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開創的中國鄉鎮污水處理新模式
——訪桑德國際CEO張景志先生
文/《水工業市場》雜志 邢寶霞
文/《水工業市場》雜志 邢寶霞
近些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飛速發展,污水處理率已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但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鄉鎮與農村對于污水的排放、收集、治理卻大多沒有相應配套的處理措施,污染嚴重。隨著一、二線城市污水處理市場的日漸飽和,小城鎮與農村水環境治理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一個市場。雖然眾多企業看好這一市場,但真正進入并有著合理的商業模式與適用技術的企業卻鳳毛麟角。是什么原因使得企業進入這一領域如此困難?在村鎮污水治理領域哪種商業模式更能規避風險?桑德在鄉鎮領域所探索的商業模式與SAMRT水處理技術是否可以有效治理鄉鎮污水?在“第三屆中國農村與小城鎮水環境治理論壇”召開之際,《水工業市場》雜志針對村鎮水環境治理的相關問題采訪了桑德國際CEO張景志先生。

桑德國際CEO 張景志
水工業市場:農村和小城鎮污水處理有哪些不同于城鎮污水處理的特點,在村鎮污水處理方面我們應該堅持哪些原則?
張景志:談到農村與小城鎮的污水處理特點:首先村鎮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不足,缺乏完善、統一的污水收集與處理系統,導致許多村鎮環境污染嚴重;然后是水量規模小,絕大部分鄉鎮污水規模在1000噸以下,生活污水和畜禽養殖污水是村鎮的主要污染源;村鎮污水的水質、水量日變化系數大,水量波動大,主要集中在早晚,大多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水量季節性變化大,雨季水量大,水質波動大,污水管網配套差,雨污分離差。村鎮污水還存在著資金保障、建設與運營資金不足,鄉鎮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無法有效管理等問題。
相比較于城鎮污水處理,鄉鎮污水處理對技術、工藝設備和商業模式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絕大多數鄉鎮基本沒有能力單獨建設好和管理好污水處理設施,必須統籌規劃,結合社會與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考慮管網、工藝、建設、運營能力,制定最合適的方案。
桑德近些年對于鄉鎮污水處理的探索中我們總結出有幾個需要堅持的原則:
第一,廠網一定要配套。在建污水廠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建配套管網,管網不管以哪種方式去建,政府自建也罷,或統一建也好,或是縣政府統一下發行政命令要求鎮政府自建,還是象桑德與當地政府合作用BT方式建也好,總之一定要建設好管網,否則管網與污水處理設備一旦脫節之后就會造成污水廠與處理設備的閑置。
第二,村鎮污水處理要想大規模發展起來,一定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社會資本與民間資本到村鎮污水處理領域。政府在“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中提到鄉鎮污水處理要達到30%的目標,但目前我國的縣與鎮政府中,除了全國百強縣與江浙一帶發達地區的縣政府有充足的資金實力外,剩下的大部分地區都沒有足夠資金來投資鄉鎮與農村污水處理領域。所以市場化原則很重要。
第三,管網的運營和維護問題。管網的運營與維護僅僅是交給投資商是不夠的,最好的辦法是各個鎮統一維護,或是一個縣組建一支專業的隊伍專門負責管網的維護。如果要投資商負責管網維護還需另付一筆維護的費用。為什么縣鎮污水管網的維護如此重要?因為每個鎮間距很長,通常距離要十幾公里,有的鎮與鎮之間還要翻山越嶺,甚至在建管網中會涉及到提升泵站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維護管網,管網極易出現破損等問題,對污水的有效收集與處理會造成極大影響。
第四,不能把城鎮污水廠的傳統技術移植到村鎮污水處理,要有專門針對鄉鎮污水處理的專有技術,比如桑德專門針對村鎮研發的SMART污水處理工藝。
水工業市場:目前來看,中國小城鎮與農村污水處理現狀如何,未來的市場需求大約有多大?為何目前大家都很看好村鎮污水處理領域卻少有實力企業真正進入?大家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難題?
