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戰略逐步明確,環保行業亦存在“過剩產能”
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1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明確提到供給側改革五大重點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在環保行業,主要供給方包括地方投融資平臺、地方上市國企、民營上市公司和外資、小企業等,部分不具備技術、實施能力的融資平臺公司、大量資質不全的小微企業等,可以當做行業內的“過剩無效”產能!
PPP模式引領環保領域供給側改革,資金實力、政府對接能力、綜合治理能力成關鍵
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表示,推廣PPP模式就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PPP模式下,環保需求被整體打包為綜合環境治理方案,訂單金額更大,對環保公司資金實力、政府對接能力、綜合治理能力要求更高。“43號文”出臺后原本舉債承建環保公用建設的城投公司逐步退出市場,具備融資優勢的上市公司則逐步占據這部分市場,逐步實現供給側改革。PPP項目加速落地,海綿城市等將不斷超預期
目前各地政府推出的PPP項目有6650個,投資額超過8.7萬億元。從PPP操作指南、指導意見、各地物有所值模式的摸索到財政部正式發文規范PPP評價方式,PPP模式歷經一年半的摸索中不斷成熟完善。加之各類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我們判斷2016年將是PPP項目密集落地的一年。特別的,我們預期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綜合治理等城市公共服務建設需求將快速釋放,進一步加大PPP項目的市場空間。
關注“行業龍頭+小市值彈性公司+國企”組合和轉型類公司
我們仍然維持PPP主題“行業龍頭+小市值彈性公司+國企”的推薦。行業龍頭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和綜合解決能力,嫁接國有資本后,有望地方項目獲取中更具優勢,未來一年訂單增長將加速,如桑德環境、東江環保。小市值公司通過承接大訂單實現跨越式增長,具備較大的市值彈性,如異地擴張動力較強的大通燃氣、雪浪環境等。地方國企成為地方存量資產證券化、新增投資需求的最佳承載平臺,資產注入、地方項目承接等動作均將有利于上市公司做大做強。如天華院、洪城水業等。另外建議關注從園林、建材等領域轉型進入環保綜合治理(如海綿城市等)的上市公司,如南方泵業等。
風險提示
行業競爭加劇,項目利潤率下滑;PPP項目推進進度低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