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連續干旱,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供水能力滿足不了用水需求的增長,第九水廠幾經升級改造不斷提高供水能力,從原有150萬m3提升到170萬m3,成為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凈水工藝和凈水設備最現代化的地表水處理廠之一。如今,第九水廠承載著北京市區超過一半的供水任務。
■ 處理工藝
常規處理+深度處理工藝
為確保首都供水安全,第九水廠采用的常規處理+深度處理工藝,具體流程:氯或高錳酸鉀預處理+混凝沉淀+過濾+活性炭吸附+氯消毒。九廠三期工程供水工藝大致相同,而又各具特色。
九廠一期混凝沉淀采用了機械加速澄清池工藝,分三個系列,由12座直徑為29m的圓形機械加速澄清池組成。為保證運行和水質安全,2005年對加速澄清池進行了封閉、加蓋改造。一期的紅線濾池虹吸濾池采用了煤、砂雙層濾料,可以進一步去除機械加速澄清池出水中的絮體和微小顆粒物,降低出水濁度。
二期和三期工程混凝沉淀工藝建設之初均為波紋板側向流沉淀池,濾池內是1.5m厚的均質煤濾料,用以去除水中的懸浮雜技和微小顆粒,濾池采用汽水聯合反沖洗,沖洗的污水通過回流水池進行回收。
九廠一、二和三期工程均在建設之初就采用了活性碳濾池深度處理工藝,可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活性炭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有效去除色、嗅、味及溶解性有機物,提高了供水安全性。
■ 升級改造:
建設回流水超濾膜處理車間
日前,中國水網記者隨“全國給水深度處理研究會2013年年會”主辦方及與會人員參觀了北京市第九水廠的膜處理車間。據水廠工作人員介紹,2010年3月,第九水廠實施了應急改造工程,開工建設了回流水膜處理車間,投資7000余萬元,同年7月,供水試運行,日增處理能力7萬m3。該升級改造工程采用沉淀池+浸沒式超濾膜組合工藝,原水為濾池反洗水和沉淀池排泥水,經混合絮凝、超濾膜過濾、活性炭吸附等深度處理工藝,最后出水水質符合國家標準。
圖為 北京第九水廠超濾膜處理車間
第九水廠膜處理車間內,有幾個巨大的膜處理池。池中,待處理的水渾濁,還冒著氣泡。幾分鐘后,池中水量明顯減少。在膜絲中間,有一個中央集水管,通過負壓將潔凈的水吸入。而膜外截留和膜反洗后的雜質將沉淀到膜池底部,隨刮泥機進入泥斗,由排泥泵排出。
北京自來水集團負責人介紹說:“超濾膜制水,在幾年前還是‘奢侈品’,主要是膜絲太貴,我們用不起。因為此前超濾膜均為進口‘洋貨’,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直到近兩年國產超濾膜產品大規模供應后價格才迅速下降至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范圍。第九水廠就是采用了國產廠商立升的PVC超濾膜產品。”
■ 相關閱讀
第九水廠建設歷時14年 投資60億
北京是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城市,1984年,國家紀委和北京市政策批準在北京建設首座日供水百萬噸的大型水廠——第九水廠。第九水廠的建設在北京供水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工程在1986年5月開工,分三期進行建設,每期設計日供水能力均為50萬m3,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
項目 | 開工時間 | 試運行時間 | 峻工時間 | 投資 |
一期工程 | 1986年5月 | 1988年7月 | 1990年7月 | 7.47億 |
二期工程 | 1990年12月 | 1995年6月 | 1995年7月 | 22億 |
三期工程 | 1997年12月 | 1999年6月 | 2000年5月 | 30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