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將有5萬億元的環境資產進入市場,其中有1/3的資產由投資進入這一領域,另外2/3的資產則由政府投資。1/3進入市場的資產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區域性的重資產公司和綜合服務公司,另外1萬億元由投資集團控制。
投資集團未來的趨勢是規;瑳]有300億元以上的規模不會成為中國環境重資產集團的一員。
作為區域綜合服務商,水務行業現在已經有將近10家上市公司,應該還有70~80家技術細分領域的公司,會在細分領域中領跑這一行業,而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創業板和中小板。
隨著水污染治理的持續推進、環保產業的發展,我國水務市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水務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身處公共服務領域的水務行業,應該抱有什么樣的心態?企業針對自身特點如何確定發展方向?產業未來將形成何種格局?在不久前舉行的2014(第十二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戰略合作將成水務市場主題
專業化分工催生企業合作,跨界并購需慎重
針對近年來水務市場的變化,傅濤認為,2003年~2010年間的水務市場可稱之為“春秋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戰略合作的時代。“那時水務企業通過項目投資等相互捆綁。而過去5年則是水務市場的‘戰國時代’,并購是市場的主題,包括同業并購、跨界并購、資本催生并購等。在市場已經成型的條件下,水務企業想要快速發展常常通過并購的方式。”
“但是,以后并購不應再成為水務市場的主題。” 傅濤指出,現在中國水業應重回戰略合作的時代。他解釋說,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企業承擔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比如污水處理廠如果對污水處理不好,則有關部門會對責任者進行終身追責。而環境監管的不斷嚴格以及追責的落實,也將催生水務企業間的合作。無論是擅長資本投入的企業、或者是擅長工程項目建設的企業、專注于技術的水務企業,都會獲得各自的發展空間。
“環保服務要求的提高呼吁專業化的分工,這種分工必然催生企業之間的合作。在技術服務綜合化的時代會有很多細分公司形成戰略合作的關系,未來5年的水務市場應該是以戰略合作為主線的市場。”他說。
同時,針對并購問題,傅濤表示,雖然并購未來還會存在,但更多的應該是同業并購,企業如果要進行跨界并購則應該慎重。
水務企業要通過什么方式合作才能實現長足發展?傅濤對此進行了分析:過去10年,水務項目一直是水業市場競爭的重心。在他看來,以項目為核心并不能算是一個好公司。“很多大公司的項目雖然多,但是實際上仍是‘小公司’。”當水務行業進入戰略合作時代,水務企業的重心也將不再是依托項目,大公司也不是同類項目的簡單疊加而形成的大的“小公司”。
傅濤指出,現在水務市場上的合作不僅僅是水務項目的合作,更是企業間的合作,是企業在延伸產業鏈上進行的深入合作。而這也導致水務行業從項目時代進入公司時代。
他認為,社會化的影響讓公司品牌、公司價值高于單純的項目。如今發展最快的公司是精于戰略合作的公司,并購和合作的重心也不再是簡單的項目合作,而是公司間的并購和企業間的戰略合作。
技術權重有望超過資本權重
水業將追求資源化和無害化并行的目標,技術含量逐漸提高
通過梳理水務行業的發展脈絡,傅濤指出,過去的水務行業是以無害化和服務到位為核心的公共服務體系,簡單地講水務企業的主業就是供水和處理污水。“那時的企業以資本為主導,技術含量很低。作為水務市場的三大驅動之一的技術卻一直被矮化。在以技術為主營的水務公司中,技術的權重在水務市場中是比較小的。”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含量的提高,以及污水中物質被資源化利用,水務企業的技術含量在提高。”傅濤表示,未來的水務行業將是資源化和無害化并行的市場。無害化會進一步拓寬市場空間,例如在農村污水處理等領域,市場都將有所擴大。但在拓展領域里企業也需要以資源化為核心的深耕細作。“5年之后,水務市場或將以資源化為核心。”
傅濤表示,無害化與資源化的發展趨勢也催生了環保市場資本與技術的博弈,未來5年環保行業的技術權重會逐漸超過資本權重。“原因是隨著要求提高和服務深入,當開始追求細節精細化的時候,技術主導的成分會逐漸加大。而作為環保產業一部分的水務行業,也將有長足發展。”
企業還需修煉內核
商業模式從來都是由產業摸索推動的,水務產業的原生動力遠遠沒有發揮完全
近一兩年來,針對節能環保的宏觀政策密集出臺。對此,傅濤分析說:“政策性利好基本釋放完成,關鍵是環保產業自己要作為。即行勝于言,等不如做。”
隨著水務行業發展向技術專業化、服務復合化、資產規;较虬l展,水務企業總的方向是做深和做寬。從做深角度講包含幾個方向,例如水務企業的服務標準將越來越高,在降低成本、節能降耗和污水處理廠的標準化、信息化、低風險、高保障等方面都還需要改進。做寬則包括企業的增值服務、水氣固的協同處理、環境與農業融合與污泥有機資源化、環境與能源融合等。
他認為,商業模式創新從來都是由產業摸索所推動的。而水務產業的原生動力遠遠沒有發揮完全。目前的水業發展動力足夠強大,資本人才已經基本集聚,產業龍頭已現端倪。“如果一個產業政策讓所有從業企業均受益或許是一個產業災難。”傅濤指出,其實在產業的大方向明確之后,優秀的企業應該在擔當和創新中擴展空間,才能獲得發展。
“水務產業也亟待建立本行業的商業倫理和商業道德。”他同時表示,從水務企業的內生修煉角度講,企業應該注重在品牌、企業文化、管理、信息化、技術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