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區最大排水箱涵年底貫通
時間:2014-12-04 15:29
來源:三峽日報
12月2日下午4時,湖北宜昌城區東山大道BRT工程合益路箱涵施工現場,大型吊車將一根直徑為1200毫米、長12米的槽鋼管放進開關橋頭河道一側,河水昏黃、湍急,兩名工人身穿下水衣,站在齊腰深的水中,正在給鋼管焊接支架。
現場施工員馬超告訴記者,東山大道改造,拆除掉道路上原來的開關橋,從合益路口至開關橋處 的整個東山大道路面下,修建箱涵與橋梁箱涵對接,因楊家河水流量大且急,無法直接施工接頭部分的箱涵,只能先對水流實施導流。現場正在架設的鋼管,就是施 工方專程購買來用于導流的管道。
記者現場看到,管道一端深入橋涵洞,懸空下方被焊接了兩個支架,管道另一端與在河道旁邊修 建的明渠相連,幾名工人在大型挖機的協助下,在連接處建造“八字口”,約3米寬的明渠已經澆筑好了混凝土。“這個接口部分也要澆筑混凝土,將河水通過明 渠、管道導流進入橋的涵洞。我們再在河道上施工,建設與橋頭涵洞相連的箱涵接頭。”馬超說,“只要不下雨,本月15日之前能將開關橋處接頭部分完成,實現 整個箱涵建設的貫通。”
箱涵取代明渠多年“水窩子”一朝蛻變
天氣雖然很冷,但箱涵的施工現場,卻圍觀了很多市民。一位74歲的市民告訴記者,眼前正在 進行導流建設的河道,名叫楊家河。在他的記憶中,楊家河曾是一條很清澈的小河,河道不寬,“不下雨時河水流量并不大,但一下大雨就漲水。”老人說,河道兩 邊地勢低洼處和橋頭的廠房都曾被淹沒過。另一名圍觀群眾告訴記者,楊家河一直是合益路片區主要的排水渠道,這些年來,城市建設發展加快,這條溝已不能滿足 排水需求,雨大了,住在附近的居民們就會擔心溝里水排不贏,會漫到家里去。
正議論著,BRT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陳玉清來到橋頭查看進展。他告訴大家:“東山大道上這里的箱涵修建完成后,上與合益路箱涵貫通,下與橋下箱涵相連,直通長江,將取代楊家河這條明溝的排水功能,解決合益路片區歷史內澇問題。”
站在一旁的BRT三標段項目副經理錢文武介紹,新建東山大道排水箱涵,為雙孔箱涵,單孔內 空6.0×3.0米,鋼筋砼結構,全長400余米,寬度13.8米,位于道路下方,上部為車行道。今年5月4日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95%工程量,目前正 在進行與合益路口箱涵、開關橋兩頭的連接工程。
設計人員告訴記者,該箱涵工程是宜昌城區目前最大的地下排水箱涵,承擔中南路片區和合益路 片區兩個沖溝排水,其中,中南路片區收水面積742公頃,合益路片區收水面積486公頃。工程建成后,將實現整個區域排水箱涵的貫通,兩大片區的排水全部 收納進入箱涵,通過開關橋原箱涵排入長江(如上圖所示)。
摸著良心建排水不惜代價趕工期保質量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錢文武告訴記者,這段排水箱涵是整個BRT工程建設的難點,不僅 管線復雜,作業面狹窄,且土質松散,特別容易塌方,加上路基深處還有一大片塘泥,開關橋頭水流很急,這一切都對施工造成很大影響。“最初我們20米一推 進,但每次都塌方,后來只能9米一做。項目部經理說,就是3米一做,也要把這塊硬骨頭給啃下來。”農民工隊長周勝指著箱涵說,箱涵施工挖深過3米就塌方, 前后大小塌方20多次。整個箱涵施工開挖深度都在3米以下,最深處距離原來老路面7米,所以兩側要特別做好保護工作。
記者注意到,道路兩邊的管線都已遷改完成,上面嚴密地覆蓋著油布。BRT三標段分段施工負責人熊金勇說:“施工地段容易塌方,蓋上油布,可避免雨水滲入浸泡。”
除了油布覆蓋之外,記者還看到,箱涵兩側還一排排扎滿了“柵欄”。熊金勇說,箱涵寬度為13.8米,而整個道路的作業面只有17米,受地域限制,只能垂直開挖,為防止兩側垮塌,全線采用打雙排鋼板樁支護,僅此一項,施工方就多投入80噸鋼板樁、鋼絞線。
錢文武用手機記錄了整個箱涵的建設過程,在他拍攝的照片中,記者看到,塌方搶險時,工人們僅穿著短褲跳進齊胸深的水中,打樁保護管線……
施工人員介紹,該路段地處老城區,地下管線交錯、分布密集、埋深較淺,且距離周圍建筑物很 近。為節省工期,施工只能與管線遷改同時進行。“不能用大型機械作業,只能用人工挖探坑,盡量探明管線位置。”熊金勇說,已查明的兩側自來水及燃氣管線及 時采取移位、保護、懸吊加固、打鋼板樁支護的措施。這比正常機械作業要多花兩周時間,多投入70多個人工。“排水工程拷問城市良心,為確保在工期內將箱涵 建好,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以赴。”BRT三標段項目部經理龍四海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