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宜興,這座中國典型的江南水城,不僅以紫砂陶藝享譽世界,更以“中國環保之鄉”而聞名遐邇。
作為國內唯一以環保產業為主題的國家級高新區--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以下簡稱宜興環科園)擁有1500多家環保企業,3000多家配套企業,從業人員達到4萬多人,他們每天或為全國各地的環保工程項目提供相關設備,或者直接是相關項目的施工運營單位。在中國環保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幾乎都能看到宜興環保企業的身影,人們曾經形象地稱之為“千帆競發”。
從“千帆競發”到“航母出海”,“聚”“變”顯成效
“目前,宜興環保產業占全國水處理市場40%的份額,裝備配套率98%,也是中國最大、最密集的環保產業集聚地。”宜興市委常委、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表示,宜興的環保產業經過近40年發展,目前已基本成形,尤其裝備制造、配套加工、運營服務等十分發達,這些都為宜興環保產業發展壯大打下了很好的根基。
“但1000多家環保企業相對集中在水處理領域,也帶來了企業間競爭過于激烈的負面影響,惡性競爭時有發生。”朱旭峰把這稱之為“分離性陷阱”:同行間競爭激烈、內耗明顯,缺乏區域合力,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鏈。
近年來,面對國內巨大的市場需求,部分地區的環保產業異軍突起,而宜興的環保產業卻因為過于集中在水處理環保裝備領域,陷入了發展瓶頸期。為此,宜興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花大氣力推動宜興環保產業整合資源,從競爭走向競合,實現產業的二次升級。
聚合各方資源,搭建國家級環保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宜興“環保航母”,成為環科園的核心任務。朱旭峰上任后深入企業現場辦公,了解企業實際需求,并與環保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保持密切對接,同時親自帶領企業到日本、韓國、德國、芬蘭、荷蘭等歐美發達國家考察,洽談技術和項目對接。為了一個項目,他時常早上出發到北京,白天辦完事,晚上再趕回來處理公務、會見客商。正是這種努力與執著,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閃耀的成果在宜興接連誕生。
迄今為止,前后有十大“國字號”平臺相繼落戶宜興環科園。其中,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高峰推進會,是科技部到目前為止僅為批準的兩大峰會之一;還有已在建設中的國家環保裝備檢驗檢測中心,是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唯一一家權威檢測平臺;國家863項目成套裝備研制及產業化課題、國家重大水專項以及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國家重大項目平臺全面落地并啟動。宜興還和十大高校組建了產學研合作機構、研究院,與七大國際環保技術領先國家建立了清潔技術對接中心。這些平臺的建設與落地,使宜興立志打造的“環保航母”初具雛形。
除此之外,宜興環科園與環保部東盟中心簽署戰略協議,聯合推進中國東盟環保技術與產業合作示范基地建設。據了解,該項戰略協議包括150億的訂單采購,宜興環科園將整合宜興優秀環保企業抱團共同獲取訂單。這項戰略合作將成為推動宜興環保企業走出去的主陣地,也將成為宜興“環保航母”揚帆出海的重要一步。
2012年,無錫、宜興市委決定宜興環科園和高塍鎮實行統籌發展。212平方公里的空間布局進行重新規劃,形成“一園三區”新格局,三大板塊各有側重、互補發展:A區環科園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高端服務業以及研發咨詢等;B區新街街道依托西氿打造生態預留區;C區高塍鎮圍繞環保企業集聚優勢,發展成為現代制造業區域。至此,打造一流“環科新城”的整體規劃藍圖全面完成,宜興環保產業做大做強奠定了基石。
“接下來,我們還要以聯盟為紐帶,組成聯合艦隊,打造環保航母,抱團出擊,向流域治理、區域治理進軍,做總承包商、綜合服務商,成為環保系統方案的制定者、解決者,為服務國家環保戰略、科技戰略提供成功案例和示范工程,真正擔負起國家級環保產業園的重任。”朱旭峰滿懷憧憬的向我們介紹著宜興環保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從盛情邀請到慕名而來,海外環保機構紛紛聯姻
“我對荷蘭企業到宜興來發展充滿信心,這里有著健全的市場機制,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對保護中荷雙方企業的利益都有很周到的考慮。”在與宜興環科園的合作簽約儀式上,來自荷蘭的史蒂芬市長滿懷喜悅地表達了他對宜興環科園的肯定。
據悉,宜興環科園已經啟動一個4萬多平方米的辦公、生活功能兼具的中荷技術對接中心,它是宜興環科園規劃的“歐洲園中園”的一部分,將直接用于荷蘭企業的入駐。
“現在到宜興的海外環保機構越來越多了,他們渴望主動了解宜興環保產業,希望能建立合作關系。”宜興環科園的工作人員表示,前幾天他們剛剛送走了國際水協會長葛蘭格瑞,緊接著又迎來韓國環保產業協會的客人。
