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億噸工業固廢堆存,這個難題嚴重制約礦業發展!
媒體:礦業界 2024-12-03 12:00
◎王瓊杰
年產量屢創新高,而年綜合利用量卻快速下滑。隨著我國礦業行業的快速發展,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問題愈益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國礦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障礙。
“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大,歷史堆存量大。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歷年堆存的工業固體廢物已超600億噸,占地超200萬公頃。近十年來,大宗工業固廢年產生量基本都在34億噸以上,而2023年產生量已達42億噸以上,并呈現出大宗固廢部分品類年產生量創新高但整體綜合利用量出現快速下滑態勢。”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秘書長杜根杰表示,“由于大宗固廢存在成分復雜、技術路線多、綜合利用產品多、綜合利用產品市場需求不一、行業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對稱等難點,在政策標準規范陸續出臺、創新技術和示范工程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如何選擇技術路線、組合多元技術路線形成整體投資項目,如何精準且系統地把控綜合利用項目投資風險、科學確定項目商業模式,特別是資源型城市和大型產廢企業如何構建百千萬噸級的規;炕椖拷鉀Q方案等方面仍然亟待破局。”
圖片來源:網絡
01
大宗固廢產生量快速增長
2022-2023年,隨著新能源汽車、造船業、煤化工等產業產能快速擴大,帶動了有色金屬、貴金屬、化工原料、煤炭等行業的高速發展,由此導致了礦渣、鋼渣、鐵合金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廢產生量的快速增加。據相關數據,2022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約為41.37億噸,同比增長2.46%;建筑垃圾產生量約為29.6億噸,同比下降7.5%。2022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為23.37億噸,同比增長0.37%,綜合利用率56.47%,下降1.18個百分點。2023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約為42.34億噸,同比增長2.34%;建筑垃圾產生量約為25.9億噸,較2022年減少3.7億噸,同比下降12.5%。2023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為22.58億噸,同比下降3.38%,綜合利用率53.32%,下降3.16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網絡
“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同樣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從各個單品種產生情況來看,煤炭、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相關產業的大宗固廢如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有色冶煉渣等呈現持續增長趨勢,黑色金屬、地產相關產業的大宗固廢如鐵尾礦、鋼渣、鐵合金渣、建筑垃圾等增長放緩或出現回落。”杜根杰分析說,近年來,受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影響,倚重水泥、混凝土、隔墻等領域的水泥摻合料、再生骨料、加氣塊、燒結磚等建筑材料市場消納的粉煤灰、礦渣、建筑垃圾、脫硫石膏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下降明顯,但煤矸石、赤泥、黃金尾礦等含有煤、高嶺土、鐵、鉀長石等有價元素的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出現顯著提升。
尾礦綜合利用水平之所以這幾年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杜根杰介紹,受《防范化解尾礦庫安全風險工作方案》《尾礦庫環境監管分類分級技術規程(試行)》等政策影響顯著,礦山企業陸續配套建設減量化、資源化和充填項目,在延長尾礦庫使用年限的同時提升了尾礦綜合利用水平,雖然2023年地產行業下行影響了尾礦機制砂的使用量,但尾礦綜合利用設施已經成為礦山企業環保板塊的重要投入部分。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先后發布了《關于開展工業固體廢物排污許可管理工作的通知》《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工業固體廢物(試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臺賬制定指南(試行)》等政策,規范了大宗固廢流向、處置利用方式等相關要求,約束性政策頻繁出臺極大減少了不合規第三方“私拉亂倒”違法事件的發生。
圖片來源:網絡
