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工業銹帶”蝶變“無廢新城”
銅陵,這座因銅而興的千年古都,曾以“中國古銅都”聞名于世。然而,長期依賴資源開發的粗放發展模式,也曾讓這座城市陷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困局。
近年來,銅陵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通過產業低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三大路徑,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了從“工業銹帶”到“無廢新城”的華麗轉身。
2024年,銅陵成功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兩項目入選聯合國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典型案例,成為全球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中國樣本”。
從“能耗大戶”到“能源工廠”
走進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雙閃”精煉車間,眼前是一片“火熱”場景———銅水從陽極爐里涌出,順著流槽進入“中間包”,再分入轉動的雙圓盤內澆鑄,變為實體后經噴淋水降溫、過水槽,最終由自動化設備吊起放入重載AGV小車運出。整個流程全部自動化、智能化,冶煉區域清爽干凈。
距離“雙閃”精煉車間不遠,低溫熱回收系統正在運轉。“這套系統可以將硫酸生產系統以前白白流失的熱量進行回收用于發電,這些電量會被輸送到電網沖抵電解銅等生產環節,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排放的同時,還能節約一大筆用電成本。”銅陵有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冠銅業分公司經理文燕介紹,這套系統年發電量超1億千瓦時,推動硫酸產品綜合能耗歷史性地呈現出負值。
為加速工業循環體系構建,銅陵以“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為框架,打造全球領先的銅、硫、石灰石資源循環產業鏈。企業層面,銅陵泰富公司向周邊18家企業供應煤氣、蒸汽,替代燃煤鍋爐,年減排二氧化碳15萬噸;園區層面,銅陵經開區建成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實現余熱發電裝機容量48萬千瓦,占工業用電量的22.5%;城市層面,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7%,高出全國32個百分點,磷石膏、脫硫石膏等工業廢渣轉化為紙面石膏板等綠色建材,年產值超5億元。
聚焦打造循環產業鏈,做精做強企業“小循環”,做大做實園區“中循環”,做細做全社會“大循環”,這正是具有銅陵特色循環經濟模式的生動體現。
從“秸稈焚燒”到“點草成金”
在位于銅陵市郊區銅陵長江大橋北橋頭堡的普農集團近8.4萬畝耕地上,一場“農業革命”悄然展開。
普農集團“無廢農場”建設以推行農業綠色生產,引領產業創新發展;以綠色生活方式為引領,創建生態普濟;以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經驗為總體目標,在秸稈利用中,通過“五化利用”(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年處理秸稈60.5萬噸,綜合利用率達100%。其中,稻蝦共養田的秸稈直接轉化為龍蝦飼料,形成“一田雙收”的循環模式,畝均利潤超5000元。
在綠色防控方面,普農集團建成1萬畝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通過性誘劑、無人機施藥等技術,減少化肥使用54%、農藥使用76%,培育出每公斤13-16元的高端“蝦稻米”;該集團還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建“皖江兩強一增研究院”,推動稻漁種養、有機肥替代等12項技術落地,打造出國家級生態農場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普農集團的無廢實踐,不僅讓農場年產值突破5億元,更形成可復制的生態模式。現已建成4.2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年產優質蝦稻米2.3萬噸;培育“普濟”“楓瑤”等綠色品牌,產品打入古越龍山等龍頭企業供應鏈;獲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中國生態食材基地”等稱號,成為安徽農業現代化標桿。
從“垃圾圍城”到“無廢生活”
走進位于長江邊的銅陵濱江碼頭書屋,挑選一本書籍,選擇靠近江水一側的玻璃窗邊坐下,既可以沐浴在暖陽下閱讀,也可以欣賞怡人江景。出碼頭書屋,便是由生態護坡、園林綠化、臨江步道、綠道等構成的濱江岸線景觀。
“這里臨江親江,空氣清新,風景秀美,適合散步、拍照、鍛煉、閱讀。”銅陵市民劉女士表示,濱江生態公園是感受長江、品味生活的好地方。
銅陵濱江岸線曾經小碼頭林立,長江岸線范圍內“臟、亂、差、污、破、舊”等環境問題突出。近年來,銅陵先后完成濱江生態岸線整治工程、濱江生態岸線北延伸工程、濱江生態岸線南延伸工程建設,建成總面積100余萬平方米的濱江生態公園、濱江體育公園,讓濱江之畔成為市民休閑運動的好去處。
如今,長江(銅陵段)成功入圍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二批國家級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與其一岸之隔,銅陵市還打造了與濱江生態岸線整治工程同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黑砂河下游生態岸線整治工程。
銅陵以全國“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將“無廢”理念融入城市肌理,構建“分類—回收—處置”全鏈條體系。在垃圾分類方面,推行“三網融合”模式(分類+再生資源+物聯網),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年處理垃圾50萬噸,發電2億千瓦時,實現“垃圾變水泥、廢渣變電能”;在生態修復方面,整治濱江岸線100萬平方米,建成“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濱江生態公園,國控斷面水質連續10年100%達標;在綠色生活方面,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1.1%,口袋公園、濕地公園入選長三角“公園+”名錄,市民人均綠地面積達15.6平方米。
金冠銅業的低溫余熱回收、普農集團的秸稈“五化利用”,均以技術突破打通循環堵點,實現“廢料—資源—產品”的價值躍升……
從“礦山經濟”到“循環經濟”,從“工業立市”到“生態惠民”,銅陵以“無廢城市”建設重構城市發展邏輯,2024年萬元GDP能耗較2005年下降79%,走出資源型城市“增產不增耗、增產不增廢、增產不增污”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