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慈湖高新區:向“新”而生 逐“綠”前行
3月的慈湖高新區,春風拂面,處處涌動著向“新”逐“綠”的熱潮。近年來,慈湖高新區把生態環保和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聚力攻堅污染防治、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大力推進產業轉型,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產業新城。
植綠護綠并舉,擦亮生態底色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正是植綠添綠黃金季。3月10日,慈湖高新區開展了以“推動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助力美麗高新區建設”為主題的義務植樹活動,來自園區管委會機關近百名干部職工來到林里路與慈湖河交叉口東北角區域,共栽植女貞、水杉、桂花等樹木,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奮力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和諧新園區再播新綠、再添生機。
植樹活動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大家熱情高漲、干勁十足,或兩人一組、或三五成隊,分工協作,默契配合,放苗扶正、揮鍬鏟土、填土踩實、提桶澆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600多株新栽種的樹木展現出勃勃生機,為高新區增添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空間。本次植樹活動選址結合區域生態修復需求,科學選種了適合本地氣候的樹種,確保樹木成活率及生態效益。根據造林綠化任務,高新區及時制定科學的規劃設計方案,并嚴格按規劃設計施工、按標準驗收,同時嚴格工程管理和施工作業,嚴把整地質量關和苗木質量關,從整地挖坑、苗木標準、澆水栽植到栽植后的撫育管理等各個環節嚴格按照標準,做到栽一棵、活一棵。下一步,高新區還將進一步完善綠化管護機制,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綠化工作,聚力“水清”“區美”“向安”三大行動開展美好慈湖建設,持續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植綠更要護綠。為進一步提升綠化品質、消除安全隱患,今年2月,慈湖高新區全面啟動轄區主干道綠化品質提升行動。精心組織修剪作業,安排8支專業化隊伍對天門大道、化工路、聯合西路、太子大道、星火路、牡丹江路、團旗山路、陶甸路主干道行道樹進行托枝作業,完成修剪行道樹2875株,疏剪遮擋交通標識枝條14處,整形過密樹冠1500平方米。錯峰施工保障通勤,每日7:30-16:30實行分段錯峰作業,組建專業技術團隊,配備登高車、油鋸、機械化綠籬車等設備,作業按“主干道優先、次干道跟進”順序依次推進,嚴格執行“即剪即清”標準,已清運綠化廢棄物96噸。跟蹤養護鞏固成效,建立“修剪+養護”管養機制,對2000余處修剪切口涂抹藥劑殺菌、促進愈合,同步開展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精細化養護,并安排專人定期巡查,持續保持景觀效果。截至目前,已完成3條主干道首輪修剪,消除14處交通標識遮擋隱患,綠化透光率提升40%,樹冠整齊度達到80%,綠化垃圾轉運日產日清。
污泥變廢為寶,引領綠色發展
加熱、干化、去臭,使污泥處理符合摻燒要求,與燃煤摻混,形成“粗細糧”混搭燃料,然后通過輸煤皮帶送至鍋爐研磨成粉,在焚燒爐內“浴火重生”,經過重重關卡,最終轉化為電力能源,通過電網輸送到千家萬戶……走進位于慈湖高新區的國家能源集團馬鞍山電廠輸煤運行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簾,一塊塊污泥隨著運輸皮帶緩緩進入濕污泥倉,一旁的值班人員正仔細察看下泥情況,確保機組安全運行。
“城市污泥摻燒項目正是我們廠減污降碳、助力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不僅讓污泥變成了發電的‘口糧’,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最大化利用,而且還有效避免了因污泥處置不當而對環境產生的二次污染。”國家能源集團馬鞍山電廠燃料管理部主任柯銘介紹說,污泥處置一直是困擾發展的環保難題之一,城市污水處理廠有大量水處理后的污泥產生,給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帶來巨大壓力。作為一家有著30多年發展歷程的傳統火力發電企業,國家能源集團馬鞍山電廠結合馬鞍山城市污泥處置現狀和企業自身發展實際,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積極推動燃煤電廠進行耦合污泥焚燒技改,啟動實施了城市污泥摻燒項目,在“泥”中掘“金”,實現城市污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
