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但人均水資源很少,加之多年污染,導致水環境的嚴重破壞,水污染治理成為一項重要工程。廣州市新之地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志祥認為,中國水污染治理經歷了從污染物減量控制到總量控制,再到現在水環境控制約束并重的階段,“對江河湖泊進行整治的水體修復市場已經開始啟動了”。
廣州市新之地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夏志祥
水體污染治理走向水環境修復階段
1998年開始,我國污水處理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目前全國范圍內已建立近4千座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達到1.53億立方米/天。然而單純的污水處理是不夠的,夏志祥認為,水體污染治理的終極目標是水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改善,達到相應標準,對污染物排放應該是總量控制與質量控制并重。這也就意味著,今后的水體污染治理會走向水環境修復的階段。
據夏志祥介紹,目前各地水環境修復有很大的需求,從宏觀數據來講,廣州亞運治水投入300多億,南京需要300億,佛山大概130億,合肥大概需要1000億……這個數據讓夏夏志祥“嚇了一跳”,他說“在今天這些數據僅僅是一個需求,但未來水環境修復的市場是巨大的。”
目前水環境修復存在誤區
水環境修復涉及到不同專業、不同領域,和不同的責任部門,夏志祥介紹,由于各部門目的和工作重心的區別,不同主管單位進行項目主導的時候,關注點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了目前水環境修復存在一些誤區。
以水利專業為主導,往往著重強調防洪排澇等“水安全”的問題,一切以“安全”為基調,工程色彩濃重;
以景觀專業為主導,單一強調美觀、視覺效果以及人的審美取向和感受,最終導向轉變成常規的園林綠化景觀工程;
以污控專業為主導,傳統的思維在于如何將污染物從水體中去除,單一強調水質的重要性,大量污水處理工程化措施移植至河道、湖泊中,往往易于將河、湖等水體簡單類比成污水處理廠來看待;
以生態專業為主導,易于形成絕對的“生態中心主義”,強調一切以生態為中心,一切服務于生態這個中心,杜絕人的活動、干擾,追求理想的原生態景象。
夏志祥認為以上這些方式都比較片面,難以獨立承擔水環境整體修復的重任。
多行業整合是必然趨勢
水環境整體修復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多種方式各有利弊,那么有沒有可以擔綱重任的方案呢?夏志祥給出的答案是:“多行業整合”。
對于水環境修復所涉及的水利、景觀、生態、污控四個領域,夏志祥提出四維一體的整合方式。“水利是底子,空間結構以水利為主;生態是里子,我們進行的水體修復的項目,其核心不僅僅是水環境的問題,還是生態的問題;而污控工作是水質達標的保障,是水環境修復的核心;景觀是甲方政府所需要的也是老百姓需要的,所以它是面子。”只有幾個行業進行整合,綜合評定各項問題和需求,才能為制定有效得修復方案提供參考和引導。
每一個水體存在的問題都有其獨特性,廣州市新之地環保產業有限公司提出了“系統思考,跨行業整合,從規劃入手,統籌兼顧多行業目標,一河(湖)一策,突出核心重點,利用科學模型精心設計,整合優秀專項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從而真正徹底的解決水環境修復問題”的思路。夏志祥說:“一定要用系統的方式來做。我們花工夫研究了錢學森的系統論。每個系統都有一個系統目的,還有分系統的目的,共同存在于同一個系統空間,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要找出他們沖突和可協調的地方,這才是系統思路。”
研究之后,廣州新之地環保產業有限公司打造了系統整合的平臺,簽約了廣州市荔灣區沙坦涌綜合整治工程、福州市五四河整治工程等項目,并取得了較好的評價。
夏志祥還強調,水環境修復需要多行業、多技術的融合,所以希望能夠和更多好的技術單位進行合作,同時,水環境修復業務雖然已經看到較好的前景,但仍需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資本市場的支持。
夏志祥:中國水環境修復需要多行業整合
時間:2014-06-21 來源:中國水網