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標改造:趨勢與爭鳴
近幾年,污水處理提標改造,已經成了很多地方的共識。E20 研究院綜合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的變化過程認為,無論從歷史、現狀抑或未來看,提標改造的確是市場趨勢,同時關于提標改造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本文從歷史和現狀的角度對其做了詳細梳理。到底該如何認識提標改造?如何進行提標改造?
來源:中國水網 ;news.hexun.com
作者:谷林、井媛媛
2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底,長江流域水質優良的國控斷面比達到85%以上,劣V類比低于2%。實際上在此之外,去年,全國包含廣東、上海、山西、海南等很多地市都先后發布了各自的污水廠提標改造目標。而從整個污水處理市場來看,近幾年,污水處理提標改造,已經成了很多地方的共識。
環境容量嚴重超載
回顧歷史,針對水環境治理的形勢和需求,我國城鎮污水排放標準經歷了從綜合排放標準到行業排放標準,從國家標準到地方標準的快速發展過程,總體上,污染物控制指標遞增、要求不斷嚴格。
據E20研究院研究報告顯示,如以《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為基礎,20年來,我國先后經歷了四次提標改造。
2002年,當時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發布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成為首個污水廠污染排放管理行業標準,算是對GB8978-88版和GB8978-96版的《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第一次提標。
第二次為2006年國家環?偩謱ζ涞男薷,明確了城鎮污水廠出水排入國家和省確定的重點流域、湖泊、水庫等封閉、半封閉水域時,執行一級A標準。第三次是《全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中要求:到2015年,重點流域內城鎮污水處理廠確保達到一級B排放標準,以后我國多數污水處理廠均達到一級B以上排放標準;第四次是“水十條”中要求,敏感區域(重點湖泊、重點水庫、近岸海域匯水區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于2017年前全面達到一級B或一級A,到全面提高到一級B,再全面提升至一級A的過程。
雖然經歷了四次提標改造,但業內對標準提升的追求似乎從未停止。2015年國家環保部發布修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的征求意見稿,其中“特別排放限值”中的某些控制項目已經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
這場要求逐步提高的歷程,以標準帶動,也促使了我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迎來快速發展,污水處理廠也成為十多年間我國污染總量減排的主力軍。
但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污染物排放也一直在持續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10-2015年:全國COD每年排放總量為2172萬噸、氨氮每年排放總量為246萬噸。
2017年,《中國工程科學》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王金南等作者的聯合論文《環境承載力約束下的國家產業發展布局戰略研究》。文章顯示:我國主要水污染物環境容量已嚴重超載,全國的COD和氨氮的超載率分別為210%和330%,其中,海河流域超載最為嚴重,COD和氨氮的超載率分別為1910%和3070%;其次是淮河流域,COD和氨氮的超載率分別為1120%和1800%。此外,西南諸河流域,COD和氨氮的超載率分別為200%和230%。京津冀地區 COD和氨氮的超載率分別為150% 和440%,其中優化開發區中的京津冀核心控制區、重點開發區中的冀中南及衡水控制區超載較為嚴重。西北五省(自治區)及內蒙古地區COD和氨氮的超載率分別為38%和87%,超載區域主要集中在黃河發展區等重點開發區。
環境容量只有這么大,如果不把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環境容量范圍內,“裝不下”的結果只能是環境繼續惡化。作為過去十幾年間污染減排的主力軍,通過污水廠集中提標改造實現污染減排總目標便成為各地政府成為一個必然選擇。
推薦閱讀
:污水提標改造、污泥處置迎來1200億市場,誰正站在風口?
