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個工作日就赴重慶視察的習總,行程重點就在推動中國的第三大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建設。
從2013年起就在預熱的長江經濟帶這個“國字號工程”概念,終于在習近平的推動下,進入實質性落實的階段。
但習近平5日在這個座談會上的講話卻很耐人尋味:長江要搞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按照常理,一個國家戰略落地,各地不是應該爭著搶著上項目、求批復么?不搞大開發是什么情況?這是因為,圍繞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的開發,多年來始終難以突破部門和地方利益的藩籬,好好的一條水路,被各路“財神”吃拿卡要,奄奄一息。
中國要向長江上石漠化、水土流失、河湖濕地退化這三大頑疾動真格了。
頑疾1
石漠化
相關: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是巖溶(喀斯特)地區的一種特殊的環境問題,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基巖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也是巖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截至2011年底,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為1200.2萬公頃,占巖溶土地面積的26.5%,占區域國土面積的11.2%,涉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和云南8個省(區、市)455個縣5575個鄉。
按省份分布狀況來看,貴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積最大,為302.4萬公頃,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25.2%;云南、廣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和廣東石漠化土地面積分別為284萬公頃、192.6萬公頃、143.1萬公頃、109.1萬公頃、89.5萬公頃、73.2萬公頃和6.4萬公頃,分別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23.7%、16%、11.9%、9.1%、7.5%、6.1%和0.5%。
盡管目前中國已經展開了石漠化治理,但可以預見的是治理過程將會非常艱難。
首先,石漠化的防治難度越來越大,目前有12萬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要使巖溶地區的生態狀況顯著改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特別是石漠化土地基巖裸露度高,成土速度十分緩慢,立地條件差,而且需要治理的石漠化土地立地條件越來越差,治理成本越來越高。
盡管如此,石漠化驅動因素依然存在。石漠化地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國家扶貧重點縣227個,貧困人口超過5000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達217人,相當于全國人口密度的1.52倍,人口壓力大,極易產生對生態資源的破壞。
再者,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系統仍很脆弱。石漠化地區植被以灌木居多,大部分植被群落處于正向演替的初始階段,穩定性差,稍有外來破壞因素影響就極有可能逆轉,遭受破壞。
不得不說的是,石漠化地區的人為逆向干擾活動依然嚴重。目前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仍很突出,特別是毀林開墾、樵采薪材的現象還較嚴重,陡坡耕種、過度放牧等現象還大量存在,給建設成果鞏固帶來沉重壓力。
頑疾2
水土流失
相關:水土保持
提到水土流失,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誰成想在長江流域水土流失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它是林草退化和石漠化的元兇。
除此之外,水流量日益下降也是目前長江流域最突出的問題之一。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人民最深刻的體會是自從長江三峽截流之后,每年的豐水期幾乎看不到洪水,即使有一次,那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夜之間就沒了蹤影。
而且枯水期提前延后的現象日益嚴重,導致長江中下游的主要支流如湘江、贛江幾乎是年年到了冬天無水可用,特別是許多中小支流年年斷流,有些中小支流幾乎難得見到水,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不僅如此,長江干流的水也在日益減少,如此下去,長江成為季節河不是沒有可能,現在,長江水運主要集中于長江干流,長江支流的水運一年比一年少。
水土流失導致的另一大惡果是一年比一年嚴重的地質災難。泥石流、塌陷、山體滑坡等極度地質災難在過去很少發生,現在,這類極端的地質災難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日益嚴重。礦產資源的惡性開采,使地表水的水質變壞和干旱日益加劇,人們不得不不斷開采地下水。
同時大量的水電、道路、城市等開發,嚴重破壞了地質結構。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天坑事件則是地質災難的極端表現,電影《地陷危機》中的場景或將在長江流域成為現實。
中國天坑分布圖
頑疾3
河湖濕地退化
相關: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退耕還林還草、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
長江流域有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群。這些美麗的湖泊,容納百川,調節洪峰,與長江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過去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湖泊集中的地區,到處都可見湖泊,所謂的五湖都集中在長江流域,尤其是湖南、湖北等省曾經是湖泊最集中的地區。但是現在,水土流失和圍湖造田使這些湖泊的壽命劇減,以“水鄉澤國”而聞名的長江流域居然也有大型湖泊行將消失的可能。
