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優良生態招商引資,用產業收益反哺環境治理 廣東首個園區型EOD落戶廣梅園 來源: 南方日報 1 廣東首個園區型EOD項目,于7月中旬在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下稱“廣梅園”)落地,進入省級EOD項目庫。此時距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剛剛過去7個多月。 此前,EOD在全國層面的申報,都是以縣(市、區)為主體。廣東省首個成功謀劃推進EOD項目的縣,是肇慶市廣寧縣。而以園區管委會為主體成功申報EOD的園區,尚無先例。廣梅園EOD項目無疑將為廣東省產業園區探索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提供借鑒,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效應。 據悉,廣梅園EOD項目以梅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水質保障為核心目標。按照“2+3”產業項目規劃,即2個生態環境治理類項目——梅江廣梅園段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保障工程,3個產業開發類項目——綠色農林產品深加工基地項目、智能冷鏈產業園項目和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現環境綜合整治與產業融合發展。該項目由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規劃所牽頭,聯合中咨公司承擔技術支撐工作,總投資約8.9億元,目前已與農發行達成初步融資意向。 ●南方日報記者李廷睿 背靠梅江 園區企業日用水萬噸 一路向北,梅江蜿蜒前行,穿過梅縣畬江鎮,一片廠房林立的園區坐落于此。這里是廣梅園,一個規劃面積76.1平方公里的粵東北經濟發展“引擎”所在地,位處粵、閩、贛三省交會地,居于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粵東經濟帶三大經濟圈的中心位置。 背靠梅江,給了廣梅園得天獨厚的發展環境。作為廣東省第二大河韓江的上游干流段,梅江優質的水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廣梅園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以實體經濟為本,廣梅園通過“政策撬動+市場驅動+龍頭企業帶動”等穗梅產業共建模式,引進廣汽集團、廣藥集團、廣州酒家、法國圣戈班、德國費森尤斯等一批帶動能力強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項目,逐漸成為梅州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目前已集聚形成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集群。 據廣梅園統計,該園區企業的用水量約為1萬噸/日。廣梅園處于梅江上游,事關飲用水源保護,環境治理的要求高,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大力供給優良生態環境須同心同力同向,齊頭并進。 根據環評批復的廢水排放總量指標,廣梅園園區可用的廢水允許排放量指標僅剩余約200噸/天,對產業園區開發建設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作為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該短板不僅制約了廣梅園高質量發展,同時影響了省內產業有序轉移。 一邊是迫切的經濟發展需求,另一邊是嚴格的環境治理要求。手心手背都是肉,如何取舍?有沒有共贏的平衡之策?一連串問題擺在梅州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面前。多方考察、尋求專家意見、反復篩選之后,EOD模式浮出水面。 EOD模式,全稱為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即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據《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EOD模式是通過產業鏈延伸、組合開發、聯合經營等方式,推動公益性較強的生態環境治理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統籌推進、市場化運作、一體化實施、可持續運營,以生態環境治理提升關聯產業經營收益,以產業增值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外部經濟性內部化的創新性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項目實踐,有利于積極穩妥推進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實現。 應運而生 產業+環保項目“打包”建設 廣梅園依托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下稱“梅州高新區”)建設,與梅州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因此,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管理委員會)成為廣梅園EOD項目實施方案的申報主體。 確定方向后,廣梅園積極開展項目前期對接工作,收集相關項目資料,多次研究項目謀劃、研讀政策、與環保專家和金融機構座談交流,對接相關職能部門,篩選EOD項目;與市生態環境局深入溝通EOD項目申報事宜,與省農發行、建行等金融機構多方了解項目融資條件。 去年12月,梅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林滿山帶隊深入肇慶市廣寧縣,學習該縣成功謀劃推進全省首個EOD項目的經驗做法。今年1月,《廣梅園EOD項目工作推進方案》制定完成;3月,廣梅園EOD項目實施方案通過梅州市生態環境局論證評估;4月,項目通過省環境技術中心組織的專家評審會。7月4日,廣梅園EOD項目通過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專題會研究同意納入省級EOD項目庫,并同步推薦納入國家EOD項目庫。 區別于公共交通導向式開發的TOD模式,廣梅園EOD模式以“生態+”理念謀劃發展,圍繞園區周邊水體系統展開。梅州高新區管委會財政局局長余永盛介紹,廣梅園EOD項目規劃“2+3”產業項目,其中2個生態環境治理類項目,分別為梅江廣梅園段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保障工程;3個產業開發類項目,分別為綠色農林產品深加工基地項目、智能冷鏈產業園項目和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說白了就類似于房地產開發項目,建房賣房的同時,必須搭配必要的學校、交通設施等公共建設項目。EOD就是把有盈利能力的產業與環保建設項目打包,來進行融資、開發。”余永盛解釋,EOD模式首先強調“肥瘦搭配”,即把公益性較強、收益性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融合,在成本與收益綜合測算基礎上,作為一個整體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參與,并統籌推進、一體化實施,最終收益好的關聯產業反哺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多方共贏 產業與生態形成良性循環 總投資約8.9億元的“2+3”產業項目,就是這種“肥瘦搭配”的體現。 該項目充分依托水環境質量改善基礎及生態基底發展產業項目,將園區外鄰近村莊散排生活污水納入管網中,減少其對松陂河、蓮江溪、梅江等相關水體的污染負荷;通過配套工業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提升工業污水處理廠廢水處理能力,進一步完善中水回用工程建設,將處理達標的尾水進行資源化利用,騰出園區所需的水環境容量;通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保障工程,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隔離防護,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影響,保障飲用水安全。通過采取以上水環境綜合整治、飲用水安全保障措施,改善廣梅園周邊水體水質狀況和水生態環境,提升水環境容量,有力支撐廣梅園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我們主要從公益性、精準性、關聯性、可行性、確定性等方面謀劃,搭建‘2+3’EOD項目體系。”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梅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包瓘鈞介紹,立足廣梅園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產業承接地、粵閩贛蘇區經濟圈制造業發展主陣地的發展定位,結合廣梅園環境本底和產業發展優勢,該項目將水環境質量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等與產業園區食品產業、冷鏈物流產業、清潔能源開發相結合,依托水環境綜合整治騰出的水環境容量與治理后優良的飲用水水質,引入優良的環境依賴型綠色食品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帶動區域食品飲料優勢產業發展,引入光伏發電產業助力打造綠色低碳園區。同時,以關聯產業產生的收益反哺廣梅園水環境治理,進一步提升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保障梅江相關斷面穩定達標,提升綠色產業發展水平,探索出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新模式。 包瓘鈞表示,通過提升園區污水收集率、處理率和中水回用率,提高水生態環境容量,能夠保障梅江官鋪市考斷面穩定達到Ⅱ類標準,畬江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取水口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利用環境治理項目,能夠提升關聯產業經營收益,并以產業增值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外部經濟性內部化。如此,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形成良性循環。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