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200米即是綠道,沿河而行可見泛舟,一片自然風光間,不時還能邂逅逾越千年的歷史文化遺跡,而一轉身,又是頗具煙火氣息的商業街巷。黃巖城區的大體格局,已經延續了上千年。剛啟動的以老黃巖護城河為城區脈絡進行改造的‘官河古道’工程,就是將這一格局重新利用起來,為老百姓的生活增色添彩。”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楊文廣介紹說。
據介紹, 官河古道是由永寧江、西江河、南官河和東官河四條河道組成的老黃巖護城河,總長5.6公里,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如今,護城河的內河已經消失,但“一江三河”圍繞老城區構成的“江灣水島”特征依然存在,其間還鑲嵌著孔廟、五洞橋、“36街72巷”等文化古跡,以及永寧公園、江濱公園等現代生活休閑場所,是歷史與現代交融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老黃城這種格局已經延續了千年,實施“官河古道”工程,旨在把這一格局重新利用,按照“連線成片、水清可觀、岸綠可游、街繁可貿”的標準,沿護城河河道延伸構建綠道,建成供市民休閑出行的環城綠帶,為黃巖區塑造一條貫通全城的‘新動脈’。打造最佳古城文化傳承地、最美市民休閑游憩地、最靚觀光旅游目的地。
翻開“官河古道”工程規劃圖紙,發現護城河將老城區圍成一個“心形”閉環,城內街巷四通八達,四大水系的河道沿線村落眾多,景點密布,這些都為將來市民漫步綠道創造了便利條件。而黃巖區此前的一系列拆改工作,也為該工程騰出了空間,打好了基礎。楊文廣告訴記者,在具體施工過程中,該工程將接通護城河此前斷開的河段,依托多個老城區沿河綠地,打通全城重要節點,使綠道連貫通暢,為沿線居民提供更多郊野休閑、游憩的空間。護城河河道周邊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沿河分布。譬如同樣有著千年歷史的五洞橋就橫跨西江,而始建于唐的孔廟則處于老城區的中心,步行前往四面河道不過十來分鐘。
近年來,黃巖區一直強調改造和保護“兩輪驅動”思路,留下黃巖城里的文化遺跡。隨著工程的推進,以五洞橋為核心打造的黃巖都市休閑“新天地”、定位黃巖民俗文化“新地標”的孔廟、36街72巷及其他文脈保護改造工程都將被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如此一來,這條綠道也將成為一條匯聚黃巖地域文化的歷史長廊。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黃巖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還將注重整合提升周邊資源,除了對生態環境、歷史人文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也將對公共設施進行改造。“對沿線管網進行改造,進一步加強護城河的防洪排澇作用。”楊文廣說,“‘官河古道’工程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工程,融合城市功能和自然景觀為一體,兼具生態、文化、旅游、商業及防洪等功能。它既是對黃巖昔日文明的傳承,也是黃巖邁入‘永寧江時代’的重要創舉。”
楊文廣說, 5G網絡建設將在官河古道改造升級中有序推進,借助5G先進技術手段,提升老黃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信息化服務能力,為古城更新注入更多“活力因子。”
據了解,為實現基站布局與古道景觀建設和諧統一,在古道建設中注入智慧元素,讓市民和游客享受更加優質的暢游環境和更便捷的服務。今年5G規劃建站點504個。“5G基站的建成不僅能給老黃城注入新活力,讓人帶來‘慢生活,快享受,古今共生’的感觀體驗,同時,還將較大程度上地提高古道的管理效率。”長楊文廣表示,接下來,將牢牢抓住5G建設的發展先機,抓早抓好“5G+”,迎頭趕上大數據時代,在新一輪城市和產業轉型發展中搶占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