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怎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時間:2025-07-05 07:16:0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崢延
近年來,生態環保產業含金量穩步增長,有力提升了我國經濟發展“含綠量”。數據顯示,我國95%以上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截至2023年底,全國在統計范圍內的污水處理廠14620家,生活垃圾處理場(廠)2843家,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超過90%。生態環保產業支撐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三北”防護林工程,蒙草生態公司先后中標“三北”工程相關項目15個,參與“三北”治理面積達95.81萬畝,“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約5%提高到13.84%。
也要看到,生態環保產業發展仍面臨規模性、結構性、體制性瓶頸,制約著其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與廣度。隨著大規模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退潮,傳統生態環保產業規模增量空間相對有限。加大技術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賽道已成為突破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瓶頸的關鍵。生態環保項目普遍具有投資大、周期長、收益低的特點,需要建立資金的可持續投入機制,一些地區已建成的污水處理項目因地方財政配套不足處于閑置狀態。資源環境要素市場發育不健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未能有效發揮。
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我國生態環保產業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關鍵期。對此,需堅持系統觀念,從政策供給、技術突破、市場培育三個維度協同發力。
加強支持政策供給。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對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將更多重大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納入“兩重”建設。用好“兩新”政策、首臺(套)政策、出口信用保險等支持國產裝備替代。不斷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利用碳排放權、用水權、排污權交易提升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性。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生態環保企業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支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跨國企業。
打造完備的技術創新生態。著力加強綠色低碳領域應用基礎研究,組建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創新平臺。聚焦低碳零碳工藝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資源節約集約與循環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領域,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揭榜掛帥”機制。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聯合體,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培育壯大市場新賽道。順應綠色治理新趨勢新需求,推動污染物治理向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轉型,鼓勵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核算監測減排、新污染物治理、新興固廢處置等新業務。支持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企業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進軍,推動生態保護修復和后續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系統化謀劃、一體化實施。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生態環境治理產業發展,加快智能監測、遠程運維、仿真模擬、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發展環保服務總承包、環境效果付費等新型商業模式,在工業園區推廣“環保管家”一站式服務,降低中小企業治污成本。
作者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