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江河肌理 激活綠色動能 生態保護修復讓“山城”滿綠韻
俯瞰北碚區縉云山(攝于2025年3月25日)。記者 李雨恒 攝/視覺重慶
墊江縣牡丹湖濕地公園,藍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上美如畫,清漂工人在清漂守護碧水。(攝于2024年5月21日)。通訊員 龔長浩 攝/視覺重慶
重慶高新區石板鎮重慶明品福凍品市場屋頂,工作人員正在巡檢光伏板(攝于2024年12月31日)。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大力推動傳統產業節能降碳改造,有序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
清明節前夕,30多名孩子在志愿者的帶領下走進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參加共青團北碚區委開展的“野里野氣”縉云山生態環保公益研學活動。開展凈水實驗、拼貼樹枝畫、描繪生態北碚……孩子們通過親身實踐,探索縉云山豐富的生態系統和動植物資源。
縉云山是重慶中心城區的生態“寶貝”:森林覆蓋率達到98.6%,空氣負氧離子平均濃度每立方厘米超過1200個,是名副其實的天然“肺葉”和“氧吧”;擁有2224種植物和1378種動物,保存著全球同緯度地區最為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植物基因庫……
過去,由于種種原因,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縉云山一度出現私搭亂建、農家樂無序發展“蠶食”林地等問題,生態環境不堪重負。
在對縉云山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后,北碚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以縉云山綜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統攬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生態立區、文化興區、產業強區“三大戰略”,完善縉云山片區規劃體系,建設環縉云山生態開發EOD全國試點項目,強化文旅康體項目招商,壯大生態旅游、高端康養、特色研學等綠色產業,逐漸走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新路。
2024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山城”變“綠城”。近年來,重慶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江河煥新惠民生
仲春時節,梁平區竹山鎮安豐社區的“尾水濕地公園”草木繁茂、蟲鳴鳥叫、曲徑通幽,成了周邊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去年7月26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小微濕地+”建設工作方案》,以梁平區為樣板,全域推廣小微濕地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助推美麗重慶及巴渝和美鄉村建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市域范例。梁平“小微濕地+”同時入選重慶市林長制試點示范名單。
竹山場鎮部分居民的生活污水一度無序排放,時間一長,就在場鎮一側形成了占地七八畝的臭水塘。
改變,源于梁平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提出“全域治水·濕地潤城”工作思路,重抓濕地保護修復,合理利用小微濕地資源,著力構建“小微濕地+”推廣體系。
臭水塘變身為濕地公園,除了面貌煥然一新,內在也大有文章:竹山鎮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之后的水,先排放至小微濕地,通過小微濕地進行深度凈化后再流入龍溪河,充分發揮了濕地凈化水質、優化人居環境的作用。
目前,龍溪河梁平段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河里小魚小蝦成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野趣。
在巴渝大地上,無數條像龍溪河這樣的河流正日益水清岸綠,為人民群眾帶來河安湖晏、人水和諧的滿滿幸福感。
2023年5月,重慶發布第5號市級總河長令,在全市實施幸福河湖建設“百千行動”,并從“河湖安瀾、生態健康、親水宜居、智慧賦能、文韻深厚、綠色富民、群眾滿意”7個方面推動建設,計劃到2027年建成100條、2035年建成1000條以上具有區域特點、流域特色、重慶辨識度的幸福河湖。
今年1月7日,重慶發布了首批通過驗收的16條市級幸福河湖名單。依托幸福河湖建設,重慶正構建“一村一溪一風景、一鎮一河一風情、一城一江一風光”的江河新畫卷。
此外,自長江十年禁漁以來,重慶統籌推進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護工作,長江干流監測的魚類較禁捕前增加47種,長江鱘、胭脂魚、巖原鯉等珍稀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2024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2年達到100%。
產業轉向綠色低碳
生態經濟雙提升
去年年底,憑借動力領域智慧新藍鯨3.0的極智進化、電池領域金鐘罩向固態電池邁進、產業鏈領域電池回收布局等一系列在節能低碳與綠色轉型方面的突出成績,長安汽車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工業碳達峰論壇”上,榮獲“2024年中國工業碳達峰領跑者企業”榮譽稱號,并被行業第三方機構“汽車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評定為“五星企業”。
