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省市與國有大企業在構建長江生態治理新體系上創造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比如,三峽集團與湖南省一起創新提出“企業運營,政府監管”的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
在我國大多數地區,工業廢水和工業園區污水一般通過適當預處理后,排入城鎮污水管網,與城鎮生活污水合并處理達標后排放。但目前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
對于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應緊緊盯住:污水收集,合理確定污水處理能力,確保污水處理廠和再生水廠良性運行這三大要點,抓住要害,有重點地開展工作。
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調研組赴河南、四川實地調研發現,由于管網底數不清、建設長期滯后,設施短板和欠賬問題突出,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長效保障機制、制定標準以及科技支撐等方面還有不少問題。
成都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2020年11月印發《關于優化水務管理體制構建供排凈治一體化機制的試行意見》,對創新管理體制機制進行積極探索。
在去除污染物方面,我國的污水處理技術已穩居全球領先水平。但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仍需強化科技支撐,通過自主創新突破,加快構建水與人類清凈自然的環境。作為多年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者,提三點建議。
從調研情況看,老舊城區過去忽略地下管道的鋪設,很多排水管與市政管道尚未連接,甚至沒有排水設計,雨污分流也不足,污水收集率普遍不高。
我國資源性缺水及水質性缺水狀況并存,再生水因其來源穩定,對于替代常規水資源具有重要意義。但全國范圍內,仍存在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較低、污泥處理能力不足及資源化利用率低等問題。調研發現,城市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瓶頸主要是地方政府動力不足、相關體制機制不健全。
針對當前城鎮污水集中收集率偏低、污染物削減效能不足、污水管網設施底數不清等問題,部分城市水務部門正在開展污水管網設施在線監測、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工作,但在智慧水務一體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數據應用、技術支持、資金投入以及人才儲備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
我國城市地下管道規模巨大,年久失修普遍存在。近幾年地下管道建設運維科技創新逐步受到國家和地方廣泛重視,滿負荷管道檢測、小口徑管道快速清淤、管道外土體松散及脫空隱蔽病害診治等技術難題亟待破解,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級專門人才匱乏的問題日益凸顯。
我國城鎮污水處理事業發展迅速、成績顯著,然而污水處理技術現狀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委員關于地方城鎮污水管網建設投入不納入地方債務考核限額的建議。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城鎮污水處理等生態環保項目屬于2021年新增專項債券支持范圍。各地符合條件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均可以在國務院批準限額內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予以支持。
在城鎮污水處理方面,現行標準規定了一級A、一級B、二級、三級標準,根據不同受納水體的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提出了針對性管控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很難通過一個標準解決全部問題。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九五”末(2000年),現代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十五”至“十二五”(2001-2015年),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入飛速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以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倒逼各地加大污水管網建設力度。
委員的建言,問題看得準,建議水平高,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措施、狠抓落地落實,持續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