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共塑綠色未來——記湖南工商大學“清泥賦能”團隊
原標題:
湖南工商大學“清泥賦能”團隊:創新驅動,共塑綠色未來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潮中,“清泥賦能——基于自然能源的污泥轉化生物質燃料的智能處置系統”項目在湖南省湘江實驗室與湖南工商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鼎力支持下應運而生。他們的故事,是關于創新、堅持和綠色轉型的傳奇。以青春之名,肩負起環境保護的使命,致力于實現我國縣鄉污泥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貢態更好獻了團隊智慧,以青春姿的助推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就讀于湖南工商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青年黃鵬,來自湘西邊陲小鎮。囿于技術瓶頸與資源匱乏,家鄉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長期深陷困境,成為一道棘手難題。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僅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更是阻礙了當地繁榮與發展。黃鵬還記得在家鄉,由污水所產生的污泥未經處理露天隨意堆放,散發著異味令人避之不及,對于周邊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在學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中,黃鵬與團隊成員同樣在雙峰縣目睹了污泥堆放造成環境惡化的嚴峻現狀。他們決心利用所學,攻克污泥處理難題,實現資源化利用,為全國的縣鄉污泥處置問題做出一份貢獻。通過長達兩個月的自費調研,團隊深入了解污泥特性,為后續技術方案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實地考察是項目成功的基石。黃鵬及其團隊成員深入污水處理廠,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目前污泥含水率高這一大痛點,與專家深入交流,發現城鎮和鄉村污泥特性差異顯著。他們創造性地研發出螺旋擠壓成型技術和大棚流空干化技術,將污泥含水率降至20%以下,實現了污泥的減量化和無害化。

在千余次的試驗和改進后,不斷攻堅克難、日夜奮戰,團隊終于在2022年9月成功研發出農業廢棄物協同污泥處置技術,通過將污泥、農林廢棄物與自主研發的MC高熱值復合生物質助燃劑按特定比例破碎混合,經過團隊自主開發的高壓脫水成型一體機,再轉入陽光大棚,通過大棚流空干化技術將其干化處理,將污泥熱值提高至2976cal/g,最終得到一種高熱值生物質燃料。再將其運輸至水泥廠、制磚廠等替換部分煤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該模式可水泥廠、制磚廠等廠燃燒排放的CO2減少,僅為等量煤炭產生的5%,遵循了環保理念,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提高了污泥的利用價值,更為我國能源新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團隊攜技術登上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的舞臺,兩度斬獲銅獎殊榮,這無疑為他們將技術推廣至基層鄉鎮增添了信心與底氣。
團隊首創了農林廢棄物協同污泥處置技術,引入生物質助燃劑,把污泥處理和農林廢棄物資源有效結合利用,轉化成高質量的生物質燃料。在這個過程中,積極與當地農戶合作,直接從田間地頭收購農林廢棄物資源,給農戶帶來額外經濟收益,推動農村經濟多元發展。團隊技術改造收入已達約120萬元,為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持。在湖南省花橋鎮污水處理廠試點,年凈利潤可達3萬元;瀏陽市北控水務試點每天處理污泥15噸,生產生物質燃料5噸,日創造經濟價值超3000元。
湖南工商大學為團隊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支持。團隊在雙創俱樂部的指導下,聚焦核心技術積累和傳承,將創新思維融入項目實踐。學校的全方位支持與雙創平臺的豐富資源,為團隊的技術攻堅與項目茁壯成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過去三年,團隊在研究治“泥”之路上,歷經諸多技術坎坷,常陷迷茫,但憑借堅持和創新、隊友的寬慰、老師的鼓勵和學校的支持,突破了技術壁壘。團隊始終牢記社會責任,立足當下,變農村廢棄物為寶,擴大污泥處置范圍,推動減污降碳。他們的故事,是關于青春使命、創新精神和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
秉持著“執數智賦能生態,用創新擁抱未來”理念,“清泥賦能”團隊以數據為驅動,以創新為動力,不僅改善了環境,也為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他們的故事,是青春與責任的交響,是科技與綠色的協奏。期待他們繼續以數據和科技,繪制綠色發展的美好藍圖。(劉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