在長安汽車數智工廠,5G、AI、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應用廣泛,實現制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截至目前,長安汽車已擁有國家級綠色工廠1個,省級綠色工廠3個。
去年,位于兩江新區水土新城的重慶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被市生態環境局認定為重點行業企業大氣污染防治績效A級企業。
重慶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對有組織排放的廢氣、溫室氣體治理設施進行了技術改造、優化升級,“改造完成后,全廠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濃度由40毫克每立方米降至10毫克每立方米,治理效率可提升至96%,揮發性有機物年排放量可降低約30噸。”
今天的重慶,正加快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巫山山高坡陡,全縣巖溶地貌面積409.82萬畝。巖溶山區土層薄,暴雨沖刷破壞力強,成為庫區生態的脆弱區。巫山充分利用脆李根系龐大,土壤抓力強,能夠綠化山體、鎖住水土、平衡生態的特點,通過創新“石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實施三峽后續(綠化長江)、石漠化治理等重點工程,科學規劃發展脆李30萬畝,年產值超過18億元,帶動村集體經濟160余個,實現“生態為產業增值,產業為生態添綠”的有機結合共贏。
坐擁“中國榨菜之鄉”“國際榨菜美食之鄉”等美稱的涪陵,從“一粒種子”到“一碟小菜”再到“一個產業”,不斷做強做大榨菜產業,帶動了16余萬青菜頭種植戶、1700余個原料加工戶、60萬農民增收致富。
在南川,位于世界遺產地、5A級景區金佛山東麓的山王坪片區,依托優越的生態資源和區位條件建成的國家喀斯特生態公園,被評為“中國首批森林氧吧”。目前,山王坪片區正在建設距離重慶中心城區最近、規模最大、潛力最佳的高山康養度假產業帶,未來將構建文旅、社區、運動、森林、醫療、美食、親子、智慧等康養業態空間,打造康復療養、森林康養、戶外運動“三大基地”。
……
這些實踐,不僅探索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生的新路徑,更為重慶構建起了全領域、多層次的綠色發展體系。
制度創新增添動能
生態保護長效化
3月26日,重慶茶山竹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栽植的楠木資源,獲得農發行永川支行楠木“樹票”質押貸款1500萬元。這是全國首筆楠木資產票據質押貸款。
所謂楠木“樹票”,是指各類森林經營主體將其擁有的楠木林木所有權、林木使用權及相關生態、經濟價值進行折資量化創設生成的電子化資產憑證。“樹票”可以在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流轉、交易、質押,其持有人還可向金融機構申請質押貸款,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中登記。
由此,不僅大量“沉睡”資源被盤活,大幅提高了資產利用效率,還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林業生態建設,實現森林資源的良性增長和可持續利用。
重慶還縱深推進跨省市、跨區縣、跨鄉鎮“三級”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改革。
去年,在川渝首輪補償順利完成、合作共贏的基礎上,重慶市積極開展機制拓面增效,與湖北省、貴州省簽訂《長江流域渝鄂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烏江流域渝黔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將總磷作為核心指標實施烏江雙向補償,有力推動烏江流域高水平保護與貴州磷化工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會同四川省將嘉陵江及其重要支流前河擴容至第二輪川渝補償協議,緊密銜接“十五五”國家水生態考核,在全國范圍內開拓性地將生態流量、自然岸線率、魚類多樣性等“水生態”指標納入補償機制,實現補償從看水質“單科成績”向看水生態“綜合得分”轉變。
“生態補償機制激發治水內生動力,帶動保護治理資金多方投入。”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機制強化了“誰保護誰受益、誰破壞誰補償”的責任意識,激發各地政府“賽馬比拼、齊抓共管”的內生動力,相關方累計撥付補償資金逾7億元,有效拓展了流域保護治理資金的來源渠道,用財政“小資金”撬動了長江保護“大作為”。
不僅如此,我市還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持續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
環評審批是企業項目落地建設的重要要件之一。
不久前,重慶入選全國首批產業園區優化環評分類管理改革試點省市。
此舉意味著什么?據市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處負責人鄭強介紹,今后,在試點園區內,汽車制造、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5大行業、10類關鍵領域的建設項目將取消環評審批,實現環評“零耗時”,釋放產業活力。試點推行后,單個項目落地周期將節省至少3個月時間,企業資金成本等綜合支出將至少減少20萬元。
此外,經生態環境部批準,重慶兩江新區龍盛新城產業園、水土新城大地生物醫藥園、重慶國際生物城三大制造業代表性核心園區將開展優化產業園區環評分類管理試點工作,進一步促進建設項目環評工作提速增效。
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綠色發展舉措在重慶扎實推進,為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