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隨著“一帶一路”機遇及國家政策的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成為新的潮流,環保行業同樣火熱。據E20環境平臺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初至2016年3月,行業關注的大手筆海外并購交易已經有20多筆。與其他行業相比,環保產業尚顯弱小,在這場洪流中能否順利出海?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專訪了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趙笠鈞。
不只是到海外做項目
如今環保市場,不乏企業拿下海外訂單,這是不是真正的走出去?趙笠鈞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站在一個全球的角度來看,這個只能說是在海外做項目,但他還不是真正的跨國化。”他認為,在國外建立了辦公室,建立了團隊,這樣的協同才可以稱為跨國化。
“走出去不只是一個項目的輸贏得失,一定要放眼全局做出布局,首先我們需要跨文化的多元化的人才,但總不能把所有人都請到中國來”,于是博天開始準備將辦公室搬出國門,建立海外研發中心。“以色列創新的濃度,美國創新的高度,日本人做事的深度,德國人做事的精度,這些國家都有不一樣的特征,我們要將這些優勢基因吸引過來”。
講到這里,趙笠鈞介紹,2014年博天投資丹麥正滲透技術,也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他認為,中國環保企業真正走出去,不能只看哪個地方有項目機會,而應該站在全球視野上,看看我們的并購是否與全球化的戰略相協同,對自身在垂直線上的成本協同、競爭力的提升有沒有幫助。“走出去,是一盤大棋,我們可能要更宏觀地看待走出去的戰略,這是我的理解。”
需要被教育的市場
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面臨不同的市場環境。趙笠鈞傾向于以更開放的心態和胸懷來看待這些事:“即使是在國際上一些欠發達地區,業主做項目都會請世界頂級咨詢公司做方案,使用國際通行標準,或者直接采用世行標準,對國內市場也有借鑒意義。”
同時,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時也面臨被誤解和不受信任的問題。“國際社會普遍覺得我們好像是落后的,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還是不夠,從環保的例子來看,中國今天有全球最大的環境市場,也有全球最復雜的環境問題,同樣催生了很多掌握了環境問題解決方案和核心技術的企業。”這些方面,趙笠鈞希望國際市場對中國有客觀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需要和國外的客戶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趙笠鈞提到他在中阿環保合作論壇上遇到的情況,一些來自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環境負責人普遍傾向于找歐美發達國家的企業解決環境問題。趙笠鈞向他們解釋:“你們現在的問題恰恰是過去的十年、二十年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們有解決的經驗。而很多問題歐美國家已經幾十年沒有面對過,有經驗的工程師可能已經不在一線,相比而言,中國的企業可能更合適。”
比較優勢創造1+1=11
當海外并購成為風潮,國外企業是否會在技術上有所保留,知識產權如何保護?趙笠鈞認為,對于知識產權的充分尊重和恰當保護,有利于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但過度的保護卻可能不利于創新。
一家以色列公司曾經找到博天,希望合資建廠,但十分擔心其技術被偷學。“我跟他講,你要考慮把它保護住重要,還是尋找合作伙伴共同分享、共同提升更重要?”所以趙笠鈞一直強調,合作一定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和足夠信任的基礎上,尋找比較優勢,尋求共贏。
在他看來,中外企業通過收并購的形式合作,雙方要以更開放的心態,充分挖掘彼此身上的比較優勢,在正確的方向上敢于嘗試,才有可能創造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并購本身就很有挑戰,更重要的問題是1加1等于2這個意義不大,甚至可能你搞不好1+1小于2了,并購真正的目的應該是1+1>2,甚至達到1+1=11這樣的效果。但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目前中國的環保產業還需要更多的能力建設”,趙笠鈞理性地分析了目前的現實。
博天與丹麥公司的合作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相互找到了比較優勢。博天希望請到全球最好的科研人員,將研發基地設在丹麥,“我一直覺得創新這個事情,環境要好,生活壓力要低,人們對生活要充滿了無限的熱愛,這樣才有創新的氛圍,像丹麥這些國家,人們的生活是非常悠閑的,生活壓力沒那么大,在那里搞創新很合適。”中國的優勢,在于這里有最大的環境市場,并且有更強的市場執行力。
博天的此番海外合作進展比較順利,最近剛剛在密云建成了新的生產線,這個建設速度讓丹麥公司贊不絕口。
“走出去,就會帶來更大的價值協同,也讓世界更了解中國,更好地攜手創造未來。”趙笠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