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劍滇中引水 匠心鑄就華章

見到管慶波,是在滇中引水香爐山隧洞TBM掘進現場,他貓著腰鉆進一側開挖出的導洞,現場的作業人員見到他,很快都聚攏過來,他所在之處,立刻成為“現場指揮室”。“管總,今天挖出的渣石看起來仍然不樂觀,很碎,得再想想辦法。”現場技術員和作業班組長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將希望的目光放在管慶波身上。
管慶波是滇中引水工程麗江段2標項目經理部副經理,他扎根水利水電及地鐵施工行業16載,從盾構施工到TBM掘進,從城市地鐵到深埋隧洞,他帶領團隊接力攻克香爐山隧道“凝灰質火山灰”地層TBM卡機世界級難題,創造了44天完成245米、2100噸“弘毅號”TBM長陡斜井工況下井組裝的行業紀錄,探索出一套復雜地質條件下TBM施工工法,是一名名副其實的滇中引水隧洞攻堅的“破局者”。
管慶波(前一)在施工現場。
“水電人的字典里沒有‘退縮’二字”
位于滇中引水工程首部、全長63.1公里的香爐山隧洞是滇中引水工程的艱中之艱、難中之難,幾乎囊括了地下施工所有地質難題。工程建設面臨巖溶地下水、活動斷裂、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等重大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面臨深埋隧洞施工難、地下水處理難、破碎斷層穿越難、軟巖大變形應對難、應對地震防護難、巖爆危害處理難、有毒有害氣體防治難、地熱危害綜合治理難等世界級技術難題,施工難度極大。
水電十四局承建的麗江段2標(全長22.9公里)是整個工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施工布置跨越多個復雜地質構造單元,復雜程度為目前國內外引水工程之最。
2022年2月,管慶波臨危受命,從鄭州地鐵轉戰云南,擔任滇中引水大理I段施工2標TBM副經理。面對深埋隧洞、長陡斜井運輸、火山灰地層等難題,他坦言:“這里的地質復雜程度遠超想象,但水電人的字典里沒有‘退縮’二字。”
香爐山隧道“弘毅號”TBM掘進,是管慶波的主戰場。2023年5月12日,TBM突遇特長“凝灰質火山灰”破碎地層,刀盤被埋、扭矩超限,掘進被迫“急剎車”。業內無成熟經驗可循,管慶波帶頭鉆進刀盤內部勘察,連續13個循環試驗,創新采用“自進式錨桿成孔+化學灌漿保護+雙液注漿加固”工藝,形成預加固止漿墻和超前預處理破碎圍巖的復合工法,最終穿越155米火山灰地層,為同類型隧洞TBM施工提供了寶貴經驗。
“設備是戰友,維護就是戰斗力。”管慶波始終強調設備管理的重要性。從盾構機到TBM,他堅持“日檢、周保、月修”制度,帶領團隊僅用44天就克服了1432米、14.3度一坡到底、超重部件的下井運輸這一世界性行業難題,提前11天實現始發掘進。
“創新是突破困境的唯一出路”
在管慶波看來,復雜地層施工“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不斷探索”。針對火山灰地層流動性差、刀盤易堵塞的難題,項目團隊引入SAP法、TIP法、化學灌漿技術、盾構渣土改良技術,優化渣土改良參數,將月均掘進效率提升20%。
面對深埋隧洞地應力大、支護變形風險,管慶波首創“環狀槽鋼連接+動態支護調整”工法,將初支變形率控制在3%以內,實現安全零事故。面對設備卡機,他和項目團隊提出“超前導洞+人工鉆爆”應急方案,累計開挖31米導洞,為多工法協同施工開辟新路徑。
“創新是突破困境的唯一出路”,應對復雜的火山灰、溶洞群、玄武巖節理發育破碎、深埋隧洞地應力大以及3號洞上游人工鉆爆段軟巖大變形等施工難點及復雜地層,管慶波帶領團隊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應用于有“世界地質博物館”之稱的香爐山隧洞“凝灰質火山灰”不良地質條件下TBM施工、鉆爆法超前加固與治理施工的工法和措施,保障了TBM施工及3號洞上游鉆爆段施工安全有序的進行和開展。
“數據是指揮棒,參數是生命線。”管慶波和項目團隊建立掘進參數實時監測群,要求每班記錄刀盤轉速、扭矩、推力、TBM姿態、出渣量等300余項數據,通過動態分析調整施工策略。2023年,他主導的《復雜地層TBM超前加固與掘進協同控制技術》獲中國電建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相關成果被寫入《水利工程TBM施工技術導則》。
“干工程,既要敢扛壓力,更要心懷家國”
“革命戰士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這是管慶波的座右銘。從成都地鐵到鄭州地鐵再到滇中引水,他輾轉8個省市、參與12項重大工程,卻對家庭滿懷愧疚。妻子既要上班又要獨自照顧兩個孩子。“虧欠太多,但工程需要我,我必須頂上。” 他的堅守感染了整個團隊。
2024年春節,香爐山隧道施工未停,管慶波帶領工人駐守一線,完成TBM超前導洞開工及持續開挖、3號洞上游軟巖變形段超前注漿及超前管棚施作等關鍵節點。
為及時精準地監測好TBM每一個施工及掘進參數,幾年來,管慶波手機時刻保持開機狀態,隨時關注掘進參數及設備運行狀況。
長期的熬夜和高壓下,曾有一段時間,管慶波體重每天下降掉1斤,在現場最艱難的日子里,1個多月時間他竟瘦了近30公斤。
管慶波說道,這些算不得什么,工區里剛畢業一兩年的年輕人,他們早上7點前進洞,晚上八九點出來,一待就是一整天,埋深近1000米復雜封閉的洞室施工環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很大,“干工程,既要敢扛壓力,更要心懷家國。”
“為山河安瀾、百姓飲水拼盡全力”
如今,管慶波仍奮戰在香爐山隧道。面對前方1000米未知的火山灰地層,他和項目團隊試驗“超前地質雷達+洞內超前加固+地表鉆探灌一體”綜合預報及預處理技術,新增千米級施工豎井實現“長隧短打”。他說:“隧洞每掘進一米,都是對技術極限的挑戰。但電建人在滇中引水工程的使命,就是為山河安瀾、百姓飲水拼盡全力。”
從“弘毅號”到“弘翔號”,不僅是設備名稱的更改,更是攻堅精神的升華。據統計,工程施工建設5年多來,僅4條斜井支洞大塌方及軟巖大變形、大突泥涌水事故就達140余次,TBM隧洞地質巖石狀況更為復雜。管慶波說,“一米一個樣”“窮盡所有招數也要全力推進施工”。
面對世界級技術難題,管慶波與他的戰友們硬是用智慧和“鐵軍”精神在無先例可循的施工“無人區”走出了一條“一厘米一厘米”掘進的希望之路。
管慶波與成百上千名香爐山隧洞建設者一樣,正以赤子之心,在滇中引水的壯闊畫卷上,刻下屬于新時代建設者的華章。(陳敏元 文/圖)
來源:水電十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