據了解,近兩年來,國際上相繼有11個國家、20多個組織、80多家企業通過不同的渠道到宜興進行洽談合作。為何一下子有這么多海外環保機構對宜興環保產生興趣?對此,朱旭峰向我們透露,最主要是因為他們解決了海外環保機構的后顧之憂——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國外有很多很好的清潔技術和產品,但是應用到中國市場的很少,像日本和我們園區的交流有十多年時間了,但是在中國市場的應用和技術對接效率上來說都不是很理想。后來我們琢磨明白了,在中外合作問題上,必須首先解決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朱旭峰向我們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當前,雖然很多國外企業眼饞中國巨大的環保市場蛋糕,但因為擔心產品技術專利被竊取,大多采取非常保守的合作方式,而這種保守的合作方式嚴重阻礙了國際先進技術和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推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宜興環科園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成立了知識產權保護法庭、知識產權保護檢察院,國外清潔技術一旦入駐園區就立即進入保護程序,這相當于給外來企業配備了貼身“市場保鏢”。
據相關人士介紹,有了這個貼身“市場保鏢”,徹底清掃了國外環保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顧慮。目前宜興環科園相繼與德國、丹麥、芬蘭、荷蘭等七個環保產業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或專業組織建立了清潔技術對接中心或者海外辦事處,并形成了“一個國家聘請一位駐外代表、設立一個對接中心”的合作模式,有近30項國際先進技術正在轉化中。
從資本優先到技術為主,獨特的產學研模式引得知名學府紛紛加入
“在與宜興環科園的合作中,我們以無形資產入股成為控股方,這完全改變了以往高校與企業合作只是從屬者的角色。”哈宜環保研究院的龐長瀧這樣告訴我們。
據了解,哈宜環保研究院是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宜興環科園聯合共建的產學研平臺,注冊資本1億元,宜興環科園出資4900萬占49%,哈爾濱工業大學以無形資產入股占51%,龐長瀧正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派出的代表之一。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在國內的產學研模式中,無形資產控股的很少,哈宜環保研究院的合作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是一種非常大膽的創新。
據了解,以往高校與企業之間,大多是教授個人與企業之間采取松散型的合作模式,由于專家很難對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與利潤有真實了解,所以大多積極性不高,而企業在前期則很難讓專家真正投入進行技術支持。很多合作最終不了了之,甚至不歡而散。
“在與高校的合作模式上,大部分地區在合作中更多看重的是資本,但是我們更看重技術。”朱旭峰道出了他們對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新理念。
為了改變以往學資、學企合作的弊端,宜興環科園開創了“一品一所一公司”“無形資產技術主導控股”“基金+技術+園區”“企業家+科學家”“知識產權保護+專業對接管道”等一系列創新機制和商業模式。這些舉措使得宜興環保人才、技術高地已然形成。
“以前有了技術難題需要攻關,自己企業內部無法解決,又不知上哪找技術專家,白白喪失了市場機會,現在好了,自從環科園引入了哈宜這樣的技術平臺后,為我們爭取更大的合作項目提供了有力支持。”一位園區環保企業家告訴我們,今年他們公司接到一個核電站廢水處理項目,但本身不具備技術開發實力,最后由哈宜為該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很好完成了技術研發項目。
據了解,目前通過這種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宜興環科園先后引入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大、遼寧工業大學、湖北理工大學等一大批國內知名高校的研究團隊,組建了環保產業技術各個領域的研究平臺,極大提升了宜興環保產業的技術實力水平。
勇擔國家隊使命 ,實現環保之都夢想
“環保產業是個偉大的事業,許多地區可能把它作為一個口號或一種概念,而我們環科園必須扎扎實實去做,而且要做得最好!”朱旭峰認為,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高度重視環保產業,國家把節能環保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都把它作為重點支柱產業打造,各種國家高端資源加快匯集宜興,為宜興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宜興環科園必須擔當好作為“國家隊”的神圣使命,引領宜興、乃至全國的環保企業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我們期待宜興環保企業界,涌現一批志存高遠、專注環保的企業家,造就一批超五十億、百億的大環保集團公司,塑造一批在全國領先的產品、技術和叫得響的品牌,真正把宜興打造成為一個名聞遐邇的“中國環保之都”!(刊于《中國環境報》2013年7月24日,文:徐早其李莎)
《中國環境報》宜興環科園:“環保之鄉”邁向“環保之都”的蝶變之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