張景志:近些年,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2%。城鎮的數量超過2萬個,大多為人口少于5萬人的小城鎮。目前,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已達到82%,縣城的污水處理率達到60%,而建制鎮的污水處理率還不足20%。
談到未來的市場需求我們可以粗略計算一下:以我們國家目前有2萬個鎮來計算,一個鎮假設能平均每天收集到800噸污水,2萬個鎮一天的污水處理量就是1600萬噸,“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國家規劃要完成30%的鄉鎮污水廠的建設,換言之,到2015年大約有6000至7000個鄉鎮都要建設好污水處理設施。長遠來看,國家未來更要加大鄉鎮的污水處理率,那么如此展望在并不遙遠的“十三五”期間將迎來鄉鎮污水處理的大發展時期。
如此來看鄉鎮與農村污水處理領域未來市場如此之大,但目前許多企業還是在觀望并沒有真正進入,主要原因我感覺有以下三點:
第一,沒有相應的處理村鎮一級污水處理的過硬的技術。在鄉鎮污水處理領域技術問題很關鍵,沒有相應的技術進入這個領域很困難,而桑德的專門針對鄉鎮污水處理設計的SMART專有技術,從2005年起就開始研發了,經過多年的反復實驗,目前已經是比較成熟有效的一項專有技術。
第二,對于小企業來說雖然掌握了一些技術但卻缺少資金,照樣很難進入到這一領域。
第三,一些大型企業由于缺少鄉鎮與農村污水處理方面的技術積累,即便是目前市場比較看好也很難馬上進入到這一領域。目前大企業許多都在惡補鄉鎮污水處理技術這一課。未來隨著村鎮污水處理的發展與市場逐步擴大,相信會有眾多的大企業都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參與競爭。
水工業市場:桑德率先在村鎮污水處理方面提出了一個新的構想,介紹一下你們的思路,以及用這個新構想完成的湖南長沙縣18個鄉鎮污水廠項目情況?
張景志:桑德在村鎮污水處理領域的成功,我認為主要是解決了市場化運作的商業模式與技術路線這兩個關建問題。
我們的市場化運作的商業模式主要是企業與縣政府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將縣級財政作為唯一的支付單位,而不是與各級鎮政府去談收污水處理費的問題。這種模式為企業污水處理費用的順利回收提供了保障。因此將縣一級政府作為承擔特許經營協議的行政責任主體是最佳的選擇。我們的污水廠采取的是BOT模式,管網采取的是BT模式,管網建成后兩到三年由政府回購,污水廠由企業來運營管理。
例如湖南長沙縣18個鄉鎮污水廠項目,如江蘇姜堰縣、泗陽縣等大多鄉鎮污水廠均采用的是這種模式。另外我們也會根據不同地區政府的不同要求提供其他商業模式。比如EPC加托管運營,還有BT加托管運營也就是BTO模式,也有單純的EPC或是單獨的設備集成。以上幾種方式在我們的實際項目中都存在,但目前最主流的還是BOT加BT的模式。
由桑德承攬的長沙縣污水設施全覆蓋項目,是將縣級財政作為唯一的支付單位,這個項目中包括長沙縣1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29400噸/日)的投資、建設、運營、移交(BOT)和管網配套建設工程的建設、移交(BT),以及已建的2個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5000噸/日)的托管運營(O&M),共計18個水廠,18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網管的施工總承包以及設備項目的采購、安裝均由桑德來投資建設,總投資額為人民幣2.75億元,特許經營期為30年。目前項目已全面投入運營。
水工業市場:具體到桑德鄉鎮污水處理模式,您感覺有什么優勢,解決了哪些難題?長遠來看鄉鎮污水處理的付費將是一種什么模式?在鄉鎮污水處理方面還遇到哪些風險與難題?
張景志:桑德模式的亮點很明顯:通過區域整合,將眾多小城鎮的污水處理項目“捆綁”成一個大項目,從而發揮規模效益,提升小城鎮污水處理項目的財務生存能力;以區縣為付費主體,由區縣和所屬鎮鄉自行決定污水處理費分擔比例,確保專業公司實現建設運營項目可靠的現金流。
市和區縣出資配“網”,完善小城鎮污水收集網絡,提高污水收集率,充分發揮污水處理設施設計的處理能力。這樣就可以有效規避農村小城鎮污水處理市場分散弊端,最大程度提高污水處理項目對各類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促進小城鎮污水處理市場化的發展。
具體到桑德湖南長沙項目可以說長沙縣18個鄉鎮污水處理集約化,區域聯治,開創了中國鄉鎮污水治理先河,為中國的村鎮水環境治理探索出來一套經濟可行的解決方案。
當然在鄉鎮污水處理項目運行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主要是土地問題。把當地的土地直接劃成市政用地進行建設特別困難,要不斷地與各方溝通協調。還有就是拆遷問題。在水廠建設特別是管網鋪設中會遇到一些拆遷問題,都是比較棘手與難于解決的,協調難度大,管理成本也會增加。再有就是財政支付問題。我們大面積鋪設了管網,到了政府回購期,有可能當地的財政資金不是很充裕,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風險。
水工業市場:介紹一下“生物膜法+過濾技術”為核心的SMART污水處理工藝的特點優勢以及適用性?鄉鎮污水廠的剩余污泥用什么樣的處理方式?
