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四局創新研發:人工濕地污水循環處理裝置助力如通蘇湖項目綠色施工

中鐵四局二公司如通蘇湖項目人工濕地污水循環處理裝置 陳曦攝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3月10日,湖州市吳興區,中鐵四局二公司如通蘇湖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有序作業。與一般工地不同的是,這里沒有污水橫流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高效運轉的污水處理系統——人工濕地污水循環處理裝置。這套由該項目主導研發的環保設施,不僅破解了施工區域污水排放難題,更以“零污染、再利用、低成本”的創新模式,為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的平衡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如通蘇湖城際鐵路是長三角一體化交通網的重要工程,其吳興區段施工區域位于老式拆遷村莊,周邊市政管網尚未覆蓋。項目初期,生活污水和施工廢水處理成為棘手問題,若沿用傳統污水轉運方式,三年工期需耗資100多萬元,且轉運過程中的跑冒滴漏風險可能對周邊農田造成二次污染;若放任污水直排,更將威脅太湖流域水生態安全。
“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推進工程!”項目經理姚家好在水污染處理專題會上擲地有聲。項目領導班子牽頭成立技術攻關小組,聯合湖州市吳興區環保局專家實地調研,最終決定放棄傳統方案,投入20萬元自主研發“人工濕地污水循環處理系統”。這套集物理過濾、生化降解、生態凈化于一體的裝置,讓污水“就地重生”。
走進污水處理區,綠意盎然的濕地植物與現代化處理池相映成趣。項目總工程師徐孝明指著工藝流程展板介紹:“我們的污水處理系統通過八級工藝形成完整閉環。首先用格柵攔截大顆粒懸浮物,通過調節池均衡水質水量,隨后進入厭氧池讓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通過兼氧池精準控氧提升40% 脫氮除磷效率。深度氧化階段采用好氧生物膜技術,使化學需氧量去除率超過90%,實現80%以上污泥回流循環,最后經過濕地植物根系吸附重金屬,通過紫外消毒確保水質達到農田灌溉標準,處理后的水完全可以用于生活場景。”
經檢測,該系統日均處理量達40噸,凈化水質的pH值、懸浮物、氨氮等指標均優于國家回用標準。更令人稱道的是,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無害化污泥經堆肥處理后,成為周邊農戶爭相領取的“生態肥料”。
在產業工人社區,保潔員王大姐擰開再生水龍頭沖洗路面:“以前用自來水每月水費1500元,現在可少多啦!”這套處理系統不僅實現了污水資源化,更將項目部生活用水成本降低84%。同時,累計向農戶捐贈灌溉水千余噸、有機肥5噸,助力100畝農田增產,真正把生態賬轉化成了民生賬和經濟賬。
“這套系統的意義遠超經濟賬。”如通蘇湖城際鐵路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全宜評價道,“它破解了工地污水治理‘投入高、難持續’的困局,為中小型項目提供了可復制的低碳樣本。”( 許堯 記者 劉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