”逐漸成為松江區鮮明標識和嶄新名片。
凝聚創建“無廢城市”的廣泛共識
在松江區,“家門口”式科普宣教新模式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在上海施行垃圾分類后,為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全程分類實效,松江區建設了一座以垃圾分類為教育主題的科普體驗館——松江區生活垃圾分類宣教中心,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和實用性于一體,通過寓教于樂的互動體驗,讓大家在玩中學、學中樂、樂中悟。
在葉榭鎮堰涇村,松江區生活垃圾分類宣教中心與百特公益聯合打造了一處既能垃圾分類又能改造美麗鄉村的垃圾分類宣傳陣地。房屋改造替換下的老舊磚瓦做特色小路,家中廢棄的水缸、石凳、瓦罐變身為特色裝飾花瓶,廢舊物品也能打造出美麗田園。
與此同時,各街鎮積極組建區、街鎮、居(村)委會三級志愿者隊伍,建立17個街鎮垃圾分類志愿者服務基地,目前方松街道、永豐街道、佘山鎮、泖港鎮已成功創建“垃圾分類志愿者服務特色社區”。
垃圾分類知識人人知曉,垃圾分類習慣人人養成,松江區全民垃圾分類宣教工作穩步推進,自覺主動參與的良好局面逐步顯現。
“我畫的是一個未來城市,這里沒有污染和垃圾……”在松江區舉辦的“無廢城市”建設創意大賽中,青少年繪畫大賽小學組一等獎作品獲得者、來自泗涇第二小學的學生徐晨卿自豪地介紹著自己的作品。
據了解,為提升松江區“無廢城市”建設的知曉度和影響力,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支持下,松江區生態環境局聯合區教育局組織了這次創意大賽。大賽歷時近5個月,共收錄參賽作品800余件,獲得超過20個組織、單位及近1000名社會公眾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其中攝影作品獲獎26件,企業組及大眾組低碳環保創意設計獲獎19件,青少年繪畫作品獲獎32件。
創意大賽的頒獎儀式也別具一格;顒优e辦全程貫穿著“無廢理念”,采用環保紙制作榮譽證書,用再生塑料制作證書框,啟用數字海報、數字攝影集、電子邀請函、電子簽到等宣傳和互動方式,在踐行環保理念的同時,提高交互的便捷性、智能性。
松江區推動“無廢”理念落地見效的決心可見一斑。
為提升群眾參與度,松江區還制作發布了松江區“無廢建設”宣傳片及宣傳海報,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線上挑戰賽”、“無廢”集市活動,組織“無廢景區創建建言獻策”等,旨在增進與公眾的互動交流。
在強化教育培訓方面,松江區開創“綠小松 低碳行”志愿服務品牌,開設“變廢為寶手工系列”公益課程,通過專題課程積極探索可回收物的再生循環利用,踐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舉辦“無廢城市”建設培訓班,進一步增強各級干部、企事業單位對“無廢城市”工作重要性、科學性認識。
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松江區推動綠色社區和“無廢”社區融合創建,2023年全區綠色社區達標率95.3%、示范率33.6%,創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聚焦多元共創,扎實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助力松江區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向“無廢城市”邁進,也與《松江區“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的“形成全社會戶戶知曉、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相契合。
“通過豐富活動形式、加強宣傳引導,進一步提高了市民對于‘無廢城市’建設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上海市松江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侯志學接受《環境經濟》采訪時表示,松江區宣傳教育培訓普及率達80.4%,公眾對“無廢城市”建設成效滿意度達90.4%。
特色“無廢細胞”不斷涌現
“無廢細胞”是“無廢城市”建設的基本單元。據侯志學介紹,松江區印發了區級“無廢細胞”建設實施方案,制定17類細胞評估細則,進一步明確細胞創建路徑。
松江區推進細胞創建,陸續開展“無廢農場”“無廢鄉村”遴選工作;融合文旅優勢,推廣酒店、餐廳、商場、公園、景區“無廢”宣傳;注重激活家庭小細胞,突出“無廢家庭”建設……松江區各地因地制宜、突出亮點,將“無廢”理念貫穿于各項工作任務中,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無廢細胞”。
位于松江區的臺積電(中國)有限公司的“無廢”實踐十分典型。
作為上海首批“無廢工廠”之一,公司持續推動節能減排和綠色生產。通過自建信息化環保管理平臺,公司實現廠內“三廢”產生及排放的可視化監控。近年來,公司一般工業固廢、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均實現穩步下降。其中,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5%;工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率超過70%。
此外,公司將減污降碳融入生產全過程。2020年至2023年,通過將17臺吸附式本地廢氣處理裝置更換為8臺電漿式本地廢氣處理設施,每年減碳約2000噸、危廢減量約5噸。2021年通過開發新供應商,將氟化鈣污泥的處理方式由填埋變為利用,年節約填埋土地資源約1500立方米。