張景志:桑德在充分考慮現階段各種小規模污水處理技術的基礎上,結合中小城鎮與農村污水特點,從2005年開始系統研發以“生物膜法+過濾技術”為核心的SMART污水處理工藝,非常適用于現階段我國中小城鎮與農村的污水治理。這項技術工藝的核心單元為“水解消化+生物轉盤+高效濾布濾池”,是一種建立在成熟技術之上的工藝組合創新。新工藝具有占地小、投資低、運行費用低的特點;模塊化設計,易于增容和升級改造;運營管理與操作簡單方便;污泥產量少等優點,在保證出水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縮短了工藝流程并降低了運行費用,整套處理系統應用方便,有集約化平臺,大大減少運營人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這項工藝還可以組裝為模塊化工藝系統,縮短了建設程序和周期,減少浪費,推動實現小城鎮污水處理廠系列化、標準化、成套化的發展模式。
另外,該工藝的剩余污泥比傳統工藝剩余污泥量小,鄉鎮污水處理中污泥產量本身很小,我們通常要求一個縣集中建一個污泥處理廠,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將產生的污泥運到處理廠,由縣里面集中處理。還有我們會對剩余污泥做一個簡單的生化處理,也可作為有機肥的源料使用。
水工業市場:未來桑德對于中國農村和小城鎮的污水處理有何規劃,除大力推廣村鎮污水處理外對于村鎮環境治理是否也有考慮?
張景志:在鄉鎮污水處理領域,我們目前推出的鄉鎮污水處理的商業模式與專有技術在全國市場中所占有的份額是最高的,在以后的過程中我們要將繼續領跑這一領域。針對農村與小城鎮環境治理這一塊,我們的一個想法是提出供排水一體化的概念,目前正在探索中。另一個想法是在鄉鎮以及農村環境整治中畜禽糞便農用垃圾是很好的有機質,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采取聯合厭氧方式產生沼氣,沼氣供給居民做飯或集中使用,沼渣、沼液可以作為肥料提供給百姓。我們在農村環境整治這一領域的技術路線采取的是干濕聯合厭氧,從商業模式來講也可以用BOT等多種方式來運作,更多細節還正在探索中。
張景志:談到農村與小城鎮的污水處理特點:首先村鎮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不足,缺乏完善、統一的污水收集與處理系統,導致許多村鎮環境污染嚴重;然后是水量規模小,絕大部分鄉鎮污水規模在1000噸以下,生活污水和畜禽養殖污水是村鎮的主要污染源;村鎮污水的水質、水量日變化系數大,水量波動大,主要集中在早晚,大多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水量季節性變化大,雨季水量大,水質波動大,污水管網配套差,雨污分離差。村鎮污水還存在著資金保障、建設與運營資金不足,鄉鎮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無法有效管理等問題。
相比較于城鎮污水處理,鄉鎮污水處理對技術、工藝設備和商業模式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絕大多數鄉鎮基本沒有能力單獨建設好和管理好污水處理設施,必須統籌規劃,結合社會與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考慮管網、工藝、建設、運營能力,制定最合適的方案。
桑德近些年對于鄉鎮污水處理的探索中我們總結出有幾個需要堅持的原則:
第一,廠網一定要配套。在建污水廠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建配套管網,管網不管以哪種方式去建,政府自建也罷,或統一建也好,或是縣政府統一下發行政命令要求鎮政府自建,還是象桑德與當地政府合作用BT方式建也好,總之一定要建設好管網,否則管網與污水處理設備一旦脫節之后就會造成污水廠與處理設備的閑置。
第二,村鎮污水處理要想大規模發展起來,一定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社會資本與民間資本到村鎮污水處理領域。政府在“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中提到鄉鎮污水處理要達到30%的目標,但目前我國的縣與鎮政府中,除了全國百強縣與江浙一帶發達地區的縣政府有充足的資金實力外,剩下的大部分地區都沒有足夠資金來投資鄉鎮與農村污水處理領域。所以市場化原則很重要。
第三,管網的運營和維護問題。管網的運營與維護僅僅是交給投資商是不夠的,最好的辦法是各個鎮統一維護,或是一個縣組建一支專業的隊伍專門負責管網的維護。如果要投資商負責管網維護還需另付一筆維護的費用。為什么縣鎮污水管網的維護如此重要?因為每個鎮間距很長,通常距離要十幾公里,有的鎮與鎮之間還要翻山越嶺,甚至在建管網中會涉及到提升泵站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維護管網,管網極易出現破損等問題,對污水的有效收集與處理會造成極大影響。
第四,不能把城鎮污水廠的傳統技術移植到村鎮污水處理,要有專門針對鄉鎮污水處理的專有技術,比如桑德專門針對村鎮研發的SMART污水處理工藝。
水工業市場:目前來看,中國小城鎮與農村污水處理現狀如何,未來的市場需求大約有多大?為何目前大家都很看好村鎮污水處理領域卻少有實力企業真正進入?大家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了哪些難題?