有著千湖之省的湖北,在20世紀50年代,面積超過0.5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066個,總面積達8300平方千米。但是目前僅存309個,總面積縮小到2656平方千米。現在,我們去看看湖南、湖北,不但很少能夠看到湖泊,洞庭湖、鄱陽湖也在日益縮小,尤其是洞庭湖早已沒有湖泊的影子,完全成為了幾條河流的匯集地,特別是冬季,行船都不行。
如此下去,洞庭湖、鄱陽湖將會成為歷史地名,步羅布泊后塵只是時間問題,而且現在許多湖泊已不與長江相連了,成為了內陸湖,隨時有消失的可能。而在整個長江中下游,在20世紀50年代湖泊面積還有22000多平方千米,到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千米,減少了45.5%。曾經星羅棋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紛紛失去了它們那迷人的光澤。
據調查統計,僅洞庭湖、鄱陽湖、江漢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由于圍墾和淤塞而喪失的淡水儲量就達350億立方米以上,超過了兩座擬建的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值得一提的是,長江中下游的許多湖泊已不再和長江相通連。
湖泊生態環境的退化主要是由于湖泊的利用不遵守水體的環境容量,致使功能降低,水生資源衰退。如,洪湖的掠奪性開發,造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劣,水生植物總量銳減,魚類資源衰退,水禽資源銳減。20世紀80年代以前,洪湖水生植被覆蓋率高達98%,水生植物總量157萬噸。
水產專家預算,洪湖最佳圈養水面為0.l~0.13萬公頃,極限圈養面積不超過0.17萬公頃,這樣才能保持湖泊生態平衡。而目前洪湖圈養水面已超過0.17萬公頃,還有近0.67萬公頃精養魚池都需在湖中絞草,洪湖水生植物利用量已大大超過了極限。洪湖現有水生植被覆蓋率下降了l/3,深水植物生物量減少了近80萬噸。
除此之外,長江流域湖泊生態環境的衰退也是觸目驚心的。湖泊生態環境的退化主要是由于湖泊的利用不遵守水體的環境容量,致使功能降低,水生資源衰退。如,洪湖的掠奪性開發,造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劣,水生植物總量銳減,魚類資源衰退,水禽資源銳減。
20世紀80年代以前,洪湖水生植被覆蓋率高達98%,水生植物總量157萬噸。水產專家預算,洪湖最佳圈養水面為0.l~0.13萬公頃,極限圈養面積不超過0.17萬公頃,這樣才能保持湖泊生態平衡。而目前洪湖圈養水面已超過0.17萬公頃,還有近0.67萬公頃精養魚池都需在湖中絞草,洪湖水生植物利用量已大大超過了極限。洪湖現有水生植被覆蓋率下降了l/3,深水植物生物量減少了近80萬噸。
濕地號稱“地球之肺”,它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藥用植物)和旅游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濕地還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
然而由于城市的擴張、農田的擴張,工業的擴張,長江流域曾經有無數的灘涂、濕地現在幾乎沒有了蹤影,通過退耕還林、還湖,雖然再度出現了一些灘涂、濕地,但都只具有象征意義,而且也根本不是想象的灘涂、濕地,而是公園化,只有其名,沒有其實。
耕地。過去,由于夏季有明顯的洪水,而且一年有幾次,這樣,既凈化了河水,而帶來了大量的有機淤泥,等于是將長江流域的土質進行天然的耕耘,而且土質營養豐富,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有利。現在,由于幾乎沒有上游水下來,再加上氣候日益惡化,特別是耕地化肥、農藥使用過度,土質荒漠化日益嚴重,而且由于海水倒灌日益嚴重,鹽堿化一年比一年加重,長久下去,中國最主要的幾個商品糧基地如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等幾個集中的地區將不適合耕種。
其他問題
污染嚴重
關于長江的污染問題,僅舉幾個數字就可以說明一切。
據統計,我國長江沿岸約有40余萬家化工企業,此外還分布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上海、南京、儀征等石油化工基地。大量的石油和化學工業生產力因航運便利,都集聚在長江沿岸,可以說,長江流域一些江段岸線基本被化工項目所占領。
長江沿線城市人口密集,規模以上的排污口有6000多個。眾多工業、生活廢水往往直接排入長江。近年來的調查表明,長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邊污染帶,其中包括300余種有毒污染物。2012年水利部水資源公告數據,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85億噸,其中近400億噸排入長江——差不多相當于一條黃河那么多的污水排進了長江。
嚴重的污染必然導致長江水質的嚴重惡化。生活在長江流域的人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大約在30年前,不要說河水,就是溝渠里的水就可以直接飲用,現在,我們生活在號稱是中國水窩子的長江邊,卻沒有水喝,原因是河水水質日益惡化,污染日益嚴重,多種重金屬如汞、鉻、鎘等超標日益嚴重,許多河水已到了無法飲用的程度,三類水以下的水質面積日益增多,各種怪病日益增多,根本原因是長江流域不達標的污染企業越來越多。
而且長江流域水電開發現象日益嚴重,現在的長江已不能用波濤洶涌來形容,只能用一潭死水來形容,因為水電站的開發,已經將萬里長江隔斷成一個個水潭,河水無法循環,各種重金屬當然就沉淀下來,久而久之,水質自然惡化,污染也就日益加重,為什么河水、湖水藍藻、綠藻類現象一年比一年嚴重,根本原因就是水質惡化、污染嚴重的結果。
據統計,目前長江全流域水質符合Ⅰ、Ⅱ類標準的為45%,符合Ⅲ類標準的為31%,屬于Ⅳ、Ⅴ類標準的已污染的為24%。著名的三大湖泊中,洞庭湖的整體水質基本良好,但局部污染比較嚴重;鄱陽湖的有機物污染,近幾年比1975年增了2倍;太湖局部水域的有機物、酚和油類的最大值都超過地面水質標準。太湖、巢湖、滇池已被國家列為三個污染最嚴重的淡水湖泊,并限期整治。
盡管實施長江流域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保護長江環境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中,應充分保護生態建設得力省市的利益和積極性。
眾所周知,生態建設是一種具有明顯正外溢性的公共產品,一個地區的生態治理,成本由自身擔負,正效益卻可以外溢到其他地區,地方政府在進行投入和收益、權利和義務的比照時,外溢到其他地區的環保效益難以計算在內,而自身又因環保損失了GDP,這必然會減弱地方環保的積極性。
這種環保投入換不回環保收益的現狀,亟需公平的生態補償機制彌補,比如在督促長江上游省市承擔起更多的環保責任的同時,要求中下游受益省市要對此進行補償和援助。長江經濟帶要建立在環保帶之上,而環保的成功,最終取決于“環保者不吃虧”局面的實現。
總書記要對長江經濟帶動真格了
時間:2016-01-09
來源: 瞭望智庫
作者:吳仲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