“無廢特色街鎮”作為轄區內各類“無廢細胞”要素的集合,通過充分挖掘細胞亮點,具有街鎮特色的“無廢”文化持續向外輸出。
其中,廣富林街道以松江大學城、遺址公園、郊野公園和16個社區為主體,打造“一城兩園+n社區”的“無廢”街道建設新模式,實現區內要素“無廢”全場景覆蓋。
打造地校共治的“無廢”高校生態城。街道以區域化黨建為抓手,與大學城7所高校共同成立“七色橋”地校黨建聯盟,深化屬地政府與高校的溝通合作。試點大學基本完成太陽能光伏建設,每年可提供約320萬千瓦時綠色清潔電力。
打造生態宜居的高品質“無廢”社區。目前,廣富林街道除1個新建社區外,全部15個社區都已獲批“綠色社區”稱號,其中5個社區還被評為區級示范“綠色社區”。
打造生旅融合的“無廢”生態園。建設生態宜游的富林景區,充分將生態文明教育潤物無聲地融入園林景觀布局中,郊野公園和富林少年村獲評“松江區環境教育基地”稱號。
除了廣富林街道,新浜鎮和佘山鎮也試點創建了“無廢特色街鎮”,各地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將“無廢”理念與街鎮生態文明工作實現了有機結合。
新浜鎮創新實踐“無廢鄉旅”,將“無廢”文化融入鄉村振興。為提高農業廢棄物減量化水平,新浜鎮加強科技賦能應用,推廣無人機植保,加快無人農場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推進生態與鄉旅融合發展,發揮“四季新浜”節慶效應,在全域旅游大環線中融入“無廢”元素。
同樣具備文旅資源稟賦優勢的佘山鎮,打造滬上“無廢”教育宣傳高地。選取佘山國家森林公園、上海歡樂谷、辰山植物園等對象創建“無廢景區”;結合星級飯店和綠色飯店評定等工作,創建一批“無廢酒店”。同時,鞏固既有“美麗街區”“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建設更高品質的“無廢鄉村”“無廢街區”,打造宜居安居的“美麗家園”。
值得一提的是,佘山境內的上海天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榮獲2024年生態環境部頒發的“2024年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稱號。作為集處置與循環利用、核心技術研發、科普宣傳展示、環境友好體驗于一體,實現“六廢共治”的多功能固體廢物處置綜合園區,公司定期組織市民、學生參觀園區,應用vr科技賦能設計各種應用場景,讓參觀者們充分了解“無廢城市”及生活垃圾分類全過程體系,深化“無廢”理念宣傳。
“無廢城市”創意大賽
農林廢棄物處置見行見效
園林修剪的樹枝、農田廢棄的秸稈,如何變身成為有機肥?一款名為“汝子牛”的農林廢棄物制肥設備就可以實現。
在新浜鎮農林廢棄物資源化處置中心,工作人員將一堆堆秸稈、爛菜葉、腐爛瓜果等投入“汝子牛”農林廢棄物制肥機。機身上的操作注意事項顯示,農林廢棄物按水含量可分為農林廢棄物鮮殘體和已曬干農林廢棄物殘體兩類。
據介紹,新浜鎮陸續購置了3臺農業秸稈制肥設備來處理農林垃圾,目前日均處理量為20~30噸。
過去,處理農林廢棄物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讓其自然腐爛或者填埋,但會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有了這些設備,可以將垃圾及時清運到集中處置點,再轉化成有機肥。”上海市松江區新浜鎮胡家埭村支部委員吳愛忠告訴《環境經濟》,有機肥全部由鎮內園林綠化、蔬菜基地就地消納,實現了就地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循環利用形成了閉環。
“現在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有機肥的產出還幫村民省下一大筆肥料費用。”吳愛忠說。
農村秸稈處置也是個大問題。不久的將來,這一問題有望進一步得到解決。上海玖霖環?萍加邢薰竞蜕虾^r科院聯合研發的ai無人新能源秸稈收割制肥一體機和ai無人新能源秸稈碳化一體機,已在新浜鎮完成最新一輪試點應用,預計將于2024年第三季度全面投入市場。
除了“汝子牛”,上海玖霖環?萍加邢薰镜牧硗庖粋拳頭品牌是“大胃蛙”,旗下主要產品有濕垃圾處置設備、水面垃圾收集設備等。油污、瓜果皮、剩飯剩菜等濕垃圾都是“大胃蛙”最愛享用的“食物”。
“以前餐廚垃圾多采用集肥的方式,異味很大,給居民帶來諸多不便。”吳愛忠說:“現在,丟進機器里的濕垃圾90%都被分解了,剩下的垃圾被處理后可以產出一些肥料,用來給花花草草施肥。”
如今,新浜鎮下轄的11個村都已購置“大胃蛙”濕垃圾處置設備,每臺設備日均處理濕垃圾500公斤,基本可以滿足全鎮需求,實現了真正的“就地處理、變廢為寶、綠色循環”。
“加強農業廢棄物多元化利用,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因地制宜,配置農業廢棄物就地就近處理設施。”這是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任務之一。松江區在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中先行先試,從粗放式堆放到精細化制肥,聚焦農業秸稈垃圾、綠化修剪垃圾等農林廢棄物,有效提高農林資源化利用率,尤其是新浜鎮找到了農林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走出了“變廢為寶”的新路子,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作者:湯靖路
來源:環境經濟雜志
編輯:喬佳妮
上觀號作者:上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