“多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推進磷資源高效高值利用實施方案》等宏觀政策,對煤礦、磷化工等高利潤產業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產廢企業補貼和投資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積極性高,高補貼和投資潮帶動了煤矸石、磷石膏、赤泥、氣化渣等品類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保持持續增長。”杜根杰說。
而大宗固廢資源和能源價值的逐漸顯現,則有力拉動了相關大宗固廢的綜合利用。據了解,2022-2023年煤炭、電力等能源需求旺盛,煤炭價格保持在722-713元/噸高位運行,帶動了煤矸石處置費由20元/噸左右普遍增長至30-40元/噸,同時也帶動了含碳固廢的綜合利用水平的提升,氣化渣選碳、矸石選煤等項目大量上馬,提升了煤矸石、氣化渣等固廢利用水平。
圖片來源:網絡
而近年來大量中小型非金屬礦退出后導致部分品種非金屬礦供應短缺、價格逐步走高,如高嶺土、鉀長石、石英、螢石等非金屬產品價格先后創歷史新高,間接帶動了煤矸石分選高嶺土、尾礦分選長石、黃金尾礦分選石英、分選砂石骨料等項目上馬。鐵精粉、碳酸鋰等倚重進口為主的礦產品也出現了漲價潮,鐵礦石均價120美金/噸,碳酸鋰價格最高達到60萬元/噸,赤泥選鐵、鋰渣再選鋰等項目在山東淄博、廣西平果、江西宜春等地陸續建成投產,提升了赤泥和有色冶煉渣的綜合利用能力。
而這兩年大宗工業固廢整體綜合利用水平之所以下滑,主要受房地產市場疲軟所累。“大宗工業固廢最大的綜合利用場景是用于建筑材料原料,2022-2023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建筑材料市場量價齊跌,全國砂石骨料需求總量由2022年的158.85億噸下降4.49%到2023年的151.72億噸,均價從102元/噸跌至93元/噸;加氣塊(條板)等由200元/立方米跌至160元/立方米(450跌至330);燒結磚(免燒磚)由0.4元/塊跌至0.3元/塊,水泥均價由430元/噸跌至350元/噸,建材價格全面下滑導致了尾礦機制砂、免燒磚、煤矸石燒結磚、二級粉煤灰、S95礦渣粉、粉煤灰(砂)加氣塊等產品需求快速下滑,因此各類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也呈現大面積回落。”杜根杰分析說。
圖片來源:網絡
02
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難題多多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等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落地措施也在全國城市有序開展,“無廢礦山”“無廢工廠”“無廢企業”“無廢園區”等相關示范建設也在礦業、冶金、電力、化工等傳統產業不斷涌現。傳統工礦產業和相關領域迎來綠色升級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依然面臨著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冶金渣、赤泥、氣化渣、電石渣等大宗工業固廢處置利用的現實壓力。
“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政策存在的協同性、落地性差等問題,尤其是新老政策銜接不協調、資源綜合利用部分政策不完善或存在沖突,以及極難利用工業固廢仍然沒有得到政策有效支持等原因,造成了綜合利用產業化困難重重。”杜根杰分析說,以鋼鐵塵泥、煙塵灰提鐵等綜合利用項目為例,由于原料中鐵、鋅等有價元素含量較高,其綜合利用一般是采取高溫還原等方式提取其中有價元素,但在環評對項目進行分類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中資源綜合利用行業分類處于缺失狀態,將鋼鐵塵泥綜合利用項目劃分至冶煉行業,而受壓縮鋼鐵產能、重金屬指標等產業政策解讀和理解不精準影響,項目較難或無法完成立項。同時,由于在能源評價上達不到地區要求的萬元GDP能耗強度或總量超出,環保類項目和經濟投資類項目支持政策缺失、不清晰或不明確等原因,很多優質項目在立項階段就面臨無據可依的窘況,在部分地區甚至直接被“一刀切”處理。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據了解,近兩年國家及各省市相繼出臺多項引導性政策鼓勵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明確提出加強煤矸石、冶煉渣、氣化渣等固廢的綜合利用。但很多地方政府因能耗等指標限制,針對大體量、燒結類和含碳固廢項目大多采取“一刀切”的處理方式予以否決,或作為普通建材類項目納入“兩高”范疇,不予或難以審批立項,導致部分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支持政策成為空中樓閣,難以落地。近兩年來,山西、江西等省份對“兩高”管理目錄作出了調整,對以固廢為原材料生產的建材產品放寬了限制要求,但是大部分省份仍然沒有在政策上做出相應的改變。有的地方甚至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時,將煤矸石(平均僅800kcal/kg)中含碳部分納入能源消耗。
與此同時,隨著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技術不斷創新,相關的技術標準滯后,許多新技術標準不夠完善,也嚴重制約了固廢的綜合利用。以煤矸石為例,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產品聚焦在建材、生態修復回填、化工等領域,而隨著房地產行業的下滑,煤矸石制備建筑材料受市場波及影響,國家及地方政府鼓勵引導礦企進行煤矸石充填作業,但受地方標準缺失的限制,煤矸石充填項目很難通過環評環節,導致項目無法落地,制定出臺煤矸石充填的相關行業標準已成為解決煤矸石規;{行業痛點的關鍵。
圖片來源:網絡
