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 2
|
![]() |
1985年5月加入民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現任民建中央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曾任監察部副部長。
環保產業發展機遇在哪里
會不會重蹈一些新興產業“一哄而上”的老路
如何讓更多更好的環保產業成果走進百姓生活
如果注重了質量和效益,環境的污染問題、資源的浪費問題,都會得到改善。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更好地節約資源,更好地加強環保,更好地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那就說明我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在提高。
節能環保產業被列為國家“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環保產業將保持12%-15%的增長速度,高于同期經濟發展速度。
我國環保產業規模不夠大、發展速度不夠快,與環保產業特點有關,因為與其他產業相比,環保產業的邊際利潤率較低,甚至無利潤或者處于虧損狀態,對GDP的直接貢獻就比較小;而環保產業還具有公益性、社會性的特點。這決定了環保產業需要依靠政策的引導和扶持。
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新污染治理思路和做法,積極購買環境服務,充分利用市場的手段,治理環境污染,發展環保產業。
環保產業迎來黃金機遇期
記者:作為新一屆民建中央的首個年度重點專題調研項目,主題選定的是“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什么要選擇環保產業作為調研主題?
陳昌智:過去五年,民建中央持續圍繞“轉方式、調結構”不同時間段的階段性要求,就統籌城鄉、節能減排、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5個方面,組織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等,深入基層開展大調研活動,為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策提供了參考意見。作為新一屆民建中央,我們仍然要做大“轉方式、調結構”這個主題,環保產業符合這個方向。
我國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但經濟的質量離世界第二還很遠。我們一定要看到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尤其是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需要長期面對的重大挑戰。2009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是日本的4.9倍,2010年有所改善,是日本的4.5倍,而且我們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這些數據說明我們經濟發展的質量不高,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對經濟速度的過分追求,一定要把質量和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注重了質量和效益,環境的污染問題、資源的浪費問題,都會得到改善。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更好地節約資源,更好地加強環保,更好地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那就說明我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在提高。
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被列為國家“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環保產業將保持12%-15%的增長速度,高于同期經濟發展速度。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對環境質量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可以說,我國環保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機遇期,廣闊前景和發展空間已經展開。
記者:我國環保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其邊界和內涵在不斷延伸和豐富。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階段,您認為應該如何重新認識環保產業這一概念?
陳昌智:傳統意義上的環保產業,包括污染控制與減排、污染治理與廢物處理等方面提供產品與技術服務,包含了我們常說的水污染、大氣污染治理,這是狹義的內涵,實際上目前我國“環保”涉及的領域至少有5個大的方面:水、氣、聲、渣、土。從更廣的角度講,環保產業還包括涉及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友好的技術與產品、節能技術、生態設計及與環境相關的服務等。總結起來,環保產業是指國民經濟結構中為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恢復、有效利用資源、滿足人民環境需求,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的產業。
創新實踐值得推廣
記者:由您帶隊,民建中央4月份圍繞“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個主題,對廣東和北京等地進行了考察調研,您認為有哪些好的經驗值得借鑒?
陳昌智:這次調研收獲很大。總的來看,廣東、北京對環保產業都很重視,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環保產業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支撐,涌現了一些高科技環保龍頭企業,在水處理、垃圾資源化處理等一些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但總體來看,環保產業發展規模不大,還需要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加快發展。
廣東、北京等地在發展環保產業的實踐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有這么幾點:一是營造了發展環保產業的良好制度環境。廣東省及各市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的規劃、政策、文件,有環保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有財政扶持和稅收優惠政策,有指導意見,也有目標和任務要求,這些規劃、政策、文件的出臺和實施,為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打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二是環保產業發展有新思路、新舉措。比如,設立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專項;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專項資金;不斷試點和推出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新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排污費征收標準改革,并試點實行差別排污費政策;推動排污許可證立法及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推動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和環境監測社會化工作;充分發揮區位金融優勢,創新國家級環境服務業聚集區模式和生態產業園,引導金融支持環保產業發展等。
在這次調研中,調研組感受了很多讓人贊嘆的成功案例,比如東莞城市濕地變“廢地”為“寶地”的奇跡、珠海“變泥為寶”的經驗、羅湖區在線監控餐飲業油煙排放濃度等。還有很多。如北京碧水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功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制膜工藝,污水處理用膜不再依賴進口;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國最大垃圾焚燒發電廠,尾氣、滲濾液等處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了全國首家海水煙氣脫硫示范工程,率先打造全脫硫電力企業,率先實施低氮燃燒器改造,有效實施脫硝改造工程。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