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環科園環保產業發展情況
一、宜興環科園發展基本情況
環保產業是宜興的品牌,是宜興人的驕傲,是宜興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抓的重點產業,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更是宜興環保產業的主陣地和發動機。我們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屬于無錫高新區“一區兩園”中的“一園”,是當時唯一設在縣級市的國家高新區,也是唯一以環保產業特色命名的高新區,作為科技部和環保部共同管理與支持單位,列入《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優先發展計劃。依托宜興40年環保產業積淀和20年園區專業發展,已經積累了良好的承載基礎,形成了獨特的資源優勢。
1、發展規劃基本完善。堅持規劃引領,為宜興環保產業發展制定清晰可行的目標定位、發展計劃、實現路徑。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獎勵意見,以鮮明的政策導向來撬動產業轉型。環科園區域規劃面積初期4平方公里,后拓展到15平方公里。2011年與西部相連的新街街道實施“園街一體”整合,擴展到103平方公里,2012年,北部緊鄰的高塍鎮由環科園托管、實施統籌發展,區域面積達212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園三區”的發展新格局。“十二五”一開局,我們著力實施“高舉高打、重構發展”戰略,聘請原新加坡蘇州工業園的總規劃師時匡及其團隊來擔綱編制空間戰略規劃、總體規劃,同時引進國內外一流規劃團隊圍繞“環科新城”建設編制產業規劃、水域規劃等一系列控制性規劃,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規劃建設新體系。核心A區突出“優”,實施騰籠換鳥,提升內質,做強高端承載,優化城市功能;新街B區突出“控”,重在涵養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控制項目開發,作為未來發展的預留區;高塍C區突出“拓”,拓展有形空間,變為有用空間,重點布局大環保、大節能主題的高端制造業、園中園項目,形成大產業集群,打造一個全域性的節能環保產業公園。統籌發展以來,累計投入資金40多億元,有序推進環保大道、科技大道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拉開基地框架,實現擴幅增容,為環保產業發展拓展空間。
2、產業集群優勢突出。宜興環保產業起步早、發展快、影響力大,已經形成了1700多家環保企業、3000多家環保配套企業的環保產業集群,造就了10萬環保產業從業人員,其中環保專業研發人員80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20000多名,專業市場營銷人員1萬名。宜興環保從水處理技術起步,到目前已形成了以環保工程承包為龍頭,以環保設備制造為重點,以原輔材料及零部件配套為支撐的完整產業鏈。環保產品涉及水、聲、氣、固、儀及配套產品等六大類、200多個系列、2000多個品種,是中國最大的水處理產業裝備生產集聚地。環保產品年銷售規模超過500億元,水處理設備的自我配套率高達98%,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形成了集環境服務、研發設計、裝備制造、物流倉儲、銷售與服務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產業支撐體系,而且涌現了一批以新技術、新人才、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四新”企業。是中國環保企業最集中、產品最齊全、技術最密集的產業集聚區。北控水務、中節能、百事德等一批海內外知名環保企業落戶。 “中韓大邱環保產業基地”、“中新水處理國際創新園”等一批環保專業園中園籌建中。
3、產業支撐體系健全。圍繞構建環保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采取規劃先行、園區引導、多元投入的發展模式,規劃建設了200多萬平方米的各類功能性載體,初步構建了設計、研發、孵化、檢測、培訓、展示、交易和科技金融等產業發展的公共支撐體系。園區投資建設的環?萍即髲B、科技孵化園、國際環保展示中心、人才培訓基地、人才公寓、大學科技園等六大功能性載體已經建成投用。江蘇鵬鷂環境工程設計院、南京大學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哈工大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中科院宜興生態土研究中心、湖北理工學院宜興工程學院、國家環保產品質量檢測監督中心、宜正環保電商平臺等一批科創型平臺建成投用,為環保產業創新發展發揮了支撐與引領作用。宜興環保科技創業中心、卓易軟件園等4家國家與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吸引了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業入駐孵化。總面積13萬平米的宜興國際環保城,已經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最大的環保裝備和產品的集散交易中心,國內外近千家環保企業入駐交易,并成功舉辦了4屆環保產品和技術裝備交易會。兩個環保領域的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申報都選擇我們作為牽頭單位,“水污染控制先進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一中心兩基地率先落戶。未來概念水廠、環保論壇會展中心、青梅園環保谷等一批載體正在規劃建設中。
