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部長:杜絕污水處理標準一刀切!污水廠有救了......
在廣西某城市,對市區內所有污水處理廠統一要求出水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然而當地污水處理廠大多原本按照一級A標準設計建設,提標改造工程使得眾多污水處理廠總投資增加了約5億元。改造后,為維持高標準水質,需要消耗大量電力用于曝氣、提升泵運行等,化學藥劑的使用量也大幅上升。
在浙江某城市,當地的紡織印染產業發達,但在污水處理標準制定上,未充分考慮產業特色與實際水質狀況,直接套用與其他地區類似的綜合污水排放標準。紡織印染企業為了達標,在污水處理提標改造上的總投入就超過了8億元。然而,由于標準與實際廢水特性適配度低,部分企業即使投入大量資金,處理后的水質仍難以穩定達標,還因復雜處理工藝導致運行成本大幅增加,企業經營壓力劇增,甚至一些小型印染企業不堪重負而倒閉。
在山東某城市,當地污水處理廠原本執行一級A標準,然而當地未充分考量受納水體環境容量以及實際處理技術的經濟性,就強行要求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準Ⅲ 類標準。這一決策使得污水處理廠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造,改造后每噸水的處理成本從原本的2元左右急劇攀升至4元多,當地財政因此背負了沉重的壓力。
然而“一刀切”的案例還有很多,這么多案例的背后是國家沒有出手,還是地方在搞形式主義。
202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建制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實施方案》,要求科學確定污水處理標準規范,鼓勵各地根據建制鎮的區位特征、生活污水的水質水量特點和排放去向,兼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依法依規制定地方排放標準。
在《臨川區因地制宜多舉措探索農村污水治理途徑》中,指出臨川區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應治盡治、利用為先”的基本思路,多舉措積極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途徑。
在《重慶市污水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中,提出要系統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及利用,合理布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注重因地制宜。
在《關于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通知》中,指出堅持“系統思謀、梯次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試點示范、建管并重”基本原則,因地制宜推進治理和管控,強化設施建設運維,積極探索符合巴中市情、具有巴中特色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同時針對這些地方出臺政策,環保人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認為,一刀切的標準確實給污水廠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并且給地方財政資金也帶來了很多困難。
有人認為,過度提高排放標準,過度治理只會增加化工原料的過量使用,產生的副作用更大,也增加了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成本。還是應因地制宜,制定排放標準。
有人認為,沒有一套萬能的環保設備和萬能的環保工藝,也沒有萬能的藥劑配方,必須因地制宜,因水施策,對癥下藥,才能達到環保指標要求。
來源:環保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