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風采】劉銳:讓“治水”變“智水”
兩岸朦朧桃李花,一天風露屬漁家,小船臥聽棹歌去,行到鴛湖月未斜。
在清代詩人查慎行的詩歌中,嘉興碧波繞城、漁船如織,一派江南水鄉的美麗圖景。
嘉興確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穿城而過,域內河網密布、湖港交叉,隨處可見的小橋流水、枕河人家風景也頗為人津津樂道。然而,有一段時期,“江南水鄉無好水”卻成為它不堪回首的尷尬,F在好了,嘉興實現“綠色全面逆襲”,水環境發生全局性、歷史性好轉。而這中間,劉銳和她的團隊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治水力量”。
作為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浙江省水質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同時還是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劉銳,十幾年如一日帶領著她的團隊,用科技創新的“畫筆”讓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碧水嘉興”美好畫卷變得越來越清晰。
1
扎根
“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強烈的愛國情懷,在劉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1991至2000年間,劉銳在清華大學本碩博連讀,1993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到日本學習工作6年。憑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劉銳在國外事業發展非常順利,但“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她雖身在日本,心中卻無時無刻不牽掛著祖國的發展,牢記著清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要求。
2007年,懷著對祖國的牽掛和建設美麗家園的質樸信念,劉銳毅然回國,作為人才被引進到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工作,從此扎根浙江嘉興。
嘉興是革命紅船起航地,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是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親自引進的浙江省首個省校共建新型創新載體。在這里,劉銳“如魚得水”,她和團隊砥礪奮進、不忘初心,以奔流入海的奮斗激情、滴水穿石的執著精神、潤物無私的奉獻情懷,踏實履職、彰顯擔當作為。
為了實現夢想,一方面,劉銳積極發揮自身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主持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與日本知名大學和日本知名企業開展科技合作等多種方式,推動國外先進技術引入國內。另一方面,她組織建設了浙江省水質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積極引進科技人才,重視培養青年人才,全力以赴、傾囊相授,培養選拔了一大批技術骨干,并助推他們迅速成長成才。
回國這些年,劉銳主持完成了“十三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重點課題,圍繞長三角地區的環?萍夹枨箝_展了多項關鍵技術研發,針對工業廢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高效去除、農村養殖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等,開發出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授權發明專利33項。
攻堅
2
劉銳的專業是研究水。對她而言,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地球的血液,是人類和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因此需要格外心疼,分外珍惜。
在劉銳眼里,水網密布的長三角地區的每條河流,都是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孩子”,它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和特點,而每次水質變差都是“孩子”受到病痛折磨的委屈訴說。環保工作者就像醫生,只有對“孩子們”的病情精準問診、科學治理,才能使他們的健康得到科學有效的呵護。劉銳靜下心來的時候特別喜歡琢磨水質數據,一張張水質數據報表就是一份份水質“體檢單”,從“體檢單”的時間和空間變化上,她能敏銳地發現異常。
有一次,嘉興的一個控制斷面溶解氧不能穩定達標,當地環保部門對斷面周邊進行了反復排查但是依然沒有找到原因。劉銳仔細研究監測數據并到現場調研后發現,問題出在斷面上游二十公里的區域,老居民區生活污水管網破損引起污水在特定時段滿溢,造成污染物進入河道,向下游擴散并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后來,當地集中人力對該生活小區管網進行整改,斷面水質得到了有效改善。
研究解決類似這樣的疑難雜癥,讓劉銳在水質數據分析方面越來越有干勁兒,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劉銳認為,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信息化能力正快速增強,數據分析和信息挖掘是個大有可為的新研究方向,一定會給環境管理的科學化、精準化、智慧化插上飛翔的翅膀。
在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的要求。劉銳深受啟發、倍感振奮,代表大會閉幕后立即在研究所成立專班,把研究水污染成因、提高水污染治理科學性和精準性作為重要工作方向。
此后,劉銳和她的團隊走訪多個區縣和鄉鎮,重點調研了上百條大小河流和七八十個工業園區,開展了大量的水質監測工作。通過問診把脈,他們系統掌握了嘉興主要水體的主要污染因素與污染成因,形成了平原河網地區地表水污染成因解析的成套技術方法,為嘉興的“精準治水、科學治污”提供了科技支撐。
3
智水
