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由李克強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讓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投資進入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過去由政府主導的領域,并推出80個示范項目面向社會招標,引發廣泛關注。
2014年5月5日,由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辦,大岳咨詢公司承辦、中鐵一局、中節能水務、柏林水務中國有限公司等單位協辦的首期《中國PPP沙龍》成功舉行,來自政府、咨詢及學術機構、企業界的近200名相關人員參與了此次會議。
會議上獲悉,為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央及地方財政系統掀起了學習及推動PPP的熱潮,全國多個省份都在醞釀成立PPP中心,財政部也在推動建立示范項目,并探討通過財政資金進行補貼以推動PPP模式的更好發展。
PPP引起了相關部委、地方政府、學術界及研究機構、社會企業對PPP的熱議及高度關注,但對PPP模式的真正內涵,以及其與公共服務采購、特許經營、BOT及合同環境服務的異同上,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概念被混淆或者產生誤解。
根據中國水網研究院近期對PPP模式開展的初步研究顯示,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通常譯為“公私合作/合營”,在目前的推廣與應用中,有著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PPP包括了幾乎所有政府服務外包的各類形式,包括帶有融資功能的BOT、TOT、股權合作等,也包括不帶融資功能的DBO、委托運營。狹義的PPP,主要是區分于上述各類廣泛的PPP合作模式,特指致力于“伙伴關系”的構建,需要財政資金參與投資并有清晰的責任與權利的約定,能較大程度實現政府與企業的風險和利益合理分擔原則的一種特殊關系。
就目前PPP模式在國內的發展現狀而言,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介紹說,目前全國范圍內廣義PPP項目已達到近8000個,但真正的PPP項目數量不超過100個。并且在很多項目推進過程中,合同條款約定及回報率要求等問題的無法解決使得項目進展困難甚至無法開展。
中國水網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表示,目前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北京地鐵四號線、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為代表的幾個較為典型的PPP項目,較好的體現了“伙伴關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PPP三原則。但是,在市政與環境領域的PPP模式的推動上,也需要解決幾個深層次的問題。
為深入解讀PPP模式,推動PPP模式在市政及環境產業的正確應用和健康發展,5月20日,中國水網特別就“PPP模式在市政及環境產業應用及發展方向”這一主題舉行環保產業“鏗鏘三人行”,屆時中國水網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將現場對話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暨清華大學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研究院教授王守清。
“鏗鏘三人行”是在此前中國水網專家“做客聊天”欄目基礎上完善形成的一檔全新對話欄目,采取現場直播方式,初步設定每月一期,關注行業最新熱點、重大問題和前沿思考,每期邀請一位專業主持和兩位對話嘉賓。
本次對話為改版后首期內容,將圍繞PPP發展的現狀、關系和方向等內容開展,重點探討國際PPP模式發展的局面與國內發展的區別,PPP模式與混合所有制的關系,PPP模式在環境修復和工業治污領域的應用前景如何,應該如何進行頂層設計等等問題。
歡迎大家關注,歡迎網友在本文下面進行提問(或添加微信號:chinawaternet提問),編輯將對大家的問題進行匯總,屆時代為向專家尋求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