在大宗工業固廢替代一次天然礦產資源方面,也面臨著諸多難題。眾所周知,我國鐵礦、鋁土礦、銅精礦、鉀鹽等金屬礦產資源對外依賴度較高,而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可有效替代一次礦產資源,減少不必要的礦產資源過度開發,但是我國對于此方面的項目投資程度仍然較低,沒有形成資源的有效協同和互補,工業固體廢物對一次礦產資源的替代價值沒有充分發揮。據了解,目前尾礦中的共伴生有價元素、高鐵赤泥的鐵元素等還沒有充分發揮產能,工業固廢替代粘土、頁巖、高嶺石、高鋁土、石灰石、石英、鉀鈉長石等非金屬一次礦產的占比還不高。
“由于產廢企業對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重視程度不足,造成大宗工業固廢主要品類的能源價值浪費現象嚴重。”杜根杰介紹,目前國內部分產廢企業缺乏責任意識,沒有將固廢處置費用的長期投入形成固定資產投資,在固廢綜合利用方面沒有進行有效的產業規劃,沒有形成以綜合利用為主線的有效資源產品延伸體系,加上產廢方對固廢綜合利用緊迫性的認識不足等綜合性原因導致綜合利用項目落地性差,能源價值浪費現象嚴重。其中以煤矸石問題最為突出,粗略估計,每噸煤矸石可回收80~100公斤煤,2022年以來,我國煤矸石產生量超過8億噸/年,以此估算,我國煤矸石中蘊含能源價值折合標煤超過7000萬噸,目前能源價值開發不足10%。
圖片來源:網絡
而區域內低端化和同質化嚴重,產品難以完全消納等問題,也嚴重阻礙了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以貴州、湖北等磷化工聚集區為例,近年來相關區域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快速提升,但是綜合利用項目采用的技術路線和產品較為單一,大部分以水泥緩凝劑和建筑石膏粉為主線,同一區域所上項目數量多,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效益差,存活率不高。煤炭產業聚集區、火電聚集區、煤化工聚集區三大產業基本上重合在本區域內,導致煤矸石、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氣化渣等在同一區域產生,相關煤基固廢完全依托綜合利用難以消納,需要在轉化為資源化產品的同時注重生態修復協同、土壤修復協同以及相關基礎工程設施協同性消納。
03
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需多方協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工作。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四條主線”,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在循環經濟發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無廢城市”建設等方面發布的相關政策都明確提出,推動和支持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建設工業資源/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研究實施大宗工業固廢貯存量增長約束性管理指標。環保稅法的出臺明確了工業固廢排放的稅收繳納額度,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和所得稅等支持政策的持續改進和實施,為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宏觀政策環境的持續實施更將長期利好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產廢/利廢企業對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板塊增投的信心。
圖片來源:網絡
“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治理和綜合利用作為一個多學科、多行業、多領域、多地域、多產業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新產業,具有工業固體廢物種類多、產生量和歷史堆存量大、地區分布廣泛、產業上下游供需關系復雜等特點,需要多方協同共同發力,方能促進高效綜合利用并形成產業化。”杜根杰認為,低成本大規模和跨產業融合是促進大宗固廢產業項目布局的關鍵, 尤其是具有資源屬性的大宗固廢利用項目更具優勢,要從強調產品資源化利用轉變到強調規模化利用,進一步加強工業固廢信息化管理,以縣域或集團企業為單位形成產業單元,提高大宗工業固廢一次資源替代重視程度, 加強專業化平臺建設和精準交流,以進一步開發工業固廢在綠色建材、環境治理、農業應用以及新材料等領域的市場空間。
圖片來源:網絡
杜根杰建議,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化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原則,聚政府與市場合力,統籌協同推進;要引入超體量投資,實現可持續發展;要牢固樹立“兩山”理論,壯大綠色經濟;要堅持因地因時制宜,打造區域樣板;要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集聚和模式構建,極大激活銀行低息信貸和大規模民間投資。
“綠水青山帶來的是現實效應。大宗工業固廢的大規模處置將帶來綠色產品,替代傳統一次資源,大規模消納歷史存量及增量工業固廢,解決目前傳統堆填方式與國家環保政策不符的現實難題,為傳統資源、能源主業保駕護航,釋放土地資源要素,同步實現了減污降碳效應。而綠色產品用于道路、建筑等基建工程,將進一步減少對天然礦山的開采,真正做到保護綠水青山。”杜根杰最后表示。
600億噸工業固廢堆存,這個難題嚴重制約礦業發展!
