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黑臭水體 實現長治久清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事關農村生態建設、百姓民生福祉,去年以來,山西省生態環境部門以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被列入省政府2024年民生實事為契機,加強統籌協調,強化部門聯動,堅決打贏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并積極健全長效機制,鞏固現有整治成果,做好治理后的管理養護,讓百姓感受到“長治久清”,持續提升百姓生態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因地制宜治理 實施“四大工程”
“坑塘已經成為我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了。”“孩子們可以在這兒玩耍嬉戲,老人們可以悠閑地聊天下棋。”1月9日,記者在呂梁市文水縣南安鎮北胡村采訪時,村民們紛紛對村里治理后的坑塘贊不絕口,表示這是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具體體現。
北胡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型村莊,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有一處面積約4000m的坑塘。一直以來,由于生活污水直排坑塘以及坑塘底泥淤積等問題,該坑塘水體發黑發臭,夏季豐水期,水底積聚的大量污物漂浮至水面,冬季枯水期則是底泥裸露,臭氣彌漫,嚴重影響北湖村人居環境。
在治理過程中,生態環境部門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后期管護”的總體思路,封堵所有工業排污口,將生活污水排口接入新建截污渠道,在坑塘周邊設置圍擋,防止垃圾傾倒入坑塘。同時,在坑塘周邊設截水溝,前期雨水等污水截流至污水泵池,由排污管道或通過吸污車輸送至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徹底清理現有坑塘內污水、垃圾及淤泥,垃圾經專業篩分后,由專門機構妥善處置,污水經處理后達標排放或作為農田灌溉水,淤泥清理至空地翻曬干后填埋處理。為達到長期凈化水質目的,防止治理后反彈,他們還采用鋪設生態護岸、恢復水岸生態空間、提高污染攔截、種植水生植物,提高自然凈化功能。此外,還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聯動、各負其責”的管理機制,形成“一坑一檔、一坑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從加強宣傳入手,制定村規民約等方法樹立村民正確的環保和治理意識。
2024年,像北胡村坑塘這樣,經過治理水質得到顯著改善,生態環境有效恢復的黑臭水體,山西共完成70個,并累計鋪設污水管網91千米,清理垃圾2.2萬立方米,清理淤泥39萬立方米,修建生態護岸6.9萬平方米,種植植物6.4萬平方米。
在治理過程中,山西省還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納入全省“千萬工程”精品示范村、提檔升級村建設范疇,因地制宜實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連通、生態修復四大工程,推動農村黑臭水體系統得到治理。
突出治理成效 推進“四個振興”
“我從上海專門過來鐵佛寺旅游的,鐵佛寺的二十四諸天造像令人贊嘆,更想不到的是在鐵佛寺周邊的農村,環境也非常優美。”日前,來自上海的游客許佳佳告訴記者。去年,隨著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持續火爆,取景地晉城高平米山鎮米西村鐵佛寺熱度不斷攀升,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明顯增多,米西村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
在治理農村黑臭水體過程中,針對一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山西堅持融入當地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文化復興一體推進。像米西村,就將黑臭水體治理融入傳統村落文化傳承,將原先村莊內1.04公里黑臭水體納入高平市東倉河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中,投資1582.88萬元完成了控源截污和河道治理,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群眾身邊的“山水畫”,重現“一汪碧水繞古村”的畫面,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眾多游客前去打卡。在去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還對此點贊。
山西積極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不僅著眼于環境改善,還把生態振興、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結合起來,不僅用實實在在的成效提升農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而且以鄉村旅游、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基礎,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與關聯產業有效融合,一體化實施,實現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晉城市通過治理太行一號線沿線村莊的黑臭水體,助力提升村莊旅游收入,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黑臭水體所在的大陽、良戶等古村鎮旅游收入同比增加10%。澤州縣巴公鎮靳莊村積極探索“農業廢棄物—生豬養殖—有機肥加工—農作物”立體循環種養模式,農業廢棄物作為豬飼料,豬糞堆肥還田,養殖污水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后用于農田灌溉,實現了農業增產、減污、循環協同發展。文水縣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聚焦畜禽養殖污染突出問題,建成8座畜禽糞污處置站和1座牛糞加工生物質燃料處理中心,探索建立“糞污收集清運,集中深加工處理、生產生物質能源”的全流程產業鏈,推動畜禽糞污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創新工作機制 強化“四個保障”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山西各級各部門堅持“問需于農”“問計于農”“問效于農”,充分聽取農民群眾對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意愿和需求,積極引導村民以適當方式參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和長效管護,將老百姓滿意作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成效評判標準之一,讓群眾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的參與度、幸福感。通過實施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切實改善了當地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帶動鄉村人口回流,老百姓對治理成效交口稱贊,構建了和諧融洽的干群關系,極大調動了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村委會的群眾基礎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明顯增強,進一步強化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助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投入機制,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在治理過程中,山西省創新工作機制,強化組織保障、制度保障、技術保障、資金保障。聯合省財政廳、省住建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及6市生態環境局成立省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專班,明確各部門職責,形成跨部門合力,并建立專班推進、會商協調、調度通報、督導推進四大機制。還印發了《關于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實施意見》《扎實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辦實辦細辦牢民生實事工作方案》《壓實屬地責任常態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摸排調研工作機制》,推動農村黑臭水體統籌治理、系統治理、長效治理。大力抓項目庫建設積極爭取中央資金,設立省級農村環境整治專項資金,與金融機構建立綠色金融業務合作,構建“地方為主、中央及省級補助、社會參與”的資金籌措機制。
特別是在技術方面,聯合生態環境部土壤中心專家組赴呂梁、晉城等農村黑臭水體集中地市開展現場幫扶指導,及時解決地方在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協調各方技術力量,全力保障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山西省通過治理農村黑臭水體,切實解決了老百姓房前屋后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鄉村正成為美麗山西的重要體現。
(2025年1月16日《山西日報》記者 程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