一個個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玻璃器皿,一臺臺“滴滴答答”響著不停地檢測儀器、一個個在后臺不停跳躍的數據……一走進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就像進入了紛繁復雜的化學世界。很令人好奇,這些都在治水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這些采樣器把水里的樣品采上來,用速測的電極就可以檢測常見的水質指標,就能看到水質是否有異常。”劉銳用專業來釋疑,嘉興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經濟快速發展后,也曾一度“因水而憂”。
為了讓“水更清”,這些年來通過院地合作,劉銳帶領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的團隊開發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智慧化運維監管技術,形成了平原河網地表水污染成因解析技術,通過數字化賦能,讓嘉興的“治水”變“智水”。
在嘉興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往往采用一個小型終端處理設施。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統一收集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面廣量大,處理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設備的正常運轉和優化調整。劉銳和她的團隊研發了小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巡視監測設備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產品低價耐用,而且能夠在線智慧監測。運維企業辦公室的顯示屏上,每一個接入站點的水量、水質、水位、設備狀態等數據一覽無余,真正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的信息化和智慧化。
劉銳說:“地方的需求很多時候是我們待在實驗室里想不出來的,科技創新更要解決實際應用場景的痛點。這也是我們與一般科研機構的最大不同。”她帶領團隊探索出的這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智慧監測和運行管理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在杭州、湖州等地推廣應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今,劉銳及其團隊已成長為嘉興環境污染防治攻堅的重要科技支撐力量。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劉銳的團隊高質量完成了嘉興市污染普查全過程質量控制和評估工作,被國務院污普辦表彰為“表現突出集體”。她們編制的《嘉興市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技術報告》獲評“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優秀技術報告”二等獎,《嘉興市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現狀和對策建議》及《嘉興港區VOCs污染治理現狀和對策》獲評浙江省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優秀專題報告獎。
團隊為嘉興市創建省級和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提供了全流程技術支持,為嘉興市做好G20峰會、互聯網大會等重大社會活動空氣質量保障貢獻了科技和人才力量。2018年,獲評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美麗浙江建設突出貢獻集體,2020年獲評嘉興市“五水共治工作先進集體”,2021年榮獲浙江省“最美環保人”提名獎。
劉銳參加的項目榮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本人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評全國“百姓學習之星”,先后當選為浙江省第十三次、第十五次黨代會代表。
建言
4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劉銳定下一個小目標——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綠色大使”。從加強農村污水治理頂層設計,到規范污水管網監管,在生態環境研究領域耕耘多年的她,圍繞著環保提出過許多優質建議。
這些建議往往來自基層一線。2021年11月,相關專家和群眾向劉銳反映,秸稈等農林生物質如果能壓縮制成生物質燃料,既能優化能源結構,又有利于村容村貌整治。經過實地調研和查閱文獻,劉銳發現這一做法切實可行,“生物質燃料是國際公認的清潔低碳燃料,但在國內,大家對其認知度還比較低,利用率也就比較低,這與缺少官方認定的清潔能源身份有很大關系。”
于是劉銳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將生物質燃料列為清潔能源的建議。從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支持生物質能”的內容時,她備受鼓舞:“這說明我關注的方向沒有錯,要更努力。”
談到今后的履職計劃,這位專家型代表對自己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劉銳在調研中發現,我國的污水管網管理相對滯后,很多地方的污水管網存在雨污混流、錯接混接漏接、破損滲漏等問題,對環境有長期、廣泛的破壞性。
拿出做科研的專業態度,劉銳遍訪各方專家,進行大量實地調研,并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發現污水管網管理問題十分棘手,僅修訂《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是隔靴搔癢,“污水管網建設運營現狀復雜,資產權屬不一,監管和養護維修涉及多個部門。”為此,她提出了一份完備的建議。
關注環境,也關注身邊的人。將目光投向周圍的科研工作者,人員流失、積極性不足的現象引起了劉銳的注意。“對付出回報比不滿意、對科研職業前途缺少信心,是當下影響科研人員擇業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劉銳建議相關部門形成更加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科研人員管理機制,鼓勵更多人從事挑戰性研究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的每一次發聲,都有可能促進有關部門的思考和作為。”劉銳認為,這是作為人大代表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
圖/文:大橋鎮人大
編輯:王長懿
初審:鄧昕
終審: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