◎王瓊杰
年產量屢創新高,而年綜合利用量卻快速下滑。隨著我國礦業行業的快速發展,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問題愈益突出,已成為制約我國礦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障礙。
“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大,歷史堆存量大。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歷年堆存的工業固體廢物已超600億噸,占地超200萬公頃。近十年來,大宗工業固廢年產生量基本都在34億噸以上,而2023年產生量已達42億噸以上,并呈現出大宗固廢部分品類年產生量創新高但整體綜合利用量出現快速下滑態勢。”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秘書長杜根杰表示,“由于大宗固廢存在成分復雜、技術路線多、綜合利用產品多、綜合利用產品市場需求不一、行業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對稱等難點,在政策標準規范陸續出臺、創新技術和示范工程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如何選擇技術路線、組合多元技術路線形成整體投資項目,如何精準且系統地把控綜合利用項目投資風險、科學確定項目商業模式,特別是資源型城市和大型產廢企業如何構建百千萬噸級的規;炕椖拷鉀Q方案等方面仍然亟待破局。”
圖片來源:網絡
01
大宗固廢產生量快速增長
2022-2023年,隨著新能源汽車、造船業、煤化工等產業產能快速擴大,帶動了有色金屬、貴金屬、化工原料、煤炭等行業的高速發展,由此導致了礦渣、鋼渣、鐵合金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廢產生量的快速增加。據相關數據,2022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約為41.37億噸,同比增長2.46%;建筑垃圾產生量約為29.6億噸,同比下降7.5%。2022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為23.37億噸,同比增長0.37%,綜合利用率56.47%,下降1.18個百分點。2023年,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約為42.34億噸,同比增長2.34%;建筑垃圾產生量約為25.9億噸,較2022年減少3.7億噸,同比下降12.5%。2023年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為22.58億噸,同比下降3.38%,綜合利用率53.32%,下降3.16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網絡
“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同樣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從各個單品種產生情況來看,煤炭、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相關產業的大宗固廢如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有色冶煉渣等呈現持續增長趨勢,黑色金屬、地產相關產業的大宗固廢如鐵尾礦、鋼渣、鐵合金渣、建筑垃圾等增長放緩或出現回落。”杜根杰分析說,近年來,受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影響,倚重水泥、混凝土、隔墻等領域的水泥摻合料、再生骨料、加氣塊、燒結磚等建筑材料市場消納的粉煤灰、礦渣、建筑垃圾、脫硫石膏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下降明顯,但煤矸石、赤泥、黃金尾礦等含有煤、高嶺土、鐵、鉀長石等有價元素的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出現顯著提升。
尾礦綜合利用水平之所以這幾年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杜根杰介紹,受《防范化解尾礦庫安全風險工作方案》《尾礦庫環境監管分類分級技術規程(試行)》等政策影響顯著,礦山企業陸續配套建設減量化、資源化和充填項目,在延長尾礦庫使用年限的同時提升了尾礦綜合利用水平,雖然2023年地產行業下行影響了尾礦機制砂的使用量,但尾礦綜合利用設施已經成為礦山企業環保板塊的重要投入部分。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先后發布了《關于開展工業固體廢物排污許可管理工作的通知》《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工業固體廢物(試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臺賬制定指南(試行)》等政策,規范了大宗固廢流向、處置利用方式等相關要求,約束性政策頻繁出臺極大減少了不合規第三方“私拉亂倒”違法事件的發生。
圖片來源:網絡
“多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推進磷資源高效高值利用實施方案》等宏觀政策,對煤礦、磷化工等高利潤產業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產廢企業補貼和投資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積極性高,高補貼和投資潮帶動了煤矸石、磷石膏、赤泥、氣化渣等品類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保持持續增長。”杜根杰說。
