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提出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等承擔。該舉被普遍認為是政府轉變職能、推動公共服務社會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政府進一步放開市場,讓社會各方公平參與的發展之機。
對政府而言,購買公共服務意味著從“大包大攬”的全能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角色轉變;對社會力量和企業而言,公共服務領域市場準入的開放,為社會資本開拓了更大的投資空間,為企業帶來了更大的發展機會。中國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稱“中國水務投資”)作為國家級的專業水務投資和運營管理公司,在水務服務經營領域展現了巨大的市場活力。近日,中國水務投資資產運營部經理王東全在接受中國水網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他對于政府推進購買公共服務的看法。
市場擴容 對于行業是利好
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并不是本次會議首次提出,早在2002年原建設部就發布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其中提出:“加快推進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政府特許經營制度”,“允許跨地區、跨行業參與市政公用企業經營”。
事實上,很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采購已實施多年,但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的推進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則是在國家層面給環境服務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王東全認為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好事,將帶動更多的地方政府開展公共服務采購,同時會吸引各方力量參與這個市場,給行業帶來更大的市場容量和更多的機會。他表示,“市場大了,每家的市場機會也會隨之增多,對個體和整個行業而言無疑是個利好”。
市場的放開將吸引更多擁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的機構或企業投入到環保行業,王東全認為這對于產業的發展是格外有利的一點。中國環保行業規模龐大的市場早令眾多國際環保企業和國外資本開始在中國市場上角逐。近年來,除了直接的投資,更多的海外公司是通過技術轉移在我國建立合資企業。王東全表示,對于二者來說,合作是一種更好的模式,國外企業用先進技術、成熟服務與熟悉市場規則的中國企業結合,有利于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也有利于使產業更加多樣化。
面對競爭 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政策的推動下,環保產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本熱土”,并堅定地向著“支柱產業”的目標逐步邁進。面對如此蓬勃發展的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搶灘環保領域,對企業來說,日益開放的市場意味著機會與挑戰并存。面對可能隨之而來的激烈競爭,王東全表示,競爭并不可怕,在巨大的市場面前,機遇大于挑戰,如何能抓住機遇則要看企業自身的本事。
在談到中國水務投資如何應對市場機遇和挑戰時,王東全認為,中國水務投資經過多年在環保行業的摔打,已經具備了行業知名度,在企業規模、資金、技術水平和服務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王東全自信地表示,“對企業來說,有競爭是好事,最重要的是練好內功,打鐵還需自身硬”。而且,他特別強調了中國水務投資作為國有企業更加注重承擔社會責任,注重項目的長期效果,謀求與地方的共同發展,這種經營理念也將有助于公司在競爭中占有優勢。
政策落實 甄選機制要完善
李克強總理在會議上特別提到了利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增強產業的發展活力。隨著政策的推動和行業自身的不斷發展,環保產業已經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寵兒”。民間資本的參與彌補了一些地方政府在資金上的不足,促進了當地的公共服務事業,也帶動了環保產業的迅速發展。王東全表示,民間資本進入環保行業能發揮其效率高的優勢,但同時也需要政府進行積極的引導,環保行業不是暴利行業,做環保產業不能急功近利,該行業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呵護,以培育和促進其良性發展。
除了發揮引導作用外,王東全認為,政府在政策落實的過程中要逐步完善采購機制,尤其要注重對于服務提供商的甄選,公開透明的甄選機制是政府采購到有經驗和有實力的服務商的保證。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建立嚴格的監督評價體制表明政府已經在這一點上已有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