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媒體滾動
轉自:津濱網
時光荏苒,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趙樂軍已經在天津學習、工作、生活32年了。“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是屬于我的城,我要盡心盡力報效這座美麗的城市。” 趙樂軍動情地說。
研究給排水一干30年
趙樂軍出生在泰山腳下,從小就得到了山水林田的滋養,他當時想,人就應該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中學時他在電視里看到,國內很多地方原本清澈的溪水和河流因遭到污染而變色,于是立志從事環境保護工作。高考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環境工程專業。大學畢業后,他考取了天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更加系統深入地學習和研究給排水技術。
“天津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但其排水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當時還處于起步階段。”趙樂軍清楚地記得,學校旁邊的衛津河就是一條臭水溝,黢黑的河水和難聞的臭味成了學子們心中的一道梗。
1994年,獲得碩士學位的趙樂軍來到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工作,這一干就是將近30年。
繪制再生水利用藍圖
留在天津,不僅僅是因為喜歡,對于趙樂軍來說,這里也是他施展才華的理想舞臺。“對于從事給排水專業的人來說,天津是個特殊的城市。全國八大市政院中有兩大市政院位于天津,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的給水排水學科在全國享有盛譽。更重要的是,在給水排水專業領域,天津是個勇于創新的城市。”
說起天津的給排水,趙樂軍如數家珍。天津是一座缺水的城市,而且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多,產生的污水越來越多,進一步探索污水處理和回用的新渠道,是擺在這座城市面前的嚴峻課題。上世紀80年代初,天津在紀莊子附近開始建設第一座污水處理試驗廠,1984年建成全國第一座現代化污水處理廠,開啟了我國大規模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新征程,也使很多給排水專業技術人員對污水處理的認識從教材、實驗室走向了真正的工程實踐。
幾乎就在趙樂軍開始工作的同時,天津已經開始了城市污水資源化的探索。上世紀90年代末,天津市行業主管部門和多名行業前輩提出了編制再生水資源利用規劃。趙樂軍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天津再生水規劃的編制工作。他和團隊成員共同努力,高質量完成規劃編制,并通過市政府的批復,初步確定了天津市中心城區再生水利用的藍圖。
經過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再生水已經成為天津名副其實的第二水源,每年用水量超過5億立方米。“再生水在城市綠化、洗車、沖廁、工業冷卻水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我們的城市節約了大量新鮮水資源,這對我們這座水資源缺乏的城市尤為重要。”趙樂軍說。
不僅如此,天津的再生水回用實踐為全國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也為編制再生水回用于工業冷卻水等多項國標、行標奠定了基礎。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國內同行咨詢天津的再生水管理政策和技術路線。
努力建設海綿城市
趙樂軍深耕給排水專業,對天津在排水方面遇到的困難非常了解。雨季城市“看海”和在道路上開汽艇,對于很多網民而言可能是一種談資,而對于趙樂軍來講卻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痛。但是,由于歷史和地形等原因,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談何容易。
2015年前后,國家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天津市相關主管部門積極響應,短時間內組織團隊高質量完成了試點方案編制,使天津獲批成為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趙樂軍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見證了整個過程,“那段時間,整個團隊都在高強度的壓力下工作。大家高效協作,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天津市的海綿城市建設從無到有,從試點項目到全域推廣,在較短時間內逐步建立了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驗收的標準體系和規劃建設管理體系,不僅使我們這座城市受益,而且為國家推進“全域海綿城市試點”提供了借鑒。得益于海綿城市建設,如今津城夏季城市內澇明顯減少。
相信津城未來更宜居
從青年到中年、從學習給排水到主持天津市排水專項規劃和編制再生水專項規劃,主持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及多項天津市科技計劃課題,參與全國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個大型污水處理項目、水環境治理項目的設計咨詢,主編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海綿城市的多項國標、行標……一張張圖紙、一個個科技項目報告、一項項標準成果,凝聚的是趙樂軍和團隊成員共同的心血和汗水,體現了天津給排水專業團隊的擔當和進取精神,也是“天津市政院人”拼搏進取的一個縮影。
“我已經深深融入了這座包容、務實和創新的城市。天津水環境改善、水安全保障的需求,為給排水專業人士提供了平臺,市民對生態宜居、韌性城市的需求是給排水專業人努力的方向。”回顧過往,趙樂軍難忘許多領導、前輩、同事、好友給予的關心、鼓勵、支持,“團隊成員之間的優勢互補、密切協作是我們克服困難、實現目標的保障,市政總院搭建的人才成長通道使我一步步成長。我相信天津未來會更加宜居、更加富有創新精神,也會為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員提供展才亮智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