4、技術創新實力強勁。始終以創新驅動為主引擎,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有80多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其中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3家。園區企業與國內外30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長期合作關系。建成江蘇。ㄒ伺d)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一環新技術應用研究中心等15家產學研合作研發平臺。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500多人、高校研究團隊100多個。國內環保技術領域上百名知名專家加盟或參與了宜興環保技術創新。一批企業在環保技術細分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近三年,園區有130多家企業承擔并實施了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
5、國際合作全面推進。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切實提升環保產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建成了中德、中丹、中芬、中荷等10個清潔技術對接中心,一大批國際先進技術在園區企業中實施轉化。7家企業赴馬來西亞、俄羅斯、美國設立生產基地和代表處;凌志環保、江華集團分別與美國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聯合成立了創新研究院;國際水協會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在哈宜研究院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承接了中新、中以、中韓、中美等國別合作合作項目。與環保部國際合作中心、中環國投公司合作成立“國際環保技術合作有限公司”,加快國際環保技術交流和轉移、承接國家部委海外援建工程等。
6、部省高端資源集聚。科技部、環保部、江蘇省政府在推動環保產業發展中大力扶持。先后有國家科技興貿節能環保創新基地、國家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國家千人計劃環保產業研究院、等10大“國字號”平臺相繼落戶。省內唯一的環保領域專業研究院——江蘇省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落戶,完成了科技部環保數據庫建設、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圖解的編制,成為環保部、科技部的決策智囊。今年又完成了江蘇環保技術創新中心和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所的建設,成為全省17個所率先建成的兩個所之一。2013年,科技部和江蘇省政府簽署《關于共同推進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創新發展的合作計劃(2013-2015)》,明確共同支持環科園打造中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基地。去年園區列入“國家首批低碳示范園區試點單位”、“國家級環保服務業示范園”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核心區。
7、產業升級取得突破。產業格局上:立足于大節能、大環保產業體系,逐步實現從“低小散”邁向高端化、系統化、裝備化。產業門類上,由單一裝備制造,向系統集成和成套化設備提升。像五洲公司研發設計的比爾蓋茨基金項目——太陽能移動廁所,聯合國維和部隊使用的集裝箱式飲用水處理設備,都是國際大賽獲獎作品成果的轉化,近期該基金又獎勵250萬美金支持五洲聯合加州理工研發核心部件——電極的產業化問題,推動電極在中國的量產。市場拓展上,由產銷型為主,向產銷型和技術型同步轉型。如博大、宜凈等企業。發展業態上,由環保制造業為主,向環保制造和環保服務業并舉轉變。如雙盾環境成為有色冶金和化工行業的環境綜合服務商,博大成為生物環保技術專家,新奇成為垃圾滲濾液處理專業服務商,三強成為“行業除臭專家”。體系構建上,正在告別單打獨斗的狀態,轉向協同作戰、抱團出擊。企業聯盟活動活躍,向心力加強,合力打響宜興環保區域品牌的共識越來越強烈。行業結構上:行業結構更趨合理。徹底告別了單一水處理為主現狀,向氣、聲、固、土、儀和資源利用全方位拓展,涌現了許多新領域、新技術的創新型公司,成為細分領域具有技術領先優勢的“單打冠軍”。遠興環保成為全國最大的聲屏障生產基地;菲力環保水庫修復項目已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艾特克、利保等通過與國企、央企、環保上市公司合作,在借力發展中實現做強做優;歐亞華都、碧諾等企業在德國、日本等國家設立海外辦事處或技術公司,拓寬發展空間;江華、凌泰、宜剛、凌志等企業采用股權收購、技術買斷等形式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工藝,提升了核心競爭力。
