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清華環境總裁同學會會長 王世汶博士
1、廣植人脈,建立通暢的信息渠道。
在國內,環保是個政府主導色彩非常強的領域,即使是對環保制造業來說,其市場化色彩與充分競爭的民用消費品領域相比還是要薄弱很多。環保市場的區域性,領域性和關聯性非常之高,掌握各種資源的官員、左沖右突的企業家、不同流派的專家在這樣一個圈子里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生態特征的體系。而渠道、背景和實力也以多種形式糾葛在一起構建了獨特的利益鏈條。從事不同產業鏈條環節的各類企業要想在這樣一個生態環境中更多地獲取資源,分享更多的利益,就必須對這個圈子中的各種風吹草動保持靈敏的嗅覺和感知能力。政企關系、學企關系、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都被帶有利益氣息的信息流貫穿在一起。在這個生態圈里如果沒有很好的信息獲取渠道幾乎是無法生存的,而這些信息,尤其是含金量高的市場信息只有靠人脈的積累才能建立起比較好的獲取通道,所以廣植人脈是環保企業,特別是從事環保的企業家們做大做強的必備資源。
2、要學會創造性地學習并且持續性地保持學習的狀態。
不管是體態壯碩的大企業還是精明強干的小企業,凡是能在中國這樣一個市場背景下帶領企業堅持往前沖的企業家們都是當今社會的人物,或者說是能人。在中國能很好地駕馭一個企業由小及大迅速發展的企業家們是何等的不容易,尤其在環保這樣一個市場環境更加錯綜復雜的領域中,長大實屬不易。需要有太多的堅強、忍耐、靈敏和各種各樣的智慧。現在都講究打造學習型的企業,能學習和會學習的企業是具備良好基因的企業,他們具備了汲取各種養分的意識和行動,但學什么和怎么學,又如何能學以致用,對于已出校門和沒進過校門的從事環保的企業家們來說卻大有講究。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大學里各種類型的MBA已經成為了一個資源和實力匯集、交換和組合的重要場所,但讀這些MBA的老總學員們大多來自不同的行業,同行業交流較差,也很難形成上下游關系。如果有環境專業類的MBA和高端培訓其實對環保企業家們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在這里可以結識行業主管領導,地方環保部門官員,上下游企業的老總和各類投資金融類的學員。這樣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形成和打造產業鏈協作的極佳機會。而同行企業老總們的經驗、教訓也是遠勝于書本、遠勝于不同行業案例的生動教材。在這方面,時間和金錢是值得花的。一個會學習和會利用機會的企業家在這樣的學習和交流環境中會獲得豐厚的回報。
3、利用各種渠道建立一支可以服務于自己的專家隊伍。
業內人士都明白,各類技術指導,項目申請,答辯驗收,坐鎮指揮,中間協調,專家的作用不可謂不大。我們環保領域很多成功的企業都是利用專家智慧和專家資源的好手,這方面的案例也是不勝枚舉。但專家往往和做企業人的不同,專家的資源是要講究平日里慢慢積累的,很多的專家并不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在當下物欲橫流的社會背景下依然如此,這是專家們與生俱來的骨子里的東西。企業要想取得專家們的信任和支持,平日里的功課決不能少。有很多企業家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專家有用時方覺少。現在很多專家對于企業的各種專業評審和推薦之類的也都非常警惕,特別是對于自己不熟悉的企業和企業家們,他們從內心還是保持著各種各樣的警惕。因為專家除了他們熟悉的各種學問外,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也是他們最重要的資源,所以專家也都很慎用這樣的資源。而環保領域是個必須拿技術來說事的領域,所以專家的品牌大小和與企業的關系也是企業一種非常寶貴的財富和資源。企業家們一定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和時間與專家們建立各種各樣的了解和互信。行業內各種高端的會議、培訓是結識這些專家的好機會,而平日里與這些專家創造更多進行技術交流的機會,讓專家了解你的為人,了解你的企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想讓這些專家,尤其是一些知名專家在你困難和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兩肋插刀”,那么打造和維護一個屬于你的專家小圈子是非常重要的和必須的。因為現在國內的專家能帶給你的資源絕不僅僅是技術本身,他們的背后往往有你意想不到的機會和網絡。
4、努力打造一個可以隨時抱團出征的企業協作關系網。
大家都有體會,企業在遇到投標,技術協作,資金支持的時候往往需要其他相關企業的配合和幫助。圍圍標,彼此提供點商業信息,遇到疑難工藝時可以相互支持一下,開發投標項目時,也可以組成個臨時的聯合體。所以企業家們之間也要建立一個和諧的小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可以幫助你的企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錯中復雜的環境中相互幫襯著成長。喝個茶,聊個天,打個球,出個國,只有有事相求才聯系的企業是不會形成生意上的默契的,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但平日里要有意識地去做。企業家,尤其是規模大一些的企業家其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營造和維護企業外圍的資源環境,功夫在詩外!。
5、努力學習和掌握一些駕馭現代經濟的手段和知識。
國內的環保產業不會永遠只停留在低端的制造業和簡單的服務業上,從國外的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看,環保產業其實是個匯集各種高技術的領域,環保企業的帶頭人比其他行業更需要復合型的素質和能力,而且新時代的環保必定有新時代的特征和競爭特點。國內的環保產業也會和國外環保產業的發展一樣,必定會走向資本相對密集和信息手段相對配套的未來。一個金融盲和網絡盲的環保企業家在未來不會有很強的競爭力,也會失去在整個產業轉型中的機遇。所以掌握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既可以提升企業的層次和形象,同時也可以廣交朋友,從中可能獲取的收益只有自己才可以慢慢體會出來,我想這種面向未來的學習是必須的和不可錯過的。
6、隨時掌握國內外行業的技術動向和商業模式的變化。
在可能的條件下,環保企業家們最好每年都抽出十天左右的時間到國外看看走走。不是去旅游,也不是大包小裹地去購物,而是去行業的展覽會上泡泡,到人家的企業里去走走,看看人家的企業都在干什么想什么,看看人家的東西為什么值得用那么貴的價格去購買,那是有一定道理的。國內外的環保產業可以說相差了整整一個時代,我們現在努力在做的是人家三十年前琢磨的東西,作為一個著眼未來的企業家,外國的今天幾乎毋庸置疑就是我們的未來。也許這種走馬觀花不會馬上引進什么技術,達成什么合作,可別忘了,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真正的強大在于思想和意識,軟實力往往比硬實力更有持續的支撐能力,而沒有方向沒有思想的企業家是走不遠的。也許我們今天的環保企業的規模都還比較小,但正在富裕起來的十三億人和無以言對的嚴重污染所創造出的市場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的多,所以看看別人走過的道路,發揮一下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智慧,中國的企業何愁長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