張景志:近些年,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2%。城鎮的數量超過2萬個,大多為人口少于5萬人的小城鎮。目前,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已達到82%,縣城的污水處理率達到60%,而建制鎮的污水處理率還不足20%。
談到未來的市場需求我們可以粗略計算一下:以我們國家目前有2萬個鎮來計算,一個鎮假設能平均每天收集到800噸污水,2萬個鎮一天的污水處理量就是1600萬噸,“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國家規劃要完成30%的鄉鎮污水廠的建設,換言之,到2015年大約有6000至7000個鄉鎮都要建設好污水處理設施。長遠來看,國家未來更要加大鄉鎮的污水處理率,那么如此展望在并不遙遠的“十三五”期間將迎來鄉鎮污水處理的大發展時期。
如此來看鄉鎮與農村污水處理領域未來市場如此之大,但目前許多企業還是在觀望并沒有真正進入,主要原因我感覺有以下三點:
第一,沒有相應的處理村鎮一級污水處理的過硬的技術。在鄉鎮污水處理領域技術問題很關鍵,沒有相應的技術進入這個領域很困難,而桑德的專門針對鄉鎮污水處理設計的SMART專有技術,從2005年起就開始研發了,經過多年的反復實驗,目前已經是比較成熟有效的一項專有技術。
第二,對于小企業來說雖然掌握了一些技術但卻缺少資金,照樣很難進入到這一領域。
第三,一些大型企業由于缺少鄉鎮與農村污水處理方面的技術積累,即便是目前市場比較看好也很難馬上進入到這一領域。目前大企業許多都在惡補鄉鎮污水處理技術這一課。未來隨著村鎮污水處理的發展與市場逐步擴大,相信會有眾多的大企業都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參與競爭。
水工業市場:桑德率先在村鎮污水處理方面提出了一個新的構想,介紹一下你們的思路,以及用這個新構想完成的湖南長沙縣18個鄉鎮污水廠項目情況?
張景志:桑德在村鎮污水處理領域的成功,我認為主要是解決了市場化運作的商業模式與技術路線這兩個關建問題。
我們的市場化運作的商業模式主要是企業與縣政府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將縣級財政作為唯一的支付單位,而不是與各級鎮政府去談收污水處理費的問題。這種模式為企業污水處理費用的順利回收提供了保障。因此將縣一級政府作為承擔特許經營協議的行政責任主體是最佳的選擇。我們的污水廠采取的是BOT模式,管網采取的是BT模式,管網建成后兩到三年由政府回購,污水廠由企業來運營管理。
例如湖南長沙縣18個鄉鎮污水廠項目,如江蘇姜堰縣、泗陽縣等大多鄉鎮污水廠均采用的是這種模式。另外我們也會根據不同地區政府的不同要求提供其他商業模式。比如EPC加托管運營,還有BT加托管運營也就是BTO模式,也有單純的EPC或是單獨的設備集成。以上幾種方式在我們的實際項目中都存在,但目前最主流的還是BOT加BT的模式。
由桑德承攬的長沙縣污水設施全覆蓋項目,是將縣級財政作為唯一的支付單位,這個項目中包括長沙縣1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29400噸/日)的投資、建設、運營、移交(BOT)和管網配套建設工程的建設、移交(BT),以及已建的2個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5000噸/日)的托管運營(O&M),共計18個水廠,18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網管的施工總承包以及設備項目的采購、安裝均由桑德來投資建設,總投資額為人民幣2.75億元,特許經營期為30年。目前項目已全面投入運營。
水工業市場:具體到桑德鄉鎮污水處理模式,您感覺有什么優勢,解決了哪些難題?長遠來看鄉鎮污水處理的付費將是一種什么模式?在鄉鎮污水處理方面還遇到哪些風險與難題?