8、園區發展勢頭良好。今年以來,園區呈現了幾個新變化:一是業界影響力更強。4月23-25日,第六屆全國污泥大會在宜興舉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行業專家、企業代表700多名,參會人數創歷屆之最;4月26日,科技部社會發展工作會議上環科園作大會交流發言;4月28-30日,17屆中日韓環保部長會議在上海舉行,環科園及菲力代表中方園區和企業作主旨發言;6月28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科技部推薦環科園介紹創新發展新模式。二是要素資源匯聚更多。E20環境平臺團隊加盟聯合運作環境醫院,并以解讀“水十條”政策落地為主題在各地巡演;千人計劃專家奉向東、遼科院院長趙軍以及陳志強、陸禹平等16名具有博士學位的領軍人才落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清潔技術轉移中心簽約進駐;中韓(宜興)環保產業基地啟動建設;中環國投、中電建、葛洲壩、中廣核等央企,保利協鑫、北大資源、東部軟件園等實力公司,以及平安銀行、中信產業資本等金融機構,紛紛來園合作。尤其是《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后,尋求技術合作、解決疑難雜癥、環保應急的政府和企業日益增多、區域對接頻繁。上半年有16個省、36批次組團來對接合作區域治理事項。如昆山、溫嶺、內蒙古、保定等一些治理項目紛紛找到哈宜、南宜、環境醫院,要求解決燃眉之急,“環保120”呼之欲出、配備了首臺集物聯網為一體的“120環保急救車”。7月29日,與新加坡南洋理工技術轉移中心簽約入駐環境醫院。7月30日,與協鑫控股、世紀互聯寬帶數據中心戰略合作簽約,聯合建設宜興互聯網產業園和互聯網大學,并設立100億產業投資基金支撐項目發展。8月4日,韓國最大的環境服務公司KECC簽約入駐環境醫院。 8月8日,環保部南京環科所聯合中國瑞林集團(做危廢處理?疲、中冶聯合利保(做除塵?疲┞摵虾灱s入駐環境醫院……各方資源進一步匯聚,“中國環保第一園”品牌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影響力進一步彰顯,“環境醫院”已上升到科技部、環保部和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工作重點,也贏得了更多業界話語權,使我們對新常態新發展更自信。三是企業轉型加快。廣大企業家對新常態有了新認識,轉型有了更多共識,投資更趨理性,注重對技術、人才的投資,注重國際合作、海外“淘寶”,而且一批海歸型的企二代開始成長,獨當一面。四是經濟基本面“穩中加快”。園區經濟逆勢開局,總體呈現了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優質資源加速匯聚的良好態勢,洽談項目的質量和數量好于預期,好于去年,廣大環保企業增幅明顯。
二、當前面臨的形勢和下一步發展打算
當前,環保產業的大格局發生了深層次的兩大變化,即從關系時代進入平臺時代,從偽產業時代進入真產業時代。大環境對宜興環科園這樣區域產業集群為特征的主題園區非常有利。我們認為,環科園正處在轉型關鍵期和機遇窗口期,宜興振興和壯大環保產業正當其時。下一步,我們將搶抓有利機遇,借好政策東風,聚焦重點方向,更好借勢發力,加快轉型升級,尋求更大突破,把多年集聚的基礎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轉型優勢、創新優勢,贏得發展勝勢。
1、緊扣三大機遇。一是產業市場機遇。新《環保法》從1月1日正式施行,繼“大氣十條”、“水十條”后“土壤十條”將相繼出臺;每一個“十條”背后都是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為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新機遇。關鍵是如何組織、做好準備。二是國家戰略機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宜興環科園打造成為以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要特色的創新核心區”,并指出要“扎實推進宜興環保產業創新基地等創新載體建設,建成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國際化、創新型服務型科技新城”。這對于促進環科園更好地接受示范區的政策輻射、集聚創新資源、推動機制體制創新、促進產業轉型提升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我們圍繞上級部署,研究并發布了宜興環科園面向2020年的《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方案》以及《宜興環科園682眾創計劃實施方案》等,重點確立了三大目標、明確了三大指標,完成20項任務。