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創立于1920年,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是一所以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重點大學,是中國九校聯盟(C9)成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學之一。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秉承“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以樸實嚴謹的學風培養出了黨領導人、30余位共和國將軍、數十位院士、百余名大學校長和一批又一批航天精英、著名企業家等各領域的杰出領軍人才。
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大學和學科排名中,哈工大的總體實力位列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中國第7名、全球前200名,工程學位列《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S.NEWS)全球第7名、進入ESI全球排名前萬分之一,成為國內擁有ESI全球前萬分之一學科的3所高校之一。
多年來,哈工大始終保持航天特色,堅持自主創新,不斷主動承接國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項目,科研實力始終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學校先后成功抓總研制并發射“試驗一號”“試驗三號”“快舟一號”“快舟二號”“紫丁香二號”衛星,創下了國內高校研發小衛星五戰五捷的紀錄。先進微小衛星平臺技術研究、空間機械臂技術、星地激光鏈路試驗、快舟星箭一體化技術、神光III激光裝置中的靶場光電及控制系統等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星地激光鏈路系統技術”分獲2006年度、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多項技術成果為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載人深潛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神舟”號系列飛船研制過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艙焊接變形矯形技術、三軸仿真實驗轉臺、航天員訓練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航天員出艙用反光鏡體等多項技術難關。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號系列飛船交會對接任務中,學校提供了20多項技術支撐。為此,哈工大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是全國唯一的高校單位。2012年,哈工大榮獲“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成功紀念獎牌”。2013年,學校牽頭組建的“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為“2011計劃”首批啟動的14個中心之一。2014年,我校被國家發改委正式確認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設施”牽頭建設單位。
哈工大(深圳)以全日制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為主、非全日制教育為輔,是哈工大“一校三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力量,是深圳市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成員和建設一流創新城市的生力軍。
哈工大(深圳)傳承哈工大傳統、發揚深圳精神,充分發揮哈工大的品牌優勢、辦學資源優勢和深圳市的區位優勢、創新優勢,在與哈工大校本部統一規格、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的前提下,實現統一質量、統一品牌。哈工大(深圳)的畢業生將獲頒與哈工大校本部畢業生完全相同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2001年 | 5月 |
深圳市政府與哈工大簽訂市校合作辦學協議,建設“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
---|---|---|
2002年 | 2月 |
教育部批準設立“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一起進駐深圳大學城。
|
2014年 | 5月 |
教育部批準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籌備舉辦本科教育。深圳市政府與哈工大簽署新的合作辦學協議,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基礎上,籌備共建本碩博教育體系完備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
2015年 | 9月 |
哈工大(深圳)籌建辦公室及臨時黨委相繼設立,哈工大(深圳)籌建工作全面、快速推進。
|
2016年 |
哈工大(深圳)依托哈工大校本部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
|
2018年 |
哈工大(深圳)將以獨立招生代碼招收本科生。
|
目前,哈工大(深圳)共有全職教師250余人、兼職教師150余人、在站博士后150余人、全日制在校碩士和博士生3000余人,設有9個學院、22個國家一級學科及31個研究中心、39個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南山區創新機構。 到2023年,哈工大(深圳)教師將達到900人,在校生將達到10000人,其中本科生5500人、碩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人,來華留學生1000人。
哈工大(深圳)組建了一支“大師引領、骨干支撐、后備發展、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包括劉永坦、杜善義、周玉、歐進萍、方濱興、魏奉思、任南琪、韓杰才等10余位兩院院士和“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及“長江學者”22人。200余位全職教師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90%為國家及深圳市政府認定的各級高層次人才。非全職教師隊伍由雙基地教授、特聘教授、兼職教授及訪問教授構成,包括了來自哈工大校本部和世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150余位高水平專家、學者。
“厚基礎、強實踐、嚴過程、求創新”,校區秉承哈工大成熟、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依托校區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憑借深圳大學城學科融合、資源共享的有利條件,為國家不斷輸送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截至目前,校區已累計培養了15屆8000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生主要在珠三角、京津滬等地區就業,留深率超過60%,其中60%以上的畢業生就職于華為、騰訊、百度、新浪、阿里巴巴、IBM、深圳證券交易所等高新技術企業,20%以上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10%選擇繼續深造及出國工作。《光明日報》曾以“8個企業搶一個畢業生”為題首版報道哈工大(深圳)畢業生供不應求的現象。
哈工大(深圳)致力于推動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截止2016年底,科研經費累計超過11億,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400項,申請國家專利989項,其中授權專利436項,各級科技獎項92項。近5年來,獲得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經費約6.7億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約7500萬元;累計承擔國家863專項、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高水平任務60余項。哈工大(深圳)已經與深圳800余家企業開展了實質性合作,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近1300個,項目經費超過3億元。與微軟、騰訊、施耐德、中興等知名公司共建近30個校企聯合實驗室,授牌西門子、華為、大族激光、美的等近60家企業為校企合作產學研基地。
校區已與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將通過聯合培養、交流交換、訪問聯誼等多種形式不斷加大選派優秀學生出國留學力度。同時還聘請了境外一流大學、知名科研機構和著名企業的教授、專家學者、企業家來校區講授短期課程、舉辦講座或專題報告,為學生提升和開闊國際化視野。為了營造校園多元文化與國際化氛圍,促進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校區面向全球招收留學生,培養類型涵蓋了本科、碩士和博士全日制學位培養體系。
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到2020年,哈工大將努力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規格的百年強校”,哈工大(深圳)將肩負新的歷史使命“重規格,強優勢,打造與世界一流大學水平相匹配的特色校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國際化,堅守哈工大人才培養規格與特色,吸收世界一流大學先進經驗,大力引進國際高端人才,深度融入深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進程,為探索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徑貢獻力量。
- 周玉(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 甄良(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助理)
- 姚英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
- 范坤(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
- 李昕(深圳市政府辦公廳)
- 王庭珠(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 溫煥強(深圳市財政委機關黨委書記)
- 薛峰(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副主任)
- 劉友先(深圳市建筑工務署副巡視員)
- 吳惠瓊(深圳大學城管理辦主任)
- 沈毅(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
- 張敏(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 劉紅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
- 韓喜雙(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
- 周超英(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
- 張素梅(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 孫秀冬(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 邵麗旻(深圳市監察局政風政令監督室調研員)
- 唐杰(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
- 張敏(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 姚英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
- 甄良(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助理、哈工大(深圳)籌建辦常務副主任)
- 劉紅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
- 韓喜雙(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