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行業寒冬中,設計院轉型及設計師個人發展建議
此文為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的《A+》雜志執行主編姜海納對《建筑時報設計》專刊主編李武英的專訪。
姜海納: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建筑設計行業有點躁動,一方面是業務下降明顯,各企業裁員減薪準備過冬,另一方面各種新思想新嘗試異彩紛呈,非常活躍,同時大家對未來有些霧里看花。您研究行業這么多年,信息也比較靈通,可否給我們指點迷津、答疑解惑?
李武英:不敢胡亂指點江山,不過你的感覺真的很敏銳,這也是我的感覺,我們可以共同探討。
姜海納:行業真的進入冬天了嗎?什么時候會轉好?
李武英:從近期企業所普遍反映的去年下半年新簽合同額普降20%~60%的斷崖式下跌,較以往確實可以稱之為進入“冬天”,而且有說法這還只是“初冬”。“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春天一定會到來,但春天已然不同于以往。因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像2008年危機半年之后即反彈的行情基本不會重演。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當時推出的“4萬億元”救市被評價為“飲鴆止渴”,錯過了轉型的良機。本屆政府當然不能重蹈覆轍,因此咬著牙也要力促經濟轉型。當然投資拉動也還是要的,因此可以看到持續的報道,國家發改委一天批多少億元的項目,某省同時開工幾十個重大項目等,除“鐵公基”之外,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都是措施。但對于與建筑設計行業最密切相關的房地產行業來說,主要還是通過購房政策的調節來拉動,比如降低交易稅、取消限購、異地貸款,最近又在提以個稅抵房貸等,但大多數城市由于前幾年的超量建設,去庫存壓力較大,難以迅速復蘇。
商品住宅地產市場下行,而商業、旅游、養老、文教等本身的市場原本就有限,而且這些年也透支了需求,難以支持設計院專業化規模發展。所以從市場環境來講,設計院必須做好過冬的準備。
姜海納:怎么準備?
李武英:那就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啦。還有人說,冬天最好的辦法就是“貓冬”,不過是有條件的,第一是你儲備好了“貓冬”的糧食,第二是春天到了的時候,你能迅速恢復狀態精神百倍地大干快上。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也是一種策略。不過更多的人不會安于“貓”著,所以轉行、跨界、互聯網+、資本+,都是眼下各種舉措洶涌各謀出路的表現。
姜海納:那我們來一一分析這些招術。先說互聯網吧,它會對設計行業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嗎?
李武英:各行各業都在尋找與互聯網的接口,設計行業也一樣。但是會不會像淘寶顛覆門店,嘀嘀顛覆出租車行業一樣?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因為所謂的互聯網+,只是把互聯網作為一個渠道和平臺,產業互聯網在性質上有根本的不同,所以還在摸索中。不過互聯網大佬們認為產業服務互聯網化將是未來的風口,所以對此給予了高度的熱情和關注。建筑設計+互聯網,不少機構或個人也在嘗試,有些已初具雛形,比如八戒工程網,有好些正在創建中,算上APP、微信平臺不下幾十上百個,但是現在還難言其未來。
以八戒工程網為例,借由“二師兄”的威風,它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就搶占了行業互聯網的先發權,受到業內資本追捧。但是由于設計服務非簡單的交易行為,加上行業管理的門檻和禁區短期內難以突破,發展的路徑還很不清晰。這里還有知識產權的問題,服務模式、市場容量,最關鍵目前B2B的限制,不可能像淘寶這樣的B2C具有顛覆性,這就是設計業互聯網化的一個“檻”。但是會對行業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小公司和設計師個人,可以通過網上開店宣傳自己承接業務,線上交流溝通線下交易O2O,設計院作為代理、中介的優勢就會大為下降,就為行業大洗牌辟出了空間。
姜海納:那么資本呢?
