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浙江‘五水共治’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幾乎所有的縣市都被這個方針搞的焦頭爛額……”中持(北京)水務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翼飛如此形容這一新生事物。
何為“五水共治”?
它源于一則知恥后勇的現實版故事。浙江是聞名全國的江南水鄉,去年有省內環保局領導被媒體記者邀請“下河游泳”,因此,改造“黑臭河”、改善水環境遂成為浙江省關注的重點工作事項。
“五水共治”即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它是浙江省政府去年底推出的一項大政方針,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工作思路。最近,這一方針被社會各界廣為提及。
其實,如何能讓治污和產業轉型的目標完美并行并保證有效落地,或許才是“五水共治”這道題目的“考點”,也是讓地方政府領導感到焦頭爛額的難點之一。
財政投巨資 政府借機“造市”
雖說“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然而,從產業界的視角來看,“下河游泳”也許只能成為改善水環境的考核標準,終究不可能成為“五水共治”的題中之義。
去年底,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要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倒逼產業綠色轉型。
2014-2017年,浙江省預計七年投資4680億用于“五水共治”, 其中2014年就要超過650億。如果地方政府利用好PPP模式,相信民間資本面對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力,將會在“五水共治”進程中大有作為。
以城鄉污水處理為例,今年,浙江全省69個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建制鎮將全面開工建設,年底前要實現建制鎮以上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全省建成污水處理管網2000公里以上。這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然而,對于水務企業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因此,嘉興市財政局就發文稱,積極助推“五水共治”,明確提出要“梳理一批水環境治理領域項目開展PPP融資模式的試點,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
改革出重拳 淘汰落后產能
在淘汰落后產能方面,浙江省可謂下足了決心。以杭州為例,到2014年年底,要累計關停富陽造紙企業100家,建德化工企業24家,蕭山印染企業12家、化工企業187家。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下城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朱鐘毅表示,政府要加大對蓄電池、電鍍、印染、造紙、造革、化工等重點行業污水排放的整治力度。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表示,浦陽江目前污染嚴重,而污染主要來自浦陽江畔的浦江縣內眾多小型水晶加工廠。在2013年的不到一年時間里,該縣就關掉了13000多家小企業,并依法拆除水晶違法加工場所64.7萬平方米,減少水晶加工設備6.58萬臺。促使落后企業“關、停、并、轉”,淘汰落后產能、倒逼產業綠色升級正是“五水共治”劍之所指。
需要看到,“五水共治”的終極意義已經超越了治水本身,總體環境改善才是最終訴求。河水變清了、環境修復了,落后產能淘汰了,不僅民眾樂見其成、執政者交上令人滿意的答卷,而且當地也能吸引來更多優質企業入駐或者高端產業園區投建,甚至更多房地產投資,這是潛在的經濟收益。
企業出方案 做好越位服務
站在企業的角度,如果想要使自身在“五水共治”中,與政府和民眾達到三者共贏,可能就需要自身調動積極性,力爭自主創新,去做好公共服務。
中持水務張翼飛在“第七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指出,由于缺乏專業化團隊、專業技術以及行業體系,企業要在中國水務行業做好工作,難度是非常大的,往往要單純依靠政策支持來拉動,這是環保行業的特點。
張翼飛認為地方政府在面對環境治理時,其特點一是需求發散,換句話說,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需求什么;二是高度依賴考核,即更高一級政府如果提出考核污水達標,他們就去忙著提高污水質量。要考核污泥,他們就又會忙著去搞污泥……
所以,張翼飛認為:面對這樣的行業環境,首先企業就要有培育“客戶”的意識,一定要從越位服務入手,即不到企業開始做服務的時候,企業就要利用自身的經驗、竅門,甚至完全是屬于未來的商業模式,都告知地方政府,這樣就會建立一種基于彼此互信的長期合作的紐帶。
民眾積極參與 不只是監督
“五水共治”的提出,與媒體和民眾的監督不無關系。在移動互聯時代,民眾關注和參與所產生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中國水網總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隨著民眾對環保問題的關注與參與,從前的環境產業界內政府與環保企業二維關系開始被打破。在政府、環保企業之外,民眾成為新的互動力量。原來的環境產業政府、環保企業二維關系時代,正在演變為政府、環保企業、民眾的三維關系時代。
民眾可以密切關注治水進展,切實起到監督的作用;也可以將治水進程中所見、所聞、所感發到互聯網上,起到傳播平臺的作用;還可以加入公益組織,積極投身于治水的事業中來,并且讓“五水共治”成為一項全社會共同參與、協同完成的壯麗事業。
本篇文章部分數據和采訪援引自《中國環境報》、《中國新聞網》及《錢江晚報》報道。
編后記:
“五水共治”是一個可以觸及的美好理想,更是一道可解的宏大命題。自方針頒布以來,在浙江省內反響熱烈。在杭州、寧波、溫州、義烏等城市,在錢塘江、金華江、衢江、甌江等流域,清理河道和清潔農村行動正如火如荼展開。以前我們總是提出,要綜合治理。也許,這次的“五水共治”才是最好的范例。最為可期的是,如果這個范例實踐成功,它將是可以復制并在全國推廣的。這也正是一項地方舉措得到全國矚目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