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臺“1+6”水美工程建設方案 推動河湖治理提檔升級
時間:2025-04-28 09:00:00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中環報記者王小玲
4月25日,記者從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新聞通報會上獲悉,隨著《四川省“三江兩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設“1+6”方案》(以下簡稱《“1+6”方案》)的落地,四川正探索通過差異化戰略定位構建多層次治理體系,以形成覆蓋全域、可推廣復制的實踐經驗,為推動全省水生態環境整體提升、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供有力支撐。
“三江兩湖一河”,即四川境內的涪江、瓊江、青衣江、瀘沽湖、升鐘湖、赤水河。
6條試點河湖,涵蓋省內多種類型河湖
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
2024年,全省水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方陣。今年是深入推進美麗四川建設的關鍵一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全面收官、謀劃“十五五”規劃體系的承上啟下之年。
“我們聯合地方政府組織編制了‘三江兩湖一河’水美工程建設的總體方案,以及具有針對性的6個子方案。”通報會上,四川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芮永峰表示,目前,全省正結合流域特色亮點,積極推動“三江兩湖一河”水美標志性工程建設,以點帶面推動水環境治理提檔升級、水環境質量穩定改善、三水共治成勢見效。
“6條試點河湖在地理區位、生態特征、資源稟賦以及面臨的挑戰等方面各具代表性,涵蓋省內多種類型河湖。”芮永峰表示。以涪江(綿陽段)為例,其位于涪江流域中上游,干流水質連續7年達到Ⅱ類及以上,有推動水生態保護修復的良好基礎。
瓊江(四川段)作為川渝跨界河流,瓊江大安、姚市河白沙、龍臺河兩河等國考斷面尚未實現穩定達III類標準,支流水質相對較差,其聯防聯治戰略定位關鍵且迫切。
青衣江支流(天全河)受上游梯級電站近飽和、水系連通性不足等問題影響,生態下泄流量難以穩定保障,極易造成水生態系統失衡、生物多樣性降低。
當然,還有基于自然資源稟賦的考量。例如,升鐘湖(南部縣)是嘉陵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候鳥遷徙驛站,受限于道路交通不暢、旅游設施建設滯后、宣傳力度不足等因素,“兩山”價值轉化還不充分。
瀘沽湖(四川)作為摩梭文化圣地與高原明珠,湖濱帶人為干擾嚴重、大草海濕地退化較突出、農業面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赤水河(瀘州段)流域生態資源豐富,但尚未構建清晰有效、安全可行的生態資產產權制度、生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未能為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提供制度支撐。
確定24項具體任務,建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樣板
針對6條試點河湖各自面臨的挑戰,《“1+6”方案》明確,要以美麗河湖建設為核心,重點突出涪江“三水共治”、瓊江水質穩定達標、青衣江水生態修復、瀘沽湖生態緩沖帶建設、升鐘湖生態價值轉換和赤水河生態資源綠色發展,實現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價值整體提升。
尤其是將涪江(綿陽段)、瓊江(四川段)、青衣江支流(天全河)、瀘沽湖(四川段)、升鐘湖(南部縣區域)、赤水河(瀘州段)建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實踐典范、川渝黔滇跨界河流聯防聯控示范以及美麗河湖標桿樣板。
具體而言,力爭到2027年,涪江(綿陽段)水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穩步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涪江”全面建成,成為中國西部美麗河湖代表,提出了鞏固改善優良水質、恢復水生態系統健康、提升水資源保障水平、加強生態價值轉化4項任務。
瓊江(四川段)實現全域水質持續穩定達標,水質總體達到Ⅱ類標準,建成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治示范標桿和美麗河湖示范樣板,提出了補齊流域基礎設施短板、系統防控面源污染、統籌水資源與水生態保護、推進沿江生態景觀建設、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5項任務。
青衣江支流(天全河)水生態健康水平明顯提升,水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國家級美麗河湖,提出了持續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加強水系連通和水資源保障、強化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綠水青山生態價值轉化4項任務。
瀘沽湖(四川段)完成湖濱生態緩沖帶建設,水質穩定保持Ⅰ類、入湖河流水質總體穩定達到Ⅱ類,成為高原湖泊保護、生態價值轉化、生態美學與傳統文化傳承的典范,提出了建設環湖生態緩沖帶、修復濕地生態系統、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推進美麗村鎮建設4項任務。
升鐘湖(南部縣區域)踐行示范“兩山”理念,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和引領效應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出了系統治理水生態環境、推動農漁產業綠色發展、提升生態價值轉化水平3項任務。
赤水河(瀘州段)流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發展”典范,建設赤水河生態價值實現先行區,提出了提升流域生態系統質量、打造生態釀造基地、建設生態農業高地、營造生態旅游勝地4項任務。
6個水美標志性工程已全面啟動建設
“目前,6個水美標志性工程已全面啟動建設。”芮永峰透露,涪江(綿陽段)、升鐘湖(南部縣區域)和赤水河(瀘州段)3個水美標志性工程建設進度較快。
“我們堅持多元共治、協同推進。”芮永峰表示,在具體實踐中,通過引導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參與,深化全流域聯防聯控,推進各地方、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發力。
例如,綿陽市堅持以項目為抓手,納入方案的11個重點項目中,三臺縣污泥無害化處置、鹽亭縣雙林小流域綜合治理、三臺縣西溪河、九曲河防洪溝渠整治及調蓄設施建設項目已完成3個,總計完成投資7889萬元,剩余8個項目按既定時限加快推進。
綿陽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金透露,綿陽正在組織編制綿陽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實施方案,計劃再謀劃、包裝、實施一批系統性強、治理績效突出的流域治理補短板、創亮點的項目,推動涪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提升。
“在推進水美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瀘州持續加大對釀酒、農業種植、旅游開發等領域的科技投入,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斷強化生態保護監管,確保各項生態保護措施落到實處,為生態價值轉換筑牢堅實根基。”瀘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曉瓊說。
據了解,瀘州市建立定期調度機制,納入方案的17個重點項目中,合龍溪喻嘴河生態治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2個項目已建成,總計完成投資4.5億元,剩余15個項目正加快建設。
此外,南充市細化量化建設任務,明確年度具體建設目標,納入方案的12個重點項目中,上游河漫灘生態恢復、水生態基底調查和評估項、生態價值轉換3個項目已啟動建設,總計完成投資16.6億元,剩余9個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芮永峰透露,下一步將督導相關市(州)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制定年度實施方案,定期調度建設情況,有序推動各項建設工作。同時,深挖項目建設資金來源,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開展生態系統功能提升、環境治理和生態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科技攻關,加快研究成果集成示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