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雨洪澇頻現中,思考“海綿城市”建設的痛點
近日,南方地區連續遭遇強降雨侵襲,多地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中央氣象臺也多次發布暴雨橙色預警。此外,隨著我國多地“看海”模式的開啟,“海綿城市”也成了一個熱點話題。
6月30日至7月3日,湖北中東部、安徽中南部、江蘇中南部以及湖南北部、江西北部、貴州東南部等地已出現100~300毫米強降雨,其中,湖北東部、安徽中部沿江地區局部超過400毫米。上述部分地區未來兩天仍將有強降雨,需關注持續強降雨導致的洪澇、滑坡等災害。
據湖北省氣象局通報,湖北廣水、麻城、英山、黃梅、房縣5縣市日降水量均突破6月歷史最大記錄,且麻城、大悟、紅安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紅安、黃梅、麻城、大悟、蘄春、英山、羅田、廣水、建始等地日降雨量均為百年一遇。目前,湖北省氣象局將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由Ⅲ級提升為Ⅱ級,這也是該省氣象部門五年來首次啟動Ⅱ級響應。
湖北省民政廳通報顯示,截至7月2日12時,本輪降雨已致湖北17個市(州、直管市、林區)63個縣市區的431.83萬人受災,死亡16人失蹤6人,湖北省減災委、省民政廳將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等級由Ⅲ級提升為Ⅱ級。而入梅以來強降雨過程,已累計造成湖北省81個縣市區的952.78萬人次受災,死亡35人失蹤16人,緊急轉移安置和需生活救助48.08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78.61億元。
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及,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建設“海綿城市”已經成了我國城市發展的一個戰略方向。而在暴雨洪澇頻現的情況下,那些易澇區也宜摁下“海綿城市”建設的快進鍵。
“海綿城市”旨在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這也契合城市防澇之需——城市治澇,無非是三個層面:
一是在城市規劃上辟出更多濕地用于蓄洪、滯洪;
二是擴建、疏浚城市排水系統,提高排澇防災標準;
三是加強應急能力建設,通過泵站抽排等應急手段,盡可能減少嚴重漬水的形成。
一位建筑工程師表示,雖然“海綿城市”現在比較受關注,不過真正實施需要一些創新:機制方面,城市規劃角度和各項規劃、多規融合是需要平衡的,而大規劃和專項規劃之間的融合,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智慧手段。建設過程中,關注怎么進行有效的溝通和有效的集成也是需要建設管理部門的創新;后期運行管理,更需要創新;怎么使地理信息、信息技術真正地達到效果更是需要創新。
有專家表示,立足于城市的發展,”海綿城市”建設下一步需要探討四點:
第一,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新的概念,學界不了解,工程界雷聲大雨點小,開發商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去宣傳;
第二,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城市的做法是什么,目前沒有成功的案例。
第三,對海綿城市來說,面臨很大的挑戰,例如利用植物進行節水、凈化的操作。
第四,政策上,需要考慮每個地方現實條件來實施對應的海綿城市方式。
“海綿城市”要與“智慧城市”相結合
城市規劃人士認為,“海綿城市”是城市建設的一個方面,可將其與“智慧城市”建設進行有機結合。而二者的結合可以從三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將現有的土壤、水文、植被等基礎數據整合到一個系統之中;第二個階段,對整合數據進行分析,包括徑流分析、水文分析、防洪排澇的分析;第三階段是,管理運營階段,實現精細化管理,包括實時數據采集、監測風險預告等,以便于后期運營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