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發布防治城市積水內澇五年方案 2022年底前完成易積水路面改造
原標題:本市發布五年方案防治城市積水內澇,CBD、“回天”等片區納入重點 明年底前完成易積水路面改造
今后五年,北京將加快補齊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短板。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北京市城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明確,到2025年,本市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重點道路要達到小時降雨65毫米不發生積水;中心城區其他道路及新城重點道路要達到小時降雨54毫米不發生積水;中心城區溢流口、跨越口在場次降雨小于33毫米時污水不入河。
問題突出片區納入綜合治理
通過采取雨箅子“平立結合”改造、更換旋流井蓋等措施,本市將進一步擴大道路雨水收集能力。到2023年底前,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及新城道路雨箅子“平立結合”改造將完成。
對于部分因路面原因導致的積水問題,市交通委將牽頭,并聯合相關部門開展路面積水問題排查,優化調整路面坡向,實施路面改造。2022年底前,易積水低洼點路面改造全部完成。
在完善雨水管網方面,本市將實施雨水管道提標,改造雨污合流管線,打通45處22公里“斷頭管”。
為了破解下凹橋區積水問題,水務部門將在金安橋、金泰橋、郭公莊鐵路橋新建3座雨水泵站,對紅領巾橋、四元橋等8座下凹橋雨水泵站進行改造;同步完善雨水泵站進出道路,并實現雙路供電;新建曉月苑排澇泵站。朝陽區CBD、海淀區馬連洼上地清河西三旗地區、豐臺區南部及河西地區、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等積水內澇問題突出的片區將被納入綜合治理,從而提高區域排水能力。其他區也將梳理轄區內積水內澇風險隱患較大區域,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予以治理。
試點開展雨箅子“門前雙包”
方案中明確要求,積水內澇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要與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相結合。北京將優先利用自然洼地、綠地、濱水綠帶、城市公園、下沉式廣場、留白增綠空間等實現雨水調蓄和溢流污染強化凈化,發揮綜合效益。
具體來說,因地制宜、集散結合建設雨水調蓄設施,發揮削峰錯峰作用。恢復和保持城市及周邊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嚴格保護河湖、濕地、低洼地等自然調蓄空間,不得隨意侵占河湖水域。要嚴格實施城市規劃,在用地審批、土地出讓、開發建設等階段,明確排水防澇、調蓄設施等用地范圍,落實地塊雨水徑流管控和豎向管控要求,建設海綿城市。新建道路綠地要具備雨水蓄滯和消納功能,對現有高出路面的綠地,則結合道路大修、綠地更新等改造,逐步達到新標準要求。
全市將設立統一的雨水口和易積水點標識,準確標注雨箅子位置、管理責任主體及積水范圍等信息。加強對排水設施及海綿設施的運行維護和管理,制度化鞏固推進“清管”行動成果。
結合河長制工作,北京將完善水務專員進街道、進社區行動,開展雨箅子“門前雙包”試點,建立高效快速的積水處置體系,實現雨水口日常有人保護,雨中有人清理。各區建立專業化養護隊伍,通過裝備配置、人員培訓、應急演練等措施提升養護能力和水平。
完善中心城區搶險基點布局
高科技也將助力城市積水內澇的治理。全市將實施積水點和排水管網監控,擴大積水點監測范圍,感知水位、流量等要素信息。通過完善共享機制,利用5G、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實現市區兩級相關專業運行單位數據共享。整合運行調度、災情預判、應急搶險和輔助決策等功能,對排水管網、泵站、再生水廠、調蓄設施、蓄滯洪(澇)區及河道行洪等方面進行協同調度,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智能化水平。
在應急處置方面,通過優化完善中心城區搶險基點布局,確保實現搶險單元30分鐘內到達,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區20分鐘內到達。此外,本市將建立應急搶險裝備更新機制,完善應急搶險通行保障措施。到2025年,各區至少建立一支專業化排水防澇應急隊伍,并根據服務范圍、管網長度配齊人員和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