張景志:桑德模式的亮點很明顯:通過區域整合,將眾多小城鎮的污水處理項目“捆綁”成一個大項目,從而發揮規模效益,提升小城鎮污水處理項目的財務生存能力;以區縣為付費主體,由區縣和所屬鎮鄉自行決定污水處理費分擔比例,確保專業公司實現建設運營項目可靠的現金流。
市和區縣出資配“網”,完善小城鎮污水收集網絡,提高污水收集率,充分發揮污水處理設施設計的處理能力。這樣就可以有效規避農村小城鎮污水處理市場分散弊端,最大程度提高污水處理項目對各類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促進小城鎮污水處理市場化的發展。
具體到桑德湖南長沙項目可以說長沙縣18個鄉鎮污水處理集約化,區域聯治,開創了中國鄉鎮污水治理先河,為中國的村鎮水環境治理探索出來一套經濟可行的解決方案。
當然在鄉鎮污水處理項目運行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主要是土地問題。把當地的土地直接劃成市政用地進行建設特別困難,要不斷地與各方溝通協調。還有就是拆遷問題。在水廠建設特別是管網鋪設中會遇到一些拆遷問題,都是比較棘手與難于解決的,協調難度大,管理成本也會增加。再有就是財政支付問題。我們大面積鋪設了管網,到了政府回購期,有可能當地的財政資金不是很充裕,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風險。
水工業市場:介紹一下“生物膜法+過濾技術”為核心的SMART污水處理工藝的特點優勢以及適用性?鄉鎮污水廠的剩余污泥用什么樣的處理方式?
張景志:桑德在充分考慮現階段各種小規模污水處理技術的基礎上,結合中小城鎮與農村污水特點,從2005年開始系統研發以“生物膜法+過濾技術”為核心的SMART污水處理工藝,非常適用于現階段我國中小城鎮與農村的污水治理。這項技術工藝的核心單元為“水解消化+生物轉盤+高效濾布濾池”,是一種建立在成熟技術之上的工藝組合創新。新工藝具有占地小、投資低、運行費用低的特點;模塊化設計,易于增容和升級改造;運營管理與操作簡單方便;污泥產量少等優點,在保證出水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縮短了工藝流程并降低了運行費用,整套處理系統應用方便,有集約化平臺,大大減少運營人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這項工藝還可以組裝為模塊化工藝系統,縮短了建設程序和周期,減少浪費,推動實現小城鎮污水處理廠系列化、標準化、成套化的發展模式。
另外,該工藝的剩余污泥比傳統工藝剩余污泥量小,鄉鎮污水處理中污泥產量本身很小,我們通常要求一個縣集中建一個污泥處理廠,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將產生的污泥運到處理廠,由縣里面集中處理。還有我們會對剩余污泥做一個簡單的生化處理,也可作為有機肥的源料使用。
水工業市場:未來桑德對于中國農村和小城鎮的污水處理有何規劃,除大力推廣村鎮污水處理外對于村鎮環境治理是否也有考慮?
張景志:在鄉鎮污水處理領域,我們目前推出的鄉鎮污水處理的商業模式與專有技術在全國市場中所占有的份額是最高的,在以后的過程中我們要將繼續領跑這一領域。針對農村與小城鎮環境治理這一塊,我們的一個想法是提出供排水一體化的概念,目前正在探索中。另一個想法是在鄉鎮以及農村環境整治中畜禽糞便農用垃圾是很好的有機質,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采取聯合厭氧方式產生沼氣,沼氣供給居民做飯或集中使用,沼渣、沼液可以作為肥料提供給百姓。我們在農村環境整治這一領域的技術路線采取的是干濕聯合厭氧,從商業模式來講也可以用BOT等多種方式來運作,更多細節還正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