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讓“環同濟”思想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當前,上海已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持續提升。在楊浦,科技園區散發創新活力,激發創業動力,成為科創企業的成長搖籃、發展沃土。即日起,楊浦區科委聯合楊浦區融媒體中心、人民網上海頻道,推出“人民城市·楊浦實踐之科技園區巡禮”系列報道,帶你傾聽科創企業與“家”的故事。
競爭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把“聚焦戰略”列為三大競爭戰略之一,但真正能夠在企業踐行“聚焦戰略”的,卻少之又少……但是,位于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上海同臣環保有限公司,成功地做到了。
2008年,同濟大學環境學院研究生張文標面臨就業抉擇。在校期間的參賽和創業經歷,在他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張文標迅速召集了一支創業團隊,依靠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同濟分基金的15萬元啟動資金,在同濟科技大廈的一個單間成立了同臣環保。
“剛創業的時候,我們什么都做,也曾走過不少彎路。”從同學3人、一個單間,到如今300多名員工、一整個樓層,國內擁有5000多家客戶,產品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同臣環保董事長張文標回顧15年的創業路,“不管是科技園區、同濟大學,還是社會上的管理大師,都給了我們莫大的幫助。”
點“泥”成金
助力企業聚焦優勢行穩致遠
走進同臣環保總部,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工科范”。擺在走廊上的疊螺機模型、一整墻的專利證明、同濟大學校友組成的創始團隊……無不彰顯著企業對“硬實力”的信心。同臣環保是標準的“隱形冠軍”,疊螺式污泥脫水機等核心裝備市場占有率國內領先,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
河道淤泥做的地磚、咖啡渣材質的墻壁、零排放的生態公廁……地處上海、蘇州、嘉興交界處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被譽為是長三角綠色發展的“樣板間”,其中就有同臣環保“化腐朽為神奇”的創新實踐。通過涵蓋水體清淤固化、水體生態修復、淤泥水熱制磚在內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同臣環保將示范區河道內的淤泥轉化為各類綠色建材,產品抗壓強度最高可達100兆帕,相當于普通地磚3倍以上的強度。
同臣環保所在的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由同濟大學、楊浦區政府合作共建,集聚了創新創業所需的人才、市場、技術、渠道等豐富資源,是創新創業的沃土。多年來,同臣環保深深扎根于此,依托同濟大學的學科優勢和同濟科技園提供的專業平臺服務,分析社會需求在哪里,自身問題在哪里,最終將產學研渠道真正打通,實現自身發展。
公司創立之初,同臣環保做過很多項目,還曾在構建環保技術網絡交易平臺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希望通過網站能更便捷地提供服務。但真正運作時,發現網站周期很長,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這對一家初創企業來說壓力非常大。在同濟科技園創業導師的深入指導與建議下,同臣環保選擇進入與自己發展方向更契合的污泥處理領域,自主研發了能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疊螺式污泥脫水機。該設備以效率高、能耗低、噪音小等突出特點,得到了專業客戶的認可,這也進一步堅定了公司的創業方向——提供以環保裝備為核心的解決方案。
卓越的研發創新能力是同臣環保的核心優勢。公司依托同濟大學在環保領域的科研與人才優勢,建立了公司自有的研發創新平臺和研發團隊,并匯聚了環境工程、機械工程、流體力學、電氣工程、工業設計、化工材料等多個學科的專業技術人才與專家教授顧問團隊。在同濟科技園的大力支持下,同臣環保建立了“一院兩中心”的研發體系,即一個自有研究院、一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一個省部級技術創新中心。這些都為為企業與高校之間的產學研合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時也從技術源頭方面保證了同臣產品技術的優勢地位和可持續發展。
在污水污泥處理的基礎上,近年來,同臣環保的產品設備已廣泛應用于市政污水污泥處理工程以及石化、輕工、化纖、造紙、制藥、皮革等工業行業的污水污泥處理系統。依靠扎實的技術,同臣環保和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海油、中核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展開了長期合作。此外,亞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場,國家級重點生態建設示范區項目——崇明島陳家鎮污水處理廠,中國最大的啤酒企業——青島啤酒等大型污水污泥處理項目背后,都融入了同臣環保的智慧。張文標表示,要讓環保不再只是客戶的成本中心,而是能帶來實實在在經濟效益的利潤中心。“今年我們還將推出一款新型超高壓壓榨機,這臺設備能夠點‘泥’成金,把煤泥變成可利用的產品,為煤礦企業帶來更多利潤。”
園區企業服務中心啟用
跑出為企服務“加速度”
“時代在變化,科技在進步,企業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作為科技園區,我們也要不斷創新服務內涵,爭取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上海楊浦同濟科技園有限公司總經理錢學標說。
據悉,為持續營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全方位服務好園區企業,5月15日,同濟科技園企業服務中心正式啟用。
新建成的企業服務中心位于國康路100號,設有辦公區、洽談區、會議室等區域,通過打造便捷化、高效化、人性化的服務空間,進一步提升服務能級。未來,企業服務中心將作為科技園服務園區企業及學校師生創業團隊的主要窗口,承接科技企業孵化和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職能。“一切以企業為核心,對企業有幫助的事情我們都要去做。”在錢學標看來,企業是園區的客戶,是園區存在的價值。
同濟科技園成立于2001年, 園區(楊浦核心園)位于同濟大學周邊的赤峰路和國康路沿線,由一幢僅9000平方米的樓宇起家,歷經20余年的發展,目前運營面積超5萬平方米,注冊企業超過2000家,重點發展現代設計、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等產業,已成為“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現代創意設計產業集群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載地。
像張文標一樣,不少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眼前的障礙著實不小——從注冊公司、建立賬戶,到日常運作、市場推廣、建造廠房、走訪客戶、簽訂合同、招錄員工……一波波隨時出現的新問題接踵而來。“既做老板又當工人”,用這句話來形容創業初期,實不為過。此時,同濟科技園不僅為他們提供優惠便捷的辦公場所,更為重要的是,還會通過一系列針對性培訓和活動幫助初創企業團隊由專業技術人才向商業管理人才的轉變。
如果說,幫助企業從“0”到“1”起步是播種,那助力企業長大的過程就是施肥。為了幼苗們早日開花結果,近年來,園區傾力打造“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涵蓋“創新啟蒙、創業教育、創業資助、創業關懷、創業加速”五個環節,完善了包括“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集群”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業服務體系,搭建“九大專業孵化服務平臺”,同時逐漸向前端與后端拓展,建立了“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的三級企業服務工作機制,滿足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各類需要。
針對企業發展中的融資難問題,園區開展各類針對性投融資服務,提供資產配置報告、行業參考數據、金融業務咨詢培訓、投融資等專業服務,2019至2022年,累計為171 家企業引進直接投資和間接融資19.13億元。同時,園區不斷進行服務創新,打造精品特色服務產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企業無形資產經過確權評估,貼息后可享受2%左右的信用貸款利率優惠。這為存在融資難、額度低煩惱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融資渠道。
為了積極承接學校創新源頭,園區依托同濟大學院系分別建設了“智空間”“鏈空間”“萃空間”等多個專業化眾創空間,依托同濟大學學科、人才等資源優勢以及園區服務平臺資源,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業空間,委派專門的項目服務人員,為入駐團隊提供政策信息傳遞、創業指導、平臺搭建等服務。
未來,同濟科技園將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同濟品牌和學科優勢,圍繞區域重點產業,集聚各類創新創業要素,不斷推動高校技術成果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文字:毛信慧)
鏈接:http://sh.people.com.cn/n2/2023/0523/c134768-40427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