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2022-08-23 08:05
已建成投用的重慶首座光伏充電發用一體充電站(無人機照片)。記者 劉潺 攝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引領下,重慶市近年來進一步加快能源、產業等結構調整,積極探索碳減排市場化機制,大力開展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深入建設“無廢城市”,并與四川省協同推進減污降碳。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力促重慶高質量發展,助力巴渝大地“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
重慶市光伏、風電、水電等資源有限,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且主要依靠外運,運輸結構以公路為主,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難度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較為艱巨。近年來,重慶市針對短板強弱項,加快發展綠色能源,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在豐都縣仙女湖鎮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巒上,一座座巨大的風機蔚為壯觀。“截至2021年底,豐都縣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33.6萬千瓦,2021年累計發電6.58億度,與同等發電量的火電項目相比,每年可以節約標準煤約22萬噸。” 豐都縣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
該縣栗子灣抽水蓄能電站也正在加快施工,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節省標準煤耗31.6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0萬噸,將優化重慶電源結構,緩解電網調峰壓力。
豐都縣是重慶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縮影。目前,重慶正因地制宜加快市內新能源開發,有序推動農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質能源發展,促進燃煤自備電廠和熱電聯產機組“以氣代煤”,力爭到2025年全市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全市風電、光伏總裝機將超37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45億千瓦時。
降低能耗、提高產出是重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汽車是重慶市的支柱產業。作為重慶汽車產業的“主陣地”,重慶兩江新區和當地車企近些年加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和科技研發,目前已覆蓋純電、增程、換電等多種模式,并呈現出量價齊升、產業邁向中高端的態勢。今年以來,長安汽車、賽力斯等車企推出多款新能源車型,受到市場青睞。今年上半年,兩江新區完成新能源汽車產量約6.9萬輛、同比增長365.7%,占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的比重接近50%。
今年3月,西部(重慶)科學城加速打造西部領先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科學谷零碳示范園區項目有序推進,下一步將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清潔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探索“雙碳”戰略下的科學城建設方案。
數據顯示,2021年重慶市規模工業總量達到2.6萬億元,規模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8.9%,節能環保產業營收穩定在1000億元左右。
重慶市政府去年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規劃到2025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提高至35%、32%。
促進低碳技術研發
探索市場化減碳機制
在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需要較長周期的情況下,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對于我國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十分關鍵。為此,重慶市瞄準節能減排技術和低碳循環產業,加快科研攻關和新技術應用。重慶市合川區的中科潤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氣凝膠絕熱氈的高科技企業,該企業負責人介紹相關氣凝膠絕熱產品供不應求。來自中國絕熱節能材料協會的數據顯示,高溫管道和設備的熱損失約占我國工業能耗的15%以上,氣凝膠絕熱保溫新材料可讓管道散熱量至少降低50%,在鋼鐵冶金、石油化工、水泥玻璃等高耗能行業應用前景廣闊。目前,重慶多個區正在大力布局氣凝膠產業。
鋼鐵是我國能耗和碳排放重點行業。總部位于重慶的中冶賽迪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老牌鋼鐵設計院,近些年重點布局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智能制造領域,承建了一批引領性的鋼鐵智能制造項目。
400多塊電子屏上實時顯示著大量生產數據,37個操作島向2公里外的生產基地傳達指令,生產基地內各類自動化設備有序運行、一線員工大幅減少……由中冶賽迪承建的國內首個全流程數字化鋼廠——山東鋼鐵集團永鋒臨港有限公司智慧工廠,自2021年6月運行以來,噸鋼能耗有效降低、成本較永鋒老廠平均下降超100元,預計年節約成本超2億元。
今年7月25日,重慶市儲能與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揭牌成立,有企業、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等30余家聯盟成員單位,將為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等客戶提供儲能技術整體方案,提高重慶市儲能設施產業和智慧能源管理水平。
除了大力發展低碳前沿技術,重慶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聯建聯維,以市場化機制促進節能減排。
早在2014年,重慶就成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之一。作為西部唯一出資參與全國碳市場聯建的省市,重慶抓好全國碳市場控排單位履約工作,優化培育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慶開州水泥有限公司通過技術改造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控制了碳排放總量,富余的碳排放指標通過交易獲得了不錯的收益。截至今年5月,重慶碳市場累計交易量3856萬噸、交易額7.8億元。
此外,2021年10月重慶市生態環境部門還開發上線了重慶“碳惠通”平臺,集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功能為一體。公眾注冊賬戶后,可通過踐行低碳生活獲得積分, 用于兌換消費折扣券、認養樹木等獎品。
深入建設“無廢城市”川渝協同減污降碳
除土、破碎、篩分……在重慶市兩江新區誼輝鴻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一車車渣土石塊、鋼筋混凝土、裝修廢棄物經過一系列流程,最終被加工成機制砂、無機拌合料等建材骨料。
企業負責人王武明此前做建筑生意,看到大量建筑垃圾被簡單填埋處置,他既心疼又從中發現了商機,“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空間大,我們引進先進設備,可年處理建筑垃圾200多萬噸,相關產品或賣給建筑企業,或交給下游建材企業深加工,去年產值6000多萬元。”
重慶中心城區目前建有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7座、裝修垃圾分選場6座,通過資源化利用、廢棄礦山回填、綠化造景等方式,每年可循環利用建筑垃圾2000余萬立方米。
作為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之一,近年來重慶市加快垃圾回收體系、處置能力建設,以市場化方式讓更多垃圾變資源、讓資源變產業,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在重慶市渝北區洛磧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內,一臺臺餐廚垃圾、生活垃圾專業運輸車輛往來繁忙。在這里,生活垃圾被用于焚燒發電,餐廚垃圾被加工成生物柴油、沼氣、有機肥等。
重慶市環衛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洛磧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2018年啟動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已建成投用,裝修垃圾、廢舊塑料、一般工業固廢等處置項目正在建設中。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處理各類固廢垃圾381萬噸,生產生物柴油5萬噸、肥料10萬噸、環保建材50萬立方米,發電5.5億度,年產值有望達到18億元。
數據顯示,重慶市中心城區原生生活垃圾分類后已實現全焚燒、零填埋,去年資源化利用餐廚垃圾120多萬噸、減碳290.7萬噸,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超過98%。
為助力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兩地共同建設“無廢城市”,協同推進減污降碳。2020年,重慶市會同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機制。川渝根據各自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和產生轉移情況,定期協商確定經營單位及可接收的類別和數量。凡在“白名單”范圍內的,由兩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直接審批,5個工作日即可辦結。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時期,重慶市加快完善政策體系,聚焦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以及用地結構“四個結構”調整,謀劃實施一批重大改革、重大事項、重大工程,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為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 周凱 重慶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