“如今的污泥干化、燃燒等技術正不斷發展和完善,加上我們電廠擁有4臺330兆瓦機組,處理消納馬鞍山本地11家市政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自然不在話下。”該廠在對接馬鞍山市發改、住建等部門時底氣十足。2021年9月,城市污泥摻燒項目一期開建,2023年1月1日正式投產運行,最高日處理量達200噸。
柯銘算了一筆賬,干化每噸濕污泥相當于節約燃煤68.1千克,2024年全年,該廠共處置6萬噸污泥,相當于減少4086噸燃煤,增發電量140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620噸。截至今年2月26日,該廠自項目投產以來累計摻燒處理城市污泥達13.12萬噸,增發電量約3061萬千瓦時,讓往日廢棄的“黑污泥”變為發電“金疙瘩”,有效解決了地方市政污泥處置難題,社會效益、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正因如此,該項目榮獲綜合能源技術創新獎二等獎,并入選由中國電力市場協會編撰的《綜合智慧能源典型場景案例集》。
向國家政策“借力”、向產業趨向“借勢”,城市污泥“搖身一變”,成為點亮萬家燈火的電力資源,實現了變廢為寶的“華麗轉身”。“我們還將持續探索、推進其他固廢資源的綠色利用,真正將馬鞍山電廠打造成為生態共享型燃煤電廠,服務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國家能源集團馬鞍山電廠相關負責人滿懷信心地說道。
聚力環境整治,助力提顏增質
初春時節,走進位于慈湖高新區東部片區的鄧家山遺址公園,綠草如茵,樹木抽出了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擺動著它們美麗的“身姿”,吸引著游人駐足欣賞。“公司附近就有這么好的公園,平常午休時約上同事一起來逛逛,讓人心情很愉悅。”附近企業員工說,這里有林有花,已成為他們閑暇時休閑的首選之地。為促進東部片區環境生態治理,早在幾年前,慈湖高新區全面加大了鄧家山遺址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并在當年完成治理工程和景觀提升工程,包括搭建景觀臺以及種植大片防護林等。
與鄧家山遺址公園一樣,流水潺潺的尖擔溝不再發黑發臭。幾年前,慈湖高新區以尖擔溝等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開展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實施控源截污、清淤駁岸、水生態構建以及水系周邊綠化提升工程,對排污企業進行嚴肅查處。目前,尖擔溝水質已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擺脫了“黑臭”的帽子。
環境得到改善的不僅有鄧家山遺址公園、尖擔溝,上湖北片環境綜合整治也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成效顯現。隨著去年12月17日40戶安置戶喜提慈寧雅苑小區新房,標志著上湖北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重大進展。一直以來,路不平、燈不亮、污水冒溢、垃圾遍地成了上湖北片區的“代名詞”,也逐漸成為“臟亂差”的集中地。為有效提升園區環境品質,最大限度節約集約用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慈湖高新區大力開展“拆污除舊”,并結合葛羊路大修改造工程,綜合提升園區整體形象,市政設施、市容秩序、環境衛生、空氣質量等問題大幅改善,達到“路平、燈明、干凈、整潔、有序”的總體目標,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對高壓線廊、上湖北片區開展有序復綠工作,使該區域面貌大為改觀,綜合提升高新區的整體形象。越來越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也讓高新區廣大群眾真切享受到生態紅利,迎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生活。”慈湖高新區規劃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沿江企業參與長江6.5公里“防護林、防浪林”建設;鄧家山遺址公園、南庫山公園景色宜人,成了附近企業員工喜愛的休閑場所;農田林網里,一排排喬木林挺拔青翠,一座座“綠色銀行”正悄然生成……
一項項務實的舉措,如同一道道屏障守護著綠水青山;一項項豐碩的成果,如同一支支妙筆描繪出綠色畫卷,慈湖高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打出一片經濟社會發展新天地。(高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