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破解應收賬款“堰塞湖”
中國能源報
巨額的應收賬款形成了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堰塞湖”,這個“堰塞湖”暗流涌動,侵蝕著企業的利潤與健康。
最大環境企業、全球最大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召開“應收賬款回收經驗交流會”,打響了2025年應收賬款的攻堅戰。應收賬款成了企業“必須啃下的硬骨頭”、“一把手”催收工程和“揭榜掛帥”的對象。會上13家單位分享應收賬款催收典型經驗,還將形成“應收賬款典型案例集”,形成“實操工具箱”。
一次會議折射出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整體困境。巨額的應收賬款形成了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堰塞湖”,這個“堰塞湖”暗流涌動,侵蝕著企業的利潤與健康,甚至超越了企業個體層面,演變為關乎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挑戰。
環保服務往往由政府購買,即地方政府與環境服務公司以契約形式約定環保項目的治理目標,并根據環境污染治理效果支付費用。但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種種因素,將環保項目支付順位后移,形成“環保服務先用后付”的隱性規則。
“國補退坡”政策的實施從另一個側面加劇了環保企業的財務壓力。財政部等三部委明確提出,2023年起新投產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在地方財政配套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的回款壓力更大了。
應收賬款不到位,造成發電企業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能投給科技創新的錢就少了。從長遠來看,是在侵蝕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創新根基。2023年行業研發投入強度降至1.2%,低于環保裝備制造業平均水平。技術迭代放緩直接影響到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排放標準提升和運營成本優化的進程。
環保行業快速增長的時期已經過去,資本市場對行業的估值邏輯也發生了根本性質變。環保板塊市盈率下跌,部分機構已將應收賬款周轉率納入核心估值指標。這種估值重構正在倒逼企業調整財務結構。
環保運營屬于基本民生領域,垃圾不處理就會“垃圾圍城”,環保企業出于社會責任,即便背負著巨額應收賬款,也不會停下處理垃圾的腳步;企業無法真金白銀地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就難以提升其技術水平;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不提高,環境服務的付款周期就更長。長此以往,環保企業多面承壓,發展舉步維艱。
如何破局?業內專家建議,在政策層面,需要建立財政支付保障長效機制。可借鑒德國市政服務費證券化模式,將垃圾處理費支付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償還來源。
企業端亟需構建全周期風控體系。有的環保企業建立起了“應收賬款分級預警系統”,通過政府信用評級、財政健康度評估、支付歷史追溯等多項指標,實現風險早識別早處置,進而降低了企業壞賬率,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金融工具創新也是化解存量債務的關鍵。某環保集團通過“應收賬款質押+國補收益權轉讓”組合模式,成功將23億元應收賬款轉化為期限匹配的融資工具。這種結構化融資創新,為行業打開了存量資產盤活的新通道。
文丨本報記者 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