李武英:很多企業在謀求與資本市場對接,股災后本次IPO重啟會迎來新一波設計上市公司,山鼎、蘇州市院、筑博等。而更多的設計企業會在新三板掛牌。新三板擴容以來,為設計企業開啟了與資本直接對接的便利之門,陸道、天友、鴻圖、華源、中景、寶信、霍普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早鳥”掛牌,蘇交科、中衡(蘇州工業園區院)、中設(蘇交規院)等成功登錄主板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未來上市可能實行注冊制,那資本市場無疑會成為很多設計企業新一輪發展的突破口。如果說轉型,從人本到資本,從以人為核心到以資本為動力,從宏觀經濟景氣下的被動紅利分享到主動謀求突圍,這種轉變是比較徹底的,應該算是對行業的一種顛覆。
一些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尋求利益的最大化,通過合縱連橫,購并重組等會重構行業格局,一些企業融資之后走出一條設計產品化、設計資本化為特征的新型業務,全產業鏈介入,從定位、策劃到后期招商運營等充分發揮資本的力量從而從一個純粹的設計公司轉型全產業鏈服務公司。擴大了服務范圍,打開了業務市場。
一部分企業打造全產業鏈向EPC工程總承包業務方向發展,雖然大多數企業總承包僅有不超過5%的利潤率,而設計的利潤率正常基本在30%左右。因為做總包可以從幾百萬的業務放大到幾個億的業務,量能不一樣,就像中元國際總裁丁健說,幾百萬的資金和幾億的資金從手里過,產生的附加值是不一樣的。而資本市場加互聯網給了企業全新的估值理念,一個企業的價值不僅僅從贏利水平來衡量,看那些創業類的節目,一個想法還在腦子里,投資人就可以給出上億的估值。互聯網首創的免費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牛來買單”,讓“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公司才是好公司”,這些都是以體量為基礎的,也許未來在設計行業也會有變種?
姜海納:那么設計院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李武英:關于設計院,最近聽到不少老總“驚人”之語,而且不只一位,說老早就想把設計院干掉。這些行業里的知名大公司的老板們尋求自我顛覆,做設計院的掘墓人,欲意何為?
政府行政放權目的在于把話語權交給市場,企業在法律框架內而不是行政許可內想做什么都可以。在建設體系內,將來設計、施工、管理、開發等企業的界限會被打開,最著名的例子是遠大。一個做空調的企業,在建筑工業化領域從開發到設計、建造、施工全產業鏈涉入,而且遠遠走在了“內行”的前面。有種說法是“資源不是看你擁有什么,而是你能鏈接什么”,“以互聯網思維,做平臺型公司”成為很多大企業的目標。這里的互聯網思維包括跨界、去介(中介)、眾籌、共生、分享、鏈接等,把這些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中,改造企業的結構,重新架構企業和行業生態。事業合伙人、設計董事制等都是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在這方面民營設計企業反應靈敏,思維超前,比如三益中國、華匯集團、華東城建、廈門合立道等都有實際的動作。“亂世出梟雄”,當下正是適合各種思潮萌芽的土壤和氣候,走在前面的都將是行業領袖。
所以,未來,大公司玩平臺,玩整合,小公司做精做專,做強看家本領。做平臺那就要看有沒有實力吸引人才與你“合伙”,所以很多企業忙著上市找錢目的也在于建航母平臺。
姜海納:那設計師個人呢?
李武英:個體體量小,掉頭容易,所以選擇最多。多年來,設計師吐槽“睡得比雞晚,起得比雞早”,“干得比牛馬苦,掙得比乞丐少”,“甲方虐我千萬遍,我視甲方如初戀”等等,有朝一日發現可以睡到日上三竿還沒甲方來叫早,卻一下子慌了神。于是從來不乏創意的設計師們開始發掘自我價值,各種跨界,甚至有建筑師開店賣肉夾饃。
設計師個人可以選擇在某個設計院作“事業合伙人”,也可以選擇到互聯網開個人“淘寶店”,那些要跨界的不妨多做些嘗試,前幾年的積累應該可以支持設計師嘗試另一種全新的生活,不妨迎合“萬眾創業”的號召,給自己一個機會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對于更多的設計人員來講,也像一篇微文所講“設計師你跨個P界,除了畫圖,你還會干啥?”其實,管它“資本+”,還是“互聯網+”,那+號后面都是設計。利用現在的輕松一刻總結過去的經驗,提升理論水平,樹立個人品牌,廣泛參與各類活動亮相,曝光,發聲,充電,打開腦洞和視野,在即將到來的個人執業時代總會有機會。
姜海納:說到個人執業,那現在的資質和資格管理制度未來會怎么樣呢?
李武英:關于注冊資格,一方面建設管理部門提出要強化,另一方面國務院取消了注冊建筑師行政審批,考試也停了,新出臺的建筑業企業資質規定年檢不需要考查建造師人數,而正在征求意見的工程設計資質標準中有些專業減少了注冊人數要求,有些專業又回復用高工代替注冊等。同時住建部的五方責任主體、注冊建筑師負責制等也在加強注冊人員的責權利。這種種看似相互矛盾的做法讓大家疑惑注冊制的未來究竟是要怎樣?
