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全國首批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單位名單,滄州渤海新區名列其中,成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園區”。這是滄州渤海新區獲得的又一塊國家級“金字招牌”,標志著新區海水淡化產業迎來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據了解,全國首批8家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單位共分為試點城市、試點園區、試點海島、產業基地、供水試點、苦咸水淡化試點六個類別,其中試點園區“含金量”頗高,可獲得國家絕大部分相關政策的扶持。
對于渤海新區來說,淡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個發展瓶頸問題,海水淡化產業是渤海新區解決淡水資源短缺、保證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國華滄東電廠的海水淡化項目已建成投產,并實現對外供水。到今年年底,國華滄東電廠的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每天5.75萬噸。挪威阿科凌公司已經與新區達成框架協議,將參照國華滄東電廠的標準建設海水淡化裝置,生產規模初步規劃為每天10萬噸。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廣東中科保生物科技公司也計劃建設海水淡化裝置,一期的生產能力為每天2萬噸,最終將達每天5萬噸。另外,中國一重、華潤熱電等企業也計劃“進軍”海水淡化產業。預計到2014年底,新區每天可生產海水淡化水18-20萬噸。
與國內其他地區的海水淡化產業相比,渤海新區的最大亮點在于成功實現了市場化運營。以國華滄電為例,目前其生產海水淡化水的能力為每天3.25萬噸,除了1萬多噸自用外,還有大約1.5萬噸對外“銷售”給其他工業企業。
價格是市場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如何科學合理地制定價格,成為新區海水淡化產業能否走向市場的關鍵。為此,渤海新區管委會進行了認真測算:原水(來自水庫的未經加工的水)每噸2.5元,加工成高純度鍋爐用水需要增加6元左右,即每噸8.5元。而海水淡化水本身品質很高,無須再進行處理,可直接用于工業鍋爐。于是,以此為依據,海水淡化水的出廠單位被定為每噸6元,受水方在10公里以內的加收0.5元管輸費,10-20公里的加收1元管輸費,最終,海水淡化水的市場價格被鎖定在每噸6.5-7元之間。這樣一來,新區工業企業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省去了水處理的環節,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實現海水淡化水的“點對點”傳輸,渤海新區積極打造基礎設施平臺,投資3000多萬元修建了日供水能力為5萬噸的輸水管線。將來,隨著海水淡化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這條管線還將進一步向“內陸”延伸,直至新區每一個角落都能享受到海水淡化水的潤澤。另外,在新區,海水淡化的副產品濃鹽水也得到了綜合利用,一條有益于生態平衡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已經形成。例如,根據國華滄東電廠與中鹽滄鹽集團達成的合作協議,前者每年向后者輸送4800萬方濃鹽水,而后者在不占用鹽田的情況下,每年可新增原鹽產量15萬噸。
曹妃甸海水淡化三年內進京到京水價可控在8元內
北京人最快三年后就能喝到來自渤海的淡化海水。北控水務集團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已完全掌握大型海水淡化項目的核心技術。三年后,位于河北唐山境內的曹妃甸海水淡化項目日產能可達100萬噸,經過270公里的輸水管線,可將淡化后達到自來水標準的渤海海水源源不斷地送到京城。
據北控水務集團介紹,之所以選址曹妃甸來做海水淡化,是因為它有地理位置的優勢,受洋流影響,曹妃甸海域屬清潔海域,水質明顯優于渤海灣其他海域,而且該項目所使用的海水均來自海面以下15米。“海水水質絕對有保障,淡化海水可以像歐洲國家的自來水一樣,居民打開水龍頭就能直接飲用。”相關負責人說。
未來淡化海水進京,將沿著高速公路管廊單獨“走管”到京,為北京及管線沿線地區每日運送100萬噸淡化海水。按北京人日均綜合用水量214升計算,100萬噸水相當于增加了約500萬人的日用水量,約占全市日均總用水量的三分之一。
目前,北京民用自來水價格為每噸4元,北控水務給出的數據顯示:淡化海水出廠水價在每噸4.5元左右,輸送成本為2.5元/噸至3.5元/噸,到京水價可控制在7元/噸至8元/噸。
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政府部門一直對居民用水進行價格補貼,淡化海水進京后只是替代或補充部分水源,對居民水價不會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