而大宗固廢資源和能源價值的逐漸顯現,則有力拉動了相關大宗固廢的綜合利用。據了解,2022-2023年煤炭、電力等能源需求旺盛,煤炭價格保持在722-713元/噸高位運行,帶動了煤矸石處置費由20元/噸左右普遍增長至30-40元/噸,同時也帶動了含碳固廢的綜合利用水平的提升,氣化渣選碳、矸石選煤等項目大量上馬,提升了煤矸石、氣化渣等固廢利用水平。
圖片來源:網絡
而近年來大量中小型非金屬礦退出后導致部分品種非金屬礦供應短缺、價格逐步走高,如高嶺土、鉀長石、石英、螢石等非金屬產品價格先后創歷史新高,間接帶動了煤矸石分選高嶺土、尾礦分選長石、黃金尾礦分選石英、分選砂石骨料等項目上馬。鐵精粉、碳酸鋰等倚重進口為主的礦產品也出現了漲價潮,鐵礦石均價120美金/噸,碳酸鋰價格最高達到60萬元/噸,赤泥選鐵、鋰渣再選鋰等項目在山東淄博、廣西平果、江西宜春等地陸續建成投產,提升了赤泥和有色冶煉渣的綜合利用能力。
而這兩年大宗工業固廢整體綜合利用水平之所以下滑,主要受房地產市場疲軟所累。“大宗工業固廢最大的綜合利用場景是用于建筑材料原料,2022-2023年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建筑材料市場量價齊跌,全國砂石骨料需求總量由2022年的158.85億噸下降4.49%到2023年的151.72億噸,均價從102元/噸跌至93元/噸;加氣塊(條板)等由200元/立方米跌至160元/立方米(450跌至330);燒結磚(免燒磚)由0.4元/塊跌至0.3元/塊,水泥均價由430元/噸跌至350元/噸,建材價格全面下滑導致了尾礦機制砂、免燒磚、煤矸石燒結磚、二級粉煤灰、S95礦渣粉、粉煤灰(砂)加氣塊等產品需求快速下滑,因此各類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也呈現大面積回落。”杜根杰分析說。
圖片來源:網絡
02
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難題多多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等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落地措施也在全國城市有序開展,“無廢礦山”“無廢工廠”“無廢企業”“無廢園區”等相關示范建設也在礦業、冶金、電力、化工等傳統產業不斷涌現。傳統工礦產業和相關領域迎來綠色升級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依然面臨著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冶金渣、赤泥、氣化渣、電石渣等大宗工業固廢處置利用的現實壓力。
“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政策存在的協同性、落地性差等問題,尤其是新老政策銜接不協調、資源綜合利用部分政策不完善或存在沖突,以及極難利用工業固廢仍然沒有得到政策有效支持等原因,造成了綜合利用產業化困難重重。”杜根杰分析說,以鋼鐵塵泥、煙塵灰提鐵等綜合利用項目為例,由于原料中鐵、鋅等有價元素含量較高,其綜合利用一般是采取高溫還原等方式提取其中有價元素,但在環評對項目進行分類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中資源綜合利用行業分類處于缺失狀態,將鋼鐵塵泥綜合利用項目劃分至冶煉行業,而受壓縮鋼鐵產能、重金屬指標等產業政策解讀和理解不精準影響,項目較難或無法完成立項。同時,由于在能源評價上達不到地區要求的萬元GDP能耗強度或總量超出,環保類項目和經濟投資類項目支持政策缺失、不清晰或不明確等原因,很多優質項目在立項階段就面臨無據可依的窘況,在部分地區甚至直接被“一刀切”處理。
圖片來源:網絡
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據了解,近兩年國家及各省市相繼出臺多項引導性政策鼓勵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明確提出加強煤矸石、冶煉渣、氣化渣等固廢的綜合利用。但很多地方政府因能耗等指標限制,針對大體量、燒結類和含碳固廢項目大多采取“一刀切”的處理方式予以否決,或作為普通建材類項目納入“兩高”范疇,不予或難以審批立項,導致部分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支持政策成為空中樓閣,難以落地。近兩年來,山西、江西等省份對“兩高”管理目錄作出了調整,對以固廢為原材料生產的建材產品放寬了限制要求,但是大部分省份仍然沒有在政策上做出相應的改變。有的地方甚至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時,將煤矸石(平均僅800kcal/kg)中含碳部分納入能源消耗。
與此同時,隨著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技術不斷創新,相關的技術標準滯后,許多新技術標準不夠完善,也嚴重制約了固廢的綜合利用。以煤矸石為例,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產品聚焦在建材、生態修復回填、化工等領域,而隨著房地產行業的下滑,煤矸石制備建筑材料受市場波及影響,國家及地方政府鼓勵引導礦企進行煤矸石充填作業,但受地方標準缺失的限制,煤矸石充填項目很難通過環評環節,導致項目無法落地,制定出臺煤矸石充填的相關行業標準已成為解決煤矸石規;{行業痛點的關鍵。
圖片來源:網絡
