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綜合甲級設計院匯總分析!
天津綜合甲涵蓋鐵路,化工,能源,市政以及水利。分別兒是中國天辰,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汽車工業,中交一航,市政華北設計研院,中水北方, 鐵六院,天津市政。
一、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1953年,再1973遷至天津。隸屬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前身為化工部第一設計院。
業務涵蓋化工、石化、環保等領域。
核心轉型路徑:2024中標的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項目以及新疆山能煤制烯烴項目,業務類型既有傳統業務的增量,也有綠氫耦合制烯烴工藝的新技術。
業務定位:國內煤化工EPC龍頭,近年向海外石化領域延伸,2024年簽約印尼甲醇制烯烴項目,但面臨地緣風險(本土化采購強制要求增加成本15%)。
技術壁壘突破:研發綠色甲醇合成技術,降低碳排放30%。
風險警示:化工產能過剩導致EPC利潤率降低,需警惕新興市場政策波動。押注新能源材料EPC,中標青海鹽湖提鋰項目(47億),但碳酸鋰價格暴跌導致墊資爛尾風險,(2025年3月,碳酸鋰價格維持在7-8萬元/噸區間,較2022年60萬元/噸的高點大幅下跌。)
二、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于1953年,2020年更名為現名,原隸屬于鐵道部,現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唯一直屬的國家大型綜合設計集團。
轉型焦點:高鐵TOD與智能鐵路。
標桿項目:2024年中標核心項目北京樞紐客運西環線勘察設計、上海經乍浦至杭州貨運鐵路勘察設計。轉型地鐵項目有深圳市五和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勘察設計總承包、沈陽地鐵10號線工程下穿鐵路安全技術評價。
技術升級:智能鐵路系統,數字孿生。
挑戰:地鐵業務受房地產影響增速放緩,地鐵投資過大,資金回籠周期較長,地質條件復雜,風險性較大。
三、中國汽車工業工程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05年10月,由原機械工業第四、第五設計研究院合并重組而成。為國機汽車的核心子公司。
業務重構:從傳統汽車廠房設計轉向“智能制造+碳中和”EPC。
模塊化設計:廠房預制率提升至60%,縮短工期4個月。
碳足跡管理:嵌入光伏+儲能系統,實現工廠運營零碳排。
風險預警:新能源汽車投資波動導致項目延期率上升。
四、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背景: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1958年。
戰略布局:依托中交集團資源,依靠強大實力拿到廣泛沿海港口EPC市場,2024年中標青島董家口港區擴建。
破局方向:探索“港口+新能源”模式,如海上風電一體化碼頭。
五、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52年,是我國最早的城市煤氣和給排水設計院。
業務轉型:從市政管網設計轉向老舊小區綜合改造EPC,但凈利率非常低。
六、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成立背景:前身為水利部天津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成立于1954年,2003年改制為企業。
業務類型:江西省平江灌區工程特許經營項目,與中交四航等組成聯合體進行的項目。吉林市農村飲用水保障提升工程EPC總承包、拒馬河張坊水利樞紐工程環評,所涉及的業務類型較廣泛。
轉型矛盾:
現金流壓力:依賴政策性銀行貸款,財政貼息終止后償債能力承壓。加速提升智能化監測,業務類型過度依賴政策導向以及傳統水利項目,缺乏創新業務。
未來布局:拓展“水利+光伏”項目,如水庫漂浮式光伏EPC,生態修復技術智能化,信息化。
七、中鐵第六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成立于2014年8月。
市場卡位:聚焦城市軌道交通EPC,中標北京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北京軌道交通7號線三期。
行業風險:地方ZF隱性債務限制地鐵新建項目審批。
八、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始建于1949年,2021年完成轉企改制。
本土化策略:壟斷天津大部分市政EPC項目,簽約唐承高速公路濱海新區段工程勘察設計,唐承高速公路濱海新區段工程勘察設計。
轉型瓶頸:
業務單一:過度依賴本地項目,省外中標率不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