說起來話長,聽上去復雜,其實簡單點來理解就是,國務院要簡政放權,但如何放,放給誰,政府放權誰來管?又用什么方式管,這些都還在過程中,有相當的不確定性以及各方利益的博弈。住建部認為注冊制應該是未來的方向,所以提出淡化資質,強化資格,項目負責人要由注冊人員來做、注冊建筑師負責制、認可人士制度等都是表現,也是在為最終取消企業資質管理做鋪墊。只是這過程有多長,5年?10年?現在還難說。如果個人執業各方面政策完善配套實施了,那取消企業資質自然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大家還關心的是注冊行政權力下放,由誰來管?目前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會換湯不換藥,據說到今年一注考試一定會進行。短期內學會、協會并未有機會與國際接軌接手注冊管理的相關事宜,目前培訓、考務等協會各方面的參與實質上也只有替注冊中心收費。而現在協會、學會等與政府脫鉤的改革剛開始,從原來“一業一會”的壟斷性質,有公務人員兼職作為“二政府”才擁有的地位,脫鉤之后如何發展,如何發揮作用,要更長的時間才會見端倪。
而廣大設計人員關心的其實是注冊證書還值不值錢。只要企業資質管理還存在,并且還與注冊人員掛鉤,那掛靠市場就會存在,只是管理會越來越嚴格,人證分離的現象會難以為繼。而隨著各地管理信息化平臺的聯網和執業資格責任的加強,掛靠的難度和風險會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更困難了,也許掛證的價格會更走高?猜測而已,別當真。
姜海納:近期行業還有哪些方面的改革舉措?
李武英:住建部2014年7月出臺的《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的一些變革舉措其實都有在推進。前面提到的資質、資格等市場準入方面的變化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工程設計新資質標準征求意見一年多也未見出臺,已出臺的建筑業企業資質就不斷發配套的文件修正和解釋,可見管理部門的態度很謹慎。建筑設計與文化創意產業也有很多的切合之處,國家鼓勵創業發展,號召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促發了合種“眾創平臺”、“分享空間”、“孵化園區”等大力支持創意型公司發展,放開以建筑設計方案為主的企業資制、降低設計事務所資質要求等的呼聲很高,也有開始局部試點。
而設計招投標管理辦法也在修訂完善中。關于設計招投標一直都是關注的話題,方案與設計機構如何招,先方案后機構還是先機構后方案一直都有不同的說法。還正式提出過“概念招標”,摒棄方案比選,據住建部領導講話里說最新一輪的修訂中將增加設計單位招標方式,根據公司業務的經驗和人員、項目情況、概念方案直接招設計機構。這樣做會引導設計單位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單位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但可能會對那些方案型公司是一種災難,因為招設計機構一定會附加有資質級別的要求,方案創意公司將沒機會參與。是否可以聯合投標?要看最終出臺的方案怎么規定。而《若干意見》中提出非國有投資項目建設方可以自主決定要否招投標,是否請監理等,也有不少先行先試的例子,這些對行業變革都具有相當的推動力。
去年初住建部市場司提出“注冊建筑師負責制”,近期上海要在自貿區開始試點,但還未有具體文件。從原來實行企業資質管理到個人責任,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制度設計,很難在一個局部推行。也許可以從強化注冊人員的責任和權力入手逐漸過渡。
此外,習近平在去年的文藝座談會上提出“奇奇怪怪建筑”的后續遲遲未見具體的行動反饋,雖然從國家層面到住建部花了很多時間作調研,征詢了很多人的意見,可見這意見很難統一。什么是“奇奇怪怪建筑”,傳統與現代的位置和份量應該如何劃分,開放市場應該把握什么樣的度,見仁見智。傳說中將召開的城市設計會議最終變成了年底的城市工作會議,從更宏觀的角度談城市問題,遠超出了城市規劃以及城市設計或建筑設計等具體工作的范疇。可見在中央高層,這些已不成為原則性的問題。
姜海納:今天談了這么多方方面面,信息量太大,要慢慢消化。不過聽上去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悲觀。
李武英:改用狄更斯的名言,這不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許還是一個更好的時代。就像眼下這個數九寒天里,到處都是各種春天的跡象,所以“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吧。
“這不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許還是一個更好的時代。”與眾多工程設計師們一起共勉。
(來源:機器貓的建筑水暖電,原文有刪節,轉自:“流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