在大宗工業固廢替代一次天然礦產資源方面,也面臨著諸多難題。眾所周知,我國鐵礦、鋁土礦、銅精礦、鉀鹽等金屬礦產資源對外依賴度較高,而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可有效替代一次礦產資源,減少不必要的礦產資源過度開發,但是我國對于此方面的項目投資程度仍然較低,沒有形成資源的有效協同和互補,工業固體廢物對一次礦產資源的替代價值沒有充分發揮。據了解,目前尾礦中的共伴生有價元素、高鐵赤泥的鐵元素等還沒有充分發揮產能,工業固廢替代粘土、頁巖、高嶺石、高鋁土、石灰石、石英、鉀鈉長石等非金屬一次礦產的占比還不高。
“由于產廢企業對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重視程度不足,造成大宗工業固廢主要品類的能源價值浪費現象嚴重。”杜根杰介紹,目前國內部分產廢企業缺乏責任意識,沒有將固廢處置費用的長期投入形成固定資產投資,在固廢綜合利用方面沒有進行有效的產業規劃,沒有形成以綜合利用為主線的有效資源產品延伸體系,加上產廢方對固廢綜合利用緊迫性的認識不足等綜合性原因導致綜合利用項目落地性差,能源價值浪費現象嚴重。其中以煤矸石問題最為突出,粗略估計,每噸煤矸石可回收80~100公斤煤,2022年以來,我國煤矸石產生量超過8億噸/年,以此估算,我國煤矸石中蘊含能源價值折合標煤超過7000萬噸,目前能源價值開發不足10%。
圖片來源:網絡
而區域內低端化和同質化嚴重,產品難以完全消納等問題,也嚴重阻礙了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以貴州、湖北等磷化工聚集區為例,近年來相關區域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快速提升,但是綜合利用項目采用的技術路線和產品較為單一,大部分以水泥緩凝劑和建筑石膏粉為主線,同一區域所上項目數量多,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效益差,存活率不高。煤炭產業聚集區、火電聚集區、煤化工聚集區三大產業基本上重合在本區域內,導致煤矸石、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氣化渣等在同一區域產生,相關煤基固廢完全依托綜合利用難以消納,需要在轉化為資源化產品的同時注重生態修復協同、土壤修復協同以及相關基礎工程設施協同性消納。
03
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需多方協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工作。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四條主線”,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在循環經濟發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無廢城市”建設等方面發布的相關政策都明確提出,推動和支持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建設工業資源/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研究實施大宗工業固廢貯存量增長約束性管理指標。環保稅法的出臺明確了工業固廢排放的稅收繳納額度,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和所得稅等支持政策的持續改進和實施,為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宏觀政策環境的持續實施更將長期利好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產廢/利廢企業對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板塊增投的信心。
圖片來源:網絡
“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治理和綜合利用作為一個多學科、多行業、多領域、多地域、多產業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新產業,具有工業固體廢物種類多、產生量和歷史堆存量大、地區分布廣泛、產業上下游供需關系復雜等特點,需要多方協同共同發力,方能促進高效綜合利用并形成產業化。”杜根杰認為,低成本大規模和跨產業融合是促進大宗固廢產業項目布局的關鍵, 尤其是具有資源屬性的大宗固廢利用項目更具優勢,要從強調產品資源化利用轉變到強調規;,進一步加強工業固廢信息化管理,以縣域或集團企業為單位形成產業單元,提高大宗工業固廢一次資源替代重視程度, 加強專業化平臺建設和精準交流,以進一步開發工業固廢在綠色建材、環境治理、農業應用以及新材料等領域的市場空間。
圖片來源:網絡
杜根杰建議,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化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原則,聚政府與市場合力,統籌協同推進;要引入超體量投資,實現可持續發展;要牢固樹立“兩山”理論,壯大綠色經濟;要堅持因地因時制宜,打造區域樣板;要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集聚和模式構建,極大激活銀行低息信貸和大規模民間投資。
“綠水青山帶來的是現實效應。大宗工業固廢的大規模處置將帶來綠色產品,替代傳統一次資源,大規模消納歷史存量及增量工業固廢,解決目前傳統堆填方式與國家環保政策不符的現實難題,為傳統資源、能源主業保駕護航,釋放土地資源要素,同步實現了減污降碳效應。而綠色產品用于道路、建筑等基建工程,將進一步減少對天然礦山的開采,真正做到保護綠水青山。”杜根杰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