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綜合成本優勢,何以再放大
2025-04-03 10:48
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周召開,以“全球視野·上海機遇”為主題,面向全球企業家和投資者推介上海,共享發展新機遇,共繪開放合作新圖景。
會前,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與會企業家代表,對全球投資者表示熱忱歡迎,對在座企業家的意見建議作出具體回應。
他表示,歡迎各位企業家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進一步用好上海的龍頭帶動優勢、改革開放優勢、科技和人才優勢、治理現代化優勢以及綜合成本優勢,優化在滬業務布局、加大投資創新力度,在上海率先推出更多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更好實現投資上海、深耕上海、贏在上海。
值得關注的是,“綜合成本優勢”再度被提及,已然成為上海面向全球打出的一張關鍵牌。
去年年初召開的上海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上,強調要“保持定力,綜合施策,想方設法鞏固工業綜合成本優勢”。工業降本增效成為上海著力推進的一項重點工作。
年末的市委學習討論會上,梳理總結了這項“硬骨頭”工作的階段性成效,從地價到電、氣、水、熱、網等要素價格,再到企業融資成本、轉型成本,逐一打開分析,把握底層邏輯,采取有力措施,實現“應降盡降”。據年終統計顯示,累計為工業企業降本超過520億元,百元營收成本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放眼全市多個領域,從低效土地盤活利用到優化區域產業布局、規范招商引資等,貫穿始終的一條重要遵循,即“降本增效”。
上周,陳吉寧圍繞“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落實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調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指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放大財政政策效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服務微觀主體。
此前,上海已試點并推開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力求讓每一分錢用到實處、用出實效,發揮杠桿效應。上周的調研中,陳吉寧就此項改革工作與一線相關同志進行交流,要求抓好重點攻堅和制度建設,推動績效管理常態化,更好鞏固改革成效。
市領導強調,財稅部門要不斷細化顆粒度、提高精準度,切實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要進一步聚焦重點關鍵領域,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
提升績效,除了針對“不合理”“非必要”成分的壓減,更體現于投入的“準心”上,進而充分釋放政策效應。對政府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社會運轉來說,這是更為積極的“降本”之舉。
具體而言,財政科技投入,要結合科技體制改革,把投入引導到基礎研究領域,推動提升創新研發效率。產業政策資金,要加強統籌,體現對企業的更加精準支持,實現更好發展。政府引導基金,要履行好出資責任,持續做好跟蹤評估,協同產業部門推動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盡職免責機制。
公共服務投入,要圍繞人民群眾需求新變化,調整財政投入重點領域和投入方式,完善公共服務標準,優化資源均衡布局,更好助力城市更新。
在上周召開的上海市河湖長制林長制工作會議,也傳遞了類似信號。
比如提升鄉村水體清澈度,要在降本增效上下更大功夫,因地制宜,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
比如持續加大林綠、濕地等資源保護力度,推廣更多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在顯見的要素成本之外,人才集聚、教育醫療等服務資源集聚、完備產業生態乃至多元文化供給、城市活力,以及對企業經營尤為重要的——長期、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均構成一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與此同時,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趨勢新要求,如何為企業創新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賦能,尤其是針對企業成長需求,及時精準匹配智算、語料、綠電、場景、平臺等創新要素供給,亦決定一個企業、一門產業乃至一座城市的長遠動力。
上述方面的質量越高,相應的“綜合成本”也就越低。上海要打的“綜合成本”牌,正在于上述方面的集成。
也可以說,龍頭帶動優勢、改革開放優勢、科技和人才優勢、治理現代化優勢,直接關聯著城市的綜合成本優勢。持續放大這一優勢,將是這座城市的重大課題。
原標題:《【上海一周】綜合成本優勢,何以再放大》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朱珉迕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來源:陳正寶 攝
【上海一周】綜合成本優勢,何以再放大



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周召開,以“全球視野·上海機遇”為主題,面向全球企業家和投資者推介上海,共享發展新機遇,共繪開放合作新圖景。
會前,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與會企業家代表,對全球投資者表示熱忱歡迎,對在座企業家的意見建議作出具體回應。
他表示,歡迎各位企業家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進一步用好上海的龍頭帶動優勢、改革開放優勢、科技和人才優勢、治理現代化優勢以及綜合成本優勢,優化在滬業務布局、加大投資創新力度,在上海率先推出更多新技術、新應用、新產品,更好實現投資上海、深耕上海、贏在上海。
值得關注的是,“綜合成本優勢”再度被提及,已然成為上海面向全球打出的一張關鍵牌。

去年年初召開的上海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上,強調要“保持定力,綜合施策,想方設法鞏固工業綜合成本優勢”。工業降本增效成為上海著力推進的一項重點工作。
年末的市委學習討論會上,梳理總結了這項“硬骨頭”工作的階段性成效,從地價到電、氣、水、熱、網等要素價格,再到企業融資成本、轉型成本,逐一打開分析,把握底層邏輯,采取有力措施,實現“應降盡降”。據年終統計顯示,累計為工業企業降本超過520億元,百元營收成本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放眼全市多個領域,從低效土地盤活利用到優化區域產業布局、規范招商引資等,貫穿始終的一條重要遵循,即“降本增效”。
上周,陳吉寧圍繞“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落實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調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指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放大財政政策效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服務微觀主體。

此前,上海已試點并推開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力求讓每一分錢用到實處、用出實效,發揮杠桿效應。上周的調研中,陳吉寧就此項改革工作與一線相關同志進行交流,要求抓好重點攻堅和制度建設,推動績效管理常態化,更好鞏固改革成效。
市領導強調,財稅部門要不斷細化顆粒度、提高精準度,切實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要進一步聚焦重點關鍵領域,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
提升績效,除了針對“不合理”“非必要”成分的壓減,更體現于投入的“準心”上,進而充分釋放政策效應。對政府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社會運轉來說,這是更為積極的“降本”之舉。
具體而言,財政科技投入,要結合科技體制改革,把投入引導到基礎研究領域,推動提升創新研發效率。產業政策資金,要加強統籌,體現對企業的更加精準支持,實現更好發展。政府引導基金,要履行好出資責任,持續做好跟蹤評估,協同產業部門推動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盡職免責機制。
公共服務投入,要圍繞人民群眾需求新變化,調整財政投入重點領域和投入方式,完善公共服務標準,優化資源均衡布局,更好助力城市更新。

在上周召開的上海市河湖長制林長制工作會議,也傳遞了類似信號。
比如提升鄉村水體清澈度,要在降本增效上下更大功夫,因地制宜,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
比如持續加大林綠、濕地等資源保護力度,推廣更多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在顯見的要素成本之外,人才集聚、教育醫療等服務資源集聚、完備產業生態乃至多元文化供給、城市活力,以及對企業經營尤為重要的——長期、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均構成一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與此同時,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趨勢新要求,如何為企業創新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賦能,尤其是針對企業成長需求,及時精準匹配智算、語料、綠電、場景、平臺等創新要素供給,亦決定一個企業、一門產業乃至一座城市的長遠動力。
上述方面的質量越高,相應的“綜合成本”也就越低。上海要打的“綜合成本”牌,正在于上述方面的集成。
也可以說,龍頭帶動優勢、改革開放優勢、科技和人才優勢、治理現代化優勢,直接關聯著城市的綜合成本優勢。持續放大這一優勢,將是這座城市的重大課題。
原標題:《【上海一周】綜合成本優勢,何以再放大》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朱珉迕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來源:陳正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