到2020年,要把環科園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全國環保技術創新高地、全國環境服務示范園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環保第一園”。三是國別合作機遇。以“國家級園區承擔國家使命”為價值訴求,得到了部委的支持和肯定,也承擔并完成了許多重大任務。目前,重點四個“國與國”之間合作,尤其是中韓大邱環保產業基地和“韓國環境分院”、中新水處理國際創新園建設,還有環保部東盟中心直接支持下的中國東盟環保產業與技術合作示范基地建設、海外分中心建設,作為國家“走出去戰略”推動者,孕育著巨大市場商機。
2、聚焦“四個抓”。一是抓一批央地合作項目。圍繞央企并購合作年,積極推進央企、大集團對宜興環保企業的并購合作,鼓勵在宜興建立大型生產基地和產業總部,提升規?偭,形成更強的產業集群。包括景興紙業——艾特克,利?萍——中冶,遠東光電——中建材、保利協鑫,中環國投——博大,中金環保——寶鋼,鵬鷂集團——北京建工,賽特集團——北京城建,明軒環保——葛洲壩集團等項目合作,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并購、技術合作等多渠道方式加快促成落地。北控水務提出了8個方面合作方向:1、投資建設概念水廠;2、宜興采購;3、投資(控股)宜興技術型公司;4、利用北控海外平臺帶動宜興環保裝備出口;5、業務聯盟,宜興企業成為北控的銷售公司,攬業務、搞建設,投資由北控來;6、與環科園、環境醫院合作,給予資金支持,一代四代結合,產業升級,成果共享;7、利用北控的科技投入資金,開展技術研發、創新合作;8、南京市政院來宜興設分院。二是抓一批“新三板”上市企業。圍繞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解決企業資金短板的實際出發,排出一批潛力企業、優質企業,鼓勵企業進入“新三板”輔導,兌現獎勵措施,推動企業發展轉型,形成環保板塊的“新三板”群,已排出擬上市企業50家,和北大、北控、E20達成合作,共同對50家企業實施精英培訓培育計劃,促使其共同向服務業轉型抱團出擊市場,也從根本上解決稅費外流問題。同時圍繞環保細分領域,重點扶持一批“四新”企業,形成梯次儲備。三是抓一批“走出去”骨干。圍繞“一帶一路”大戰略,推行“走出去戰略”的綠色化理念,優選15-20家企業,以環境醫院模式提升組織化程度,提升境外工程承包能力,分享沿線的環保產業機遇。目前,定于8月29日,環保部東盟中心組織環科園及20家環保企業出訪印尼和泰國,召開專題對接交流會。四是抓一批落地重點大項目。加快一批在建項目、擬建項目的開竣工,推進一批國際技術轉移、示范工程和重大平臺建設,形成實實在在的新增量。當前,正在推進與保利協鑫的互聯網產業基地、北投環保裝備產業園和中新水處理國際創新園的融合建設、北大資源城等一攬子合作項目。結合ppp模式,加快和北京首發、東方園林等大集團洽談合作,加快推動新城基礎設施和龍池路延伸段的建設。新加坡凱發、吉寶、美能等環保項目(已定于9月份赴新加坡召開專題及產業園匯報說明會)。
3、突出三大建設。一是未來概念水廠:抓住污水處理技術重大變革的歷史機遇,在宜興建設概念廠,建成生產研發基地,將全世界的先進技術引入、落地、示范,同宜興企業結合;二是環境醫院:既是品牌,也是平臺。以創新服務模式,打通資本與市場間的渠道,為企業提供穩定的資本平臺和市場空間;目前,環境醫院硬件建設已到位。22幢專科樓已經建成,國際環保中心成為醫院的咨詢和門診大廳;南宜、哈宜、中醫生態將成為配套檢測中心,還有一批特色?“醫生”(本土技術領先的特色企業);資本支撐也已到位:平安銀行300億元授信和進出口銀行50億元規模的中小企業提升計劃;專業營運方式已啟動。和E20環境平臺專業團隊聯合以公司化來營運這一模式,打造環保產業的新模式。近期,就“水十條”的解讀和落實在各地作巡回推介和宣貫。三是標準化工場(互聯網+):包括未來裝備的生產、標準化生產流程的打造等,以此,規范標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造新時期“宜興制造”品牌。
4、辦好三個大會。一是啟動“環保精英”全球招聘計劃。1月份啟動。面向全球招聘環保產業中急需的研發、投融資、國際法務、企業高管等領域的專才,為環保走向高端化、國際化建立通道和平臺。目前,已經為50個企業單獨發布招聘信息,有30多位博士、青年千人和千人計劃專家注冊報名。二是開展首屆環保技術創新創業大賽。聯合科技部社發司、21世紀中心、環保部對外合作中心等國家有關部門以及黑馬營、《創業家》雜志等知名創業孵化機構,面向全國環保行業開展環保技術創新大賽。今年舉辦第一屆。目前已經舉辦了5期培訓沙龍,吸引了紅杉資本、鼎新資本等一批投資機構參與評審與投資孵化。三是舉辦第三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目前,籌備工作全面展開,會議方案上報科技部社發司;《關于開展新一輪部省“宜興合作計劃”的建議》已報省政府。借力部省共建,把推進會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合作、交流大平臺,成為環保業界的“達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