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駐吳江區記者 周悅磊 通訊員 姜君)水是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節約用水不僅要從生活“點滴”做起,更要追根溯源擰緊“水龍頭”,維系“人水和諧”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吳江華衍水務綜合運用系統化改造、精細化管控和智慧化運行等多種措施,2015年至2021年,吳江全區漏損率從26%降至9.45%,漏損水量從6600萬噸下降到3000萬噸,累計降低管網漏損10850萬噸,節水成效顯著。
水鄉吳江也“缺水”。“因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吳江是一座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2005年以前,吳江平均供水管網漏損率曾高達50%以上。”吳江華衍水務供水運行維護中心副經理姜君說,根據《“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到202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應小于9.0%,吳江華衍水務計劃在2022年底就實現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應小于9.0%的目標。
早于2008年,吳江華衍水務就著力建設了管網地理信息(GIS)、測流測壓(SCADA)等系統收集管網運行數據。數據賦能之下,檢修工人相當于有了透視眼,能“看”到地下管網,開展工作更加有的放矢。隨著管網建設的推進,智慧分區不斷更新。截至目前,吳江華衍水務建成了從廠站逐級細化至小區的水量動態的監控體系,共有一至四級管理分區1386個,結合噪聲記錄儀、水聽器等新型設備的應用,實現對吳江城鄉管網的全面覆蓋和精準檢測。
厘清供水脈絡,直擊漏損管網。在此基礎上,為串聯相關數據協同指導具體業務,“十三五”期間,吳江華衍水務參與國家水專項課題的研究,于2019年就管網節水與同濟大學合作開發了基于水力模型與監測數據耦合驅動的漏損區域識別技術。“當供水管網存在漏損時,其測壓點數據由于漏損水量的增加而變化,導致水力模型測壓點的實際監測值與水力模型的模擬值出現偏差,從而識別供水管網各區域的管網漏失。”姜君說。
近年來,該技術在吳江運東開發區開展了試點應用。示范區20平方公里,口徑75mm以上管長150km,區域內有成型小區、城中村,大型工業企業等,比較具有代表性。2017年,示范區漏損率達22%,通過吳江華衍水務的有效管控,該區域的漏損率降至4%,遠低于10%的考核指標,成效顯著,被國家水專項辦推選為典型示范工程進行推廣。2021年吳江華衍水務建成了全域的動態水力模型,在全區推廣應用漏損區域識別技術已是水到渠成。
“治理管網漏損需要更充分地利用數據,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工具賦能管網漏損管理,將經驗固化為模型,形成業務產生數據,數據指導業務的良性循環。”談及未來管網漏損治理,姜君表示,將在研究新的智能數據應用時,扎實做好管網基礎數據的收集完善,為吳江建設“節水型城市”貢獻力量。
近期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