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表面的光鮮映射出城市的風貌,那么埋于地下的基礎設施水平則反映一個城市的“良心”。
見慣了被人詬病的拉鏈馬路,每每被堵在回家的路上的我們,腦子里是否會蹦出一個想法——能不能建造一座“房子”,將所有的地下管網都容納進來?這樣,維修時,只要進到“房子”里就可以“動手術”,不再需要破路施工。
如今,這一設想正在包頭市落地實施,而新都市區拉開了包頭市“地下管線革命”的序幕…………
A 地下,別有洞天
當人們經過建設路時,可能或多或少地瞄幾眼北側的市民廣場。但卻不會注意到,在廣場南側有一棟一層結構的歐式小樓,外觀看上去很不起眼,走進去你才會發現,這里別有洞天。
“這里將是整個新都市區的監控指揮中心,地下綜合管廊內各種設施運行狀況都能實時采集反映到大屏幕上。未來,地下綜合管廊的數據和監管在這里全部可以一目了然。”包頭市新都市區建設協調指揮部辦公室工程師李玉發說。
沿著監控指揮中心的臺階深入地下,室外30℃以上的高溫逐漸被涼爽的空氣代替。李玉發說:“地下綜合管廊,就像天然的空調房,只是里面入住的不是房客,而是一條條供熱、供水、燃氣、電力等設施電纜等。”
在監控指揮中心下方的地下綜合管廊,采用的是雙艙設計方案,雙艙各自獨立,之間設有檢查門供檢修人員通行。
東側的艙容納的是電力、通信等設施,目前,墻上已經施劃好標線,分層排列,只等管網進駐;西側的艙則是供水、供熱等管線,供熱管網已經進駐地下綜合管廊,進水和回水兩條管線也已安裝到位。
據介紹,所謂地下綜合管廊,是指為電信、電力、燃氣、供水等各類公用類管線蓋一座共同的“房子”,位于地下約5-10米的這座“房子”,小的可通人,大的可通車。
一般來說,地下綜合管廊分為干線、支線、纜線管廊,主要建在道路兩旁的人行道下,整體構成一個地下管網系統,覆蓋城市每一個角落。
B 管廊,城市的“生命線”
“地下綜合管廊并不是簡單地橫平豎直擺布,而是跟隨著地面的路網走向和布局而調整。”李玉發說。
在他看來,地下綜合管廊最大的優點在于整體布局并不像以往的地下管網那樣處于路面下方,而是集中設計在道路硬化路面外側的綠化帶中,道路紅線內,每隔200米左右的距離設置一個檢查口。這樣一來,如果管網需要日常維護檢修時,工人只需從檢查口下到綜合管廊內即可完成。
近年來,大雨內澇、管線破裂、路面塌陷、燃氣滲漏爆炸等事故拷問著城市安全。地下管線積重難返的問題,也使城市管理部門提心吊膽。
目前,我國幾大類近30種市政管線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國家層面沒有一個準確的管線綜合圖或數據庫。就拿我市來說,2013年7月下發《包頭市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實施方案》后,成立了由規劃、建委、發改、財政及管線權屬等27家單位組成的地下管線普查工作領導小組。
包頭市規劃局市政工程科副科長左正一說,在普查中建立地下管線數據庫13583公里中,就包括給水管線2160公里,排水管線2058.3公里,燃氣管線452.5公里,工業管線163.1公里,熱力管線918.4公里,電力管線2029.8公里,通訊管線5440.1公里,人防管線34.9公里,專業燃氣管線319.6公里,其他不明管線5.9公里。
事實上,不同單位施工各自為政,難免出現管線“打架”、道路反復開挖問題。就拿青山路來說,雖然是一條新建道路,可就在去年供熱管網改造中又對青山段“動了手術”。半幅道路封閉造成的道路通行不暢,讓周圍居民抱怨不斷。
李玉發說,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將改變過去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的局面,標志著我市城市建設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包頭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室副主任夏栩青看來,綜合管廊具有承載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節約城市土地資源、減少城市道路開挖、延長市政管線壽命、節約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防災能力的優點,這也使得其在國內城市市政建設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特別是我市,還成為了全國首批10個試點城市之一,在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中大力推廣城市管廊技術,國家將按照每年補貼3億元的標準補貼三年。
C 未來,再無井蓋
作為一項具有明顯優點的技術,地下綜合管廊為何偏偏青睞于新都市區呢?
“作為包頭市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城市重點建設區域,同時也是包頭市未來城市的行政中心,相比傳統的城區來說,這里無論是基礎建設還是人口密度,都有著天然的優勢。”李玉發說,從2013年9月啟動新都市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以來,截至目前,一期工程5.8公里的土建工程已經全部完工,包括青山路、經十二路和緯七西路在內的環狀結構將于10月發揮作用。
根據新都市區整體建設情況,計劃分三期建設,一期5.8公里,計劃投資4億元,二期11.5公里,計劃投資8.1億元,三期9.1公里,計劃投資6億元。按照分步解決綜合管廊建設需求,逐步緩解密集投資壓力。
夏栩青說,結合我市城市各類市政設施專項規劃、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城市斷頭路打通工程、城市新區開發、北梁騰空區等城市重點建設,我市編制了《包頭市城市綜合管廊專項規劃(2014-2020)》。
“我市規劃綜合管廊共102.56公里,近期計劃實施34.4公里,包括新都市區26.4公里和北梁騰空區8公里;遠期實施計劃22.51公里,包括民族西路5.7公里和昆北棚改區16.81公里。”夏栩青說,根據我國平均價格,綜合管廊的造價在每公里6000萬左右。
因為工程造價高、施工難度大,全國范圍的試點推廣中優先考慮在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中應用。
據悉,我市計劃用5-8年時間建設完成新都市區建設,新區的建成將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開發價值,改善城市面貌,加快包頭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提升包頭市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城市服務能力,為居民創造舒適、方便、衛生、優美的物質空間環境。目前,在建綜合管廊將原有地面的高架線全部容納進來,就已經讓新都市區享受到了節約土地的“紅利”。
“因地理位置處于青昆兩區和東河及九原區的連接地帶,這里逐步形成了一個‘高壓走廊;其中分布有220V高壓線2個回路14.4公里,110V高壓線5個回路15.4公里,10V高壓線21個回路68公里。將這些高壓線全部吸納到綜合管廊中來,光騰空土地就在1000畝左右。”李玉發說。
未來,作為城市設在地下的“主動脈”,地下綜合管廊的逐步推廣也將會影響到每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綜合管廊的應用,必將逐步替代原有的市政管網的布局,吸納高空中密布的蜘蛛網式電網,馬路上隨處可見的各種井蓋、電桿等都會大幅減少,如果全部管線入廊,新建道路上將再沒有井蓋,也不會因道路開挖阻斷交通,城市開車出行更加舒適。”李玉發說,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意味著城市居民的各項市政公共服務更有保障。( 張飛 楊婷 趙嘵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