新增投資額超1000億 污水處理凸顯四大發展趨勢
水務行業集中度不足30%,看3.0時代下的水務行業新格局
提標改造成趨勢
北京天津等一些特大城市,基于各自現實,早已率先執行了提升標準:
據E20研究院《中國水務市場行業分析報告》顯示,2012年,北京市地方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11/890-2012)對新(改、 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水污染物控制要求,排水進入II、III類水體的執行A標準,排入IV、V類水體的執行B標準,并且要求自2015年12月31日起,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執行B標準,據悉,B標準已達到了準地表IV水的標準,而A標準則幾乎達到了地表III類水的標準。
2015年,天津市地方標準《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DB12/599-2015)提高了天津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污染物控制要求,當設計規模≥10000m3/d時,執行A標準;設計規模<10000m3/d且≥1000m3/d時,執行B標準;設計規模<1000m3/d時,執行C標準。標準中的B標準嚴于國標中一級A標準,而A標準則已達到準地表IV類水標準。
2015年4月,國家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提出: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敏感區域(重點湖泊、重點水庫、近岸海域匯水區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建成區水體水質達不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的城市,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
而去年很多地方的提標改造行動,正是上述趨勢的集中延續:
去年3月,廣東省住建廳與環保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敏感區域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的通知,要求到2018年底,敏感區域、建成區水體水質達不到地表Ⅳ類標準的城市(縣城)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必須完成提標改造工作,其出水要達到一級A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較嚴值;另外全省新建、改建和擴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必須全面執行一級A標準及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較嚴值。據了解,2018年廣東敏感區域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涉及210座污水處理廠,改造規模達1372.20萬噸/日,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等十幾個城市。
6月,《太原市水污染防治2018年行動計劃》發布,太原市將實施工業企業廢水治理提標改造工程,同時設定了不同的提標改造的完成時間,最后一批改造項目須于2019年10月底前完成。
沈陽2018年共有9座污水處理廠開展提標升級改造工作,改造后可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海南則要求2018年底前要基本完成10座敏感區域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而上海也著手對市里超半數共28家污水廠進行提標改造。根據“十三五”環保規劃,對石洞口、竹園、白龍港等一批老廠進行提標升級,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并新建南翔、泰和、虹橋等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同步解決污泥、臭氣、噪聲等問題,改善污水廠及周邊環境。改造之后,這批污水處理廠將達到一級A以及以上水準。
備受關注的雄安新區也不例外:2018年9月,河北出臺大清河、子牙河、黑龍港及運東流域等三項水污染排放地方標準《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標準已于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其中提出,為改善白洋淀水生態環境,雄安新區全域污水排放標準將全面提標,由過去的一級A提高至Ⅲ類水質標準。
推薦閱讀
:張辰: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的全達標理念
王洪臣:污水處理提標改造是長期任務
鄭興燦: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建設之路
爭議沒有停止
雖然提標改造正蓬勃展開,但關于提標改造的爭議也一直存在。據了解,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學科多,相關部門多,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不合理都會給工程改造帶來影響和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直接關系到建設費用和運行費用的多少、處理效果的好壞、占地面積的大小、管理上的方便與否等關鍵問題。
2015年國家環保部發布《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的征求意見稿,計劃取消按污水去向分級控制的規定,所有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均執行一級A標準等,內容引發行業廣泛議論,標準修訂最終擱置。
不少專家認為,水環境的問題是多因素的關聯疊加,城市水環境治理既要進行污染物控源減排,又要進行水環境質量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當前水污染的主要源頭在工業企業,最主要原因不是標準太低,而是環保監管不力。
原環科院副院長夏青曾專門撰文認為,污水處理廠并不一定是進入受納水體的最后一道關口。即使不考慮受納水體混合區的作用,最后一道關口也不一定在污水處理廠。在污水出口和收納水體入水口中間的這段距離內,可用人工快滲和強化濕地等措施,讓污水廠出水水質達到收納水體的水質要求。
他介紹,因為現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中有指標最嚴的一級A標準,于是全國各地環保水務部門都把一級A作為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使用。一級A是回用水標準,沒有回用要求,就沒有必要要求污水處理廠達一級A。僅僅出于體現嚴格管理,減少污染物排放的良好用心,全國眾多的污水處理廠因為與環境質量脫節,盲目要求達一級A是耗費了很多能源和投資,忽視了污水處理綠色、低碳、循環方向。
對于提標改造的成本,根據一些行業專家測算:一個污水處理廠從一級B到一級A的追加投資,等于該處理廠原始投資成本的50%-70%。此外,直接運營成本可能會增加30%,如果加上投資的財務成本,運營成本估計要增加40%-50%。若以一座平均處理能力為4萬m3/d的污水處理廠為例,一級B污水處理廠基礎建設投資約為6000-8000萬元,其升至一級A的追加資本為3000-5600萬元。這無論對于地方政府還是企業來說,無疑都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因此,一些地方即使提標后,污水處理費沒有相應上漲,企業運營壓力大,穩定達標也難以持續。前述專家認為,投資很多錢,把原來的污水處理廠重新工程改造,成效可能不如運行優化或是源頭管控。在政府有限的財力現實下,最優先做的應該是保證按既有標準達標,而不是去執行更嚴格的標準。
中國膜企業的代表,碧水源(300070)董事長文劍平認為:我國當前的環保不管是管理、技術、市場、成效、效果,都與我國現在經濟發展的水平和人民的環境需求不相適應。當前我國的環保行業的水準、標準、技術相比我們的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后,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有經濟能力也需要相適應的環保技術標準來促進、實現環保產業發展和環境質量提升。
中國智水中心蔡睿智則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認為,提標改造的全面實施釋放了環保產業數十年來“低標準、低質量、低價格”的畸形生存狀態終結的信號,為環保產業走高質量和高附加值的中高端市場路線奠定了基礎。提標改造工作的深入開展,客觀上促進了污水處理新技術工藝和新處理設備的研發、應用和推廣,對我國水工業產業的技術升級,尤其是對國產涉水設備的制造工藝發展會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提標改造的“成本”是一個多角度的辯證命題。
對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管理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北京分院做的一項聯合論文《基于產污系數法測算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主要污染物削減效能提升潛力》,被認為是住建部門關于這件事情的“官方表態”(內容發表于《給水排水》2018年第7期,后被“水進展”公眾號摘編,引發廣泛關注)。文章認為:
單就COD、氨氮兩項指標而言,繼續進行提標改造到地表Ⅳ類,相對于改造所付出的工程代價,污染物削減效能提升的幅度將十分有限,從技術經濟角度已經不具備合理的投入產出效益;通過完善污水管網,理論上可將COD和氨氮的年削減能力分別是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到準Ⅳ類可新增削減能力的21.9倍和33.3倍,改造管網比單純將污水處理廠提標到準Ⅳ類更高效。
在水環境質量改善方面,簡單利用污水廠提標改造實現對水環境質量提升是“杯水車薪”,如果不能把污水產生、收集、處理、回用從全系統、全環節考慮,并和最終水環境質量掛鉤,就可能過分強調某一個環節從而走向極端,高投入最后很可能會導致“就水論水、事倍功半”。
E20研究院認為,標準提高同時,若行業管理能力不能同步提高,則會出現行業沖突。如近年來出現的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事件為例,就充分反映出行業管理的系統性問題。
目前我國市政污水管網的有效運行仍有待提高,管網的大健康檢查、基礎數據庫的建立,老舊管網的維護改造,以及有效的日常運營都是保障污水廠有效運營,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的前提,這并非提標可以做到,而是行業系統性的管理問題。據E20數據中心數據顯示,目前污水處理廠市場化比例在40%左右,而社會資本在政府多部門關系協調能力上明顯處于弱勢,且對于超標排放的主體亦不具有執法權,在行政分割的背景下,若上游排水超標,社會資本在進行污水處理時只能“被動接受”,但在標準提高,上游排水超標的雙重壓力下,污水廠很難做到有效運營后的達標排放。如何保障管網的有效管理,是保障污水達標排放的前提,亦是保障提標效果顯現的前提。
前述的“官方表態”文章認為,我國的污水處理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升是必要的,但標準提升的思路不應再重復排放強度導向、全國“一刀切”,更應注重“分類分區指導、環境質量倒逼”的思路。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標準不能盲目提高,要認真分析水環境治理的目標和需求,逐步建立以水環境容量倒推污水處理排放標準的思路。
E20 研究院綜合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的變化過程認為,無論從歷史、現狀抑或未來看,提標改造的確是市場趨勢。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應考慮總量控制原則,單一提標改造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效用應進行衡量,其中還涉及到成本因素問題,標準越高改造成本以及后期的運行成本越高,在目前的價費體制下,政府的財政壓力越大。同時對于企業來說,提標改造也需要時間。建議在提標改造執行階段,可設置“考核認可”的過渡標準,以利于考核的有效過渡。另外從效果和效率角度,政府或可以采取排放總量控制的方法,在總量控制基礎上,尋